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关注|轮作休耕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注|轮作休耕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大量的化肥投入,工矿业、重金属等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导致我国土地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制约了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对此,2015年,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土地轮作、休耕试点”的要求;2016年,国家出台《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在试点地区探索耕地轮作休耕;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25.6亿元继续支持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在此背景下,本篇文章分析我国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缘由,介绍需要轮作休耕的土地类型,总结轮作休耕的相关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供读者参考。

我国为何要实行耕地轮作休耕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这些年,我们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十几亿人,但也付出了极大代价,耕地数量减少、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土壤污染加重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用农民的话说:“如今的土地是越种越瘦,越种越馋,越种越硬, 越种越粗, 越种越娇。”“瘦”是指土层逐渐变薄;“馋”是指土地普遍出现化肥依赖症,一旦减少或停用化肥, 作物便不能生长;“硬”是指土质恶化,土壤呈板结状态;“粗”是指土壤理化性状恶化,质地变粗;“娇”是指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上述不良现象均与过度耗费地力有很大关系。

因此,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的需要。我国有悠久的轮作种植传统,将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旱地作物与水田作物等轮换种植,可以调节土壤理化性状、改良土壤生态;休耕是让耕地休养生息、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保护和提升地力、增强粮食和农业发展后劲。二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耕地轮作休耕,减轻开发利用强度、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利于农业面源污染修复,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及竞争力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的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耕地轮作休耕,可以提高粮食质量,调整农业结构,同时可以提高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从而满足更加多元化的粮食需求,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何种土地需要轮作休耕

有关轮作休耕的土地类型,国家出台的《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明确了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休耕试点,对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地开展轮作试点。因此,以下几个区域的农民就要考虑是否轮作休耕了。

1. 重金属污染区。一些耕地受到重金属严重污染,有的耕地已丧失了生产安全农产品的能力。这类耕地应作为休耕的重点,停止生产农产品,并对土壤进行治理修复,待耕地重金属含量达标后再恢复生产。

2. 大中城市郊区。这一区域内的耕地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主要种植一年多熟、投入多、产量大、经济效益好的作物。由于该区域耕地长期大量施用化学投入品,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氮磷含量高,营养严重失调,土壤板结、地力退化、产量和效益明显下降,因此要考虑轮作和休耕,逐步恢复地力。

3. 大棚设施覆盖区。长期受到大棚设施覆盖的耕地,环境封闭,集约化程度高,作物种植差数大,施肥量大,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量大,并且缺少天然降雨的淋洗,耕作层土壤盐分含量高,盐渍化严重。以上因素导致土壤出现板结,通气透水性差,酸度增加,养分失衡,微生物种群、数量减少,活性降低,耕地功能明显退化,此时就需要拆除大棚设施,恢复自然耕作状态,实行轮作和间隔性休耕。

4. 长期使用地膜的区域。一些地区使用地膜时间长,土壤中地膜残留高。地膜残片破坏土壤物理结构,土壤孔隙度下降,影响土壤养分释放,阻碍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流通,导致土壤含水量和肥力下降。苗期影响作物出苗和幼苗成活,生长期阻碍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地膜残留使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明显降低,需要休耕。

如何进行轮作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规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它利用作物自身的生物因素来实现对土地的用养结合。广大农户要遵循以下轮作原则,合理进行轮作。

1. 肥茬与瘦茬轮作。麦类、谷类、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棉、麻、烟等经济作物在生长中吸收的养分较多,地力消耗大,种植这些作物的地块叫做瘦茬或白茬。各种豆类和绿肥作物,既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又能吸收利用土壤中的难溶性磷素和钾素,种植这类作物的地块叫做肥茬或油茬。肥茬与瘦茬轮作,可以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

2. 冷茬与热茬轮作。种植红薯、水稻和瓜类作物的地块,由于植株荫蔽,使土壤发荫,叫做冷茬。种植麦类、谷类、土豆、烟草、大麻等作物的地块,土壤温暖发喧,叫做热茬。冷茬与热茬轮作,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

3. 硬茬与软茬轮作。种植高粱、谷子、向日葵等作物的地块,土口紧、板结,耕种时起硬垡块,叫做硬茬。种植豆类、麦类、土豆等作物的地块,土口松,易耕作,叫做软茬。硬茬与软茬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活化土壤,防止土壤板结。

4. 间作与套种结合。在同一地块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作物,既能充分利用地力,又能充分利用光能,改善作物的通透性。例如林粮间作、薯类与豆类间作、粮豆间作、小麦与豌豆间作、麦田套种玉米和棉花等,都是改善土壤结构,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提高土壤种植效益的好办法。

5. 根系深浅不同、吸收土壤营养不同的作物相互轮作。深根与浅根的轮流种植,能吸收不同深度泥土中的养分。吸收土壤营养不同的作物互相轮作,可以使土壤的肥力得到充分利用,减少肥料的用量和流失。

