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保障春耕,战“疫”有我| 精准施药战病害,绿色防控效果好

保障春耕,战“疫”有我| 精准施药战病害,绿色防控效果好

气候渐暖,农作物病害也逐渐多发起来。疫情还未完全消去,农资、人力的运输一定程度受阻,此时作物病害的科学、高效防控更显重要。

近日,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发起“保障春耕,战‘疫’有我”倡议,号召委员会专家为我国春耕生产中农作物病害防控进言献策。

全国30余位知名植保专家响应倡议,针对春耕农作物病害防控技术提出了宝贵意见。近期,农资导报农药微信平台将进行专题推送。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刘西莉教授表示,防控疫情和保障春耕仍是当前农业生产生活的两大主题。服务农业生产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的核心任务。病虫害防治为古时惊蛰之后最为重要的农事活动之一。为保障春耕粮食生产,战“疫”期间继续做好指导农民科学防控农作物病害的相关工作,化防专业委员会各位专家委员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就春耕期间如何科学有效防控农作物病害踊跃地献策支招。同时,化防专业委员会也联合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种子处理剂专业委员会相关委员单位,围绕“创新农业从业者教育培训,助力农药精准施用”与广大用户进行了分享和交流,我们也希望通过微信推送,将各位专家的指导意见及时传送到春耕生产中。

今天刊登系列专题第七篇精准施药绿色防控技术篇。

病害防治中农药混用需注意

纪明山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第六届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风险评估专家组成员。在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及药害诊断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农药合理混用具有扩大防治谱、提高药效、减少施药次数、降低成本、延缓有害生物抗药性发展等优点,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农药品种都能混合使用,也不是所有的农药都需要混合使用。混用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依据药剂本身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病虫草害发生的规律和生活史等,来判断是否能混合或需要混合。

农药混用有复配和桶混两种方式。复配是生产者将两种以上有效成分和各种助剂、添加剂等按一定比例混配在一起加工成物理性状稳定产品,供直接使用。桶混是农药使用者在田间按照标签说明,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农药按照不同的比例加入药桶中混合使用,需经小区试验证明安全方可进行桶混。农药复配或桶混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 农药混用不能起化学反应

农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和和化学性质是其生物活性的基础,所以农药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混合后的有效成分、乳化性能等是否发生改变,因为这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一般来说遇到碱性物质分解失效的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或碱性物质混用,一旦混用农药很快分解失效。此外有些农药在酸性条件下也会分解,如有机硫类,所以混用要慎重。有些农药与含金属离子的物质混用也会产生药害,如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杀菌剂(福美双、代森锌、代森锰锌等),甲基硫菌灵与铜离子络合而失去活性。所以农药的混用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要研究他们的化学结构和性质,通过科学合理的试验证明混合后的生物效果,保证对人畜、环境的安全,防止或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

2.桶混的农药物理性质应保持不变

在田间现混现用时要注意不同成分的物理性状是否改变,若混用后出现分层、絮结和沉淀或悬浮率降低甚至有结晶析出,这样都不能混用。桶混需要先用少量的药液进行混配实验,如果出现沉淀、变色、强烈刺激气味、大量泡沫的情况,切忌一定不要再进行混配,更不能喷施到作物上,以免出现烧叶、果实产生果锈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无论混用什么药剂,都应该注意“现用现配,不宜久放”和“先分别稀释,再混合”的原则。

如有作物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可通过邮箱 jimingshan@syau.edu.cn咨询纪明山研究员。

巧施农药提高作物根部病害的防控效果

刘峰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农药学系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农药剂型及对靶施药技术研究。

根结线虫病、根腐病、枯萎病等是当前蔬菜特别是设施蔬菜很难防控的土传病害,原因是线虫及病原菌侵染作物根系迅速、潜伏期长,施药效果滞后,难以发挥药效,而且土壤用药量大又很难施药均匀,导致事倍功半。推荐给大家的方法是巧妙利用土壤疏松时施药,通过增加农药在土壤中的分布效率节省农药和提高防治效果。要点如下:

