将花卉、根叶、各类蔬果脱水、保色、压制、干燥处理后,经过构思拼贴,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画作,这就是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押花技术。在叶榭镇井凌桥村,一家坐落于乡野的艺术工坊就地取材,教授当地农户学艺创作,依托非遗古技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走入井陌花开植物艺术工坊,花香扑鼻而来。金鱼草变身为柔软柳枝,各色花瓣则组成七彩祥龙之鳞……花艺展示区内,鲜艳花卉经押花师张俊莉巧手改造,成了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今年6月,张俊莉与丈夫苍鹤将原来位于市区的工艺花坊搬到井凌桥村,花坊不远处便是松江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长三角花卉科创产业园。苍鹤告诉记者,正是小镇的“花香”吸引了他们。“光是玫瑰我们在这里就见到了300多种!”苍鹤惊叹道,“空闲时我们便会去逛一逛,那里的上千种美丽花卉和独特的田野风光不断地激发创作灵感。”
丰富的鲜花资源固然令人惊喜,而在一次线下体验活动中,张俊莉、苍鹤还发现,周边农户中有不少具有创作潜力的农户。“农村阿姨长期和田地打交道,对各类植卉比较了解,作品中也显现出特别的乡土特色。”苍鹤说。
在押花师的指导下,只见村民姚米芳与姐妹们修剪处理了成型的干花花材,根据花形花色在团扇扇面上将其组合成各种图案形状。水仙、月季、多色玫瑰……不一会儿,扇面上栩栩如生的画面尽显自然之美。“我平时就喜欢摆弄花草,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押花手艺,蛮喜欢的。”姚米芳说。村民们的反馈让张俊莉、苍鹤萌生了让大家加入创作团队的想法。
如今,好几名像姚米芳一样来自周围村落的农家阿姨,经过数次学艺培训,已经成为常来工坊报到的“花艺师”。她们的作品多为团扇、笔记本、灯饰、花艺小画等热销手工艺品,每人一天可做15-20件,既缓解了工坊的制作压力,也为农家阿姨带来每日上百元的额外收入。“可以在家门口打短工,自家地里的活也不耽误,挺好的。”姚米芳一边押制花材,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事实上,基于叶榭镇丰富的乡野文化资源,艺术工坊的活动版图还在不断延伸,与当地农户的合作之路也越走越宽。“我们计划将押花技术与叶榭当地非遗文化相结合形成系列产品,后续手工体验,青少年研学等活动也将陆续开展。”苍鹤介绍道,“希望更多的当地村民能成为我们的‘讲解员’‘体验官’,让艺术在乡野中焕发新生。”
文字、图片:沈思韵
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张小小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
逛花街、助公益……福田迎春花市“美丽工坊”非遗展位首度亮相,等你来嗨!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融水苗绣: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
“穿针引线”非遗活 织就古今“双面绣”
即墨区姐妹花传承葫芦雕刻老手艺 被授予非遗技艺大师
“美丽工坊”示范点“花落”高淳 助力残疾女性就业增收
12项老手艺向“潮”而生 !德州董子文化街推动传统非遗“牵手”当代手造
互助土族盘绣 针尖上的非遗
民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融合发展综述
民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融合发展综述
非遗“焕新破圈” 西安众多非遗项目积极融入文旅发展大格局
网址: 松江这里新添一家艺术工坊,钻研非遗手艺,“花式”促进农民增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53771.html
上一篇: 插花师和花艺师的区别 |
下一篇: 花艺师证书行业的薪资待遇如何?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