6. 互不传染病虫害的作物互相轮作。每年调换种植管理性质不同的作物,可使病虫害失去寄主或改变生活条件,从而达到减轻或消灭病虫害的目的。同科作物常感染相同的病虫害,应避免连作。

7. 改进土壤结构的作物互相轮作。在轮作制度中适当配合豆科、禾本科作物的轮作,增加有机质以改良土壤团粒结构。例如,在豆科、禾本科作物之后,种植需氮较多的白菜类、茄果类、瓜类等,再种植需氮较少的根菜类和葱蒜类,以需氮最少的豆类放在最后;薯芋类因其耕作较深,需中耕培土,施大量有机肥,杂草少,余肥多,也是改进土壤肥力的作物;根系发达的瓜类和宿根性韭菜,较根菜类遗留给土壤更多的有机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8. 注意不同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例如,豆类、甘蓝、马铃薯等作物种植后,能增加土壤酸度,而玉米、南瓜等种植后,能减少土壤酸度,故对土壤酸度敏感的洋葱等作为玉米、南瓜后作可获较高产量,若作为甘蓝的后作则减产。

9. 考虑前作对杂草的抑制作用。前后作配置时,要注意前作对杂草的抑制作用,为后作创造有利条件。一般胡萝卜、芹菜等生长缓慢,抑制杂草作用很小,葱蒜类、根菜类也易遭杂草危害,而南瓜、冬瓜等因生长期间侧蔓迅速布满地面,杂草容易消灭,甘蓝、马铃薯等抑制杂草的作用也较大。

10. 考虑作物的化感作用。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指各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之间存在的一种化学相互作用,包括促进和抑制两方面。植物主要通过茎叶挥发、淋溶、根系分泌及植物残体的腐解等途径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来影响周围植物(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部分作物品种的根际分泌物可以抑制一些土壤病原物的生长,降低另一部分作物品种的受害程度。

休耕并非撂而不管

休耕养地是指在作物收获后,放弃耕种,休养地力。休耕并非所有农田在统一时间内整体性的休耕,而是逐年以极小比例的农田休耕,可以是年休,也可以是季休,有冬季休耕,也有耕作数年后休耕1年或连续休耕。这样的休耕虽然对生产暂时有影响,但取得的效益却是长远的。

推进休耕,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做到休而不荒。有人担忧,土地休耕后,农民是否就放任不管了,好好的耕地会不会一年长草,三年长树,几年以后基本荒废。需要明确的是,休耕是为了让土地休养生息,通过用地养地结合来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因此,休耕期间也不能忽视耕地管护,要通过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来恢复地力,做到休而不荒、休而不废,绝不能让休耕的土地荒芜。

针对地下水漏斗区休耕(如严重干旱缺水的河北省沧州、衡水、邢台等地),应连续多年实施季节性休耕,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将需抽水灌溉的冬小麦休耕,只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马铃薯和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减少地下水用量。针对重金属污染区休耕,应在建立防护隔离带、阻控污染源的同时,采取施用石灰、翻耕、种植绿肥等农艺措施,以及生物移除、土壤重金属钝化等措施,修复治理污染耕地。休耕期间,优先种植生物量高、吸收积累作用强的植物,不改变耕地性质。经检验达标前,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针对生态严重退化地区休耕(如西南石漠化区、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应调整种植结构,改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同时减少农事活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延伸阅读

轮作休耕的补助标准和方式

为促进轮作休耕制度的实施,国家对试点区域实行轮作休耕的农户给予补贴。具体的补贴标准和方式如下。

1. 轮作补助标准。与不同作物的收益平衡点相衔接,互动调整,保证农民种植收益不降低。结合实施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地玉米结构调整,按照每年每亩150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支持开展轮作试点。

2. 休耕补助标准。与原有的种植收益相当,不影响农民收入。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季节性休耕试点每年每亩补助500元,湖南省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全年休耕试点每年每亩补助1300元(含治理费用)。贵州、云南两季作物区全年休耕试点每年每亩补助1000元,甘肃一季作物区全年休耕试点每年每亩补助800元。

3. 补助方式。中央财政将补助资金分配到省,由省里按照试点任务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采取直接发放现金或折粮实物补助的方式,落实到县乡,兑现到农户。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什么是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轮作休耕策略维持土壤长期肥沃.docx
农业部副部长就《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答问
我国农业轮作休耕制度的建立——来自农业发展历史的经验和启示
提升粮食产能,轮作休耕迈开重要的一步
关于推进本市粮田季节性轮作休耕养地工作的通知
农地流转不应“竭泽而渔”,轮作休耕更增效益
轮作休耕—让超负荷的耕地“喘口气”
休耕轮种是什么意思
农业农村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轮作休耕达4000万亩

网址: 关注|轮作休耕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6175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轮作休耕:方式要灵活,补贴要到位
下一篇: 新华社:中国将在部分地区探索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