1. 适时:一定在移栽后浇缓苗水前施药。育苗移栽是很多蔬菜普遍采用的种植模式,移栽后灌水前土壤疏松,非常有利于药水的扩散。而当前农民普遍的做法是苗移栽后,先大量浇缓苗水,四、五天后再灌药。此时即便增加水量和药量,由于灌水后土壤板结,透水能力差,导致药剂停留土表,无法到达较深的根系土壤而影响效果。

2. 适药:选择安全药剂和剂型。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是当前安全有效的防治药剂。首先选择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等液体剂型,不要使用可湿性粉剂等固体剂型。如果使用阿维菌素乳油,稀释倍数应高于1000倍,以免损伤幼苗茎基部。

3. 适量:首先确定药剂用量。如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0.025毫升/株,5%阿维菌素悬浮剂0.5毫升/株。其次药剂稀释液的用量最关键(一般是在药剂用量相同的情况下,水越多效果越好)。每株稀释药液用量0.8-1.0 L,推荐用电动喷雾器(拧下喷头)或水壶逐株灌根,待药液完全渗下后再浇缓苗水。氟吡菌酰胺在土壤中的扩散能力比阿维菌素强,稀释药液用量可以在0.4-0.8L,阿维菌素稀释液尽量在0.8L以上。

做到以上三点,蔬菜整个生长季节只施药一次药就可以基本保障最终的产量,事半功倍。

如有作物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可通过邮箱fliu@sdau.edu.cn咨询刘峰教授。

林下有机三七春季病害防治和抗旱关键措施

朱书生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院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植物病害化学、生态防控,林下中药材有机种植研究。

林下有机三七是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一种遵循药材品种生长发育的自身规律,让药材回归山野林中,建立药效第一的药材种植模式。该生产方式立足云南省丰富的退耕还林资源,根据物种相生和生境耦合原理构建林下种植体系,不用农药化肥,在林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优质、高效、安全的三七。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已成为云南山区群众脱贫的优势产业和优质三七生产的创新模式,广泛地被山区群众采用。当前,林下三七产区气温回升,三七已经陆续出苗,病虫也开始危害,且受春季干旱的影响,建议广大生产者做好下列措施,确保三七健康生长。

1. 确保土壤水分充足

每年1月~5月是云南旱季,尤其干旱对山区农业生产影响更大。林下三七建议采用喷灌设施适时补水,1月~3月,三七处于休眠期和出苗期,保持墒面湿润。4月~6月,云南省大多数地区的旱季,土壤处于比较干旱的状态,因此必须经常通过灌水来保持墒面湿润,也可以通过增加松针覆盖的厚度来减少水分蒸发,或覆盖遮荫网防晒。

2. 生态防控病害

(1)主要病害及种类:林下三七的病害主要以叶部病害为主,包括圆斑病、黑斑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地下部分病害包括根腐病、线虫病、立枯病、猝倒病。尤其以线虫病害发生最为普遍。

(2)病害防治原则:三七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物理和生物的措施来改变病害发生条件,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3)林下三七病害防治具体措施

基础措施。首选,选择无三七种植史、透光率适宜、温湿度合适的林地;其次,设置良好的排水措施、坡度等避免积水,减少病害发生。

常规措施。首先,加强植物检疫,选择纯净不携带病原菌和虫卵的种子种苗是预防病害最直接的方法;其次,及时清除种植区三七病株的病残体和杂草,也是预防和减轻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手段。

物理调控。雨季利用避雨膜调控雨水,创造不适宜病害发生和传播的小气候条件,是控制绝大多数三七病害发生流行的最佳方法。在雨季来临之前,要清理三七地的排水沟,采取适当的避雨措施以确保三七不发生病害。因为在林下的环境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林下环境来选择不同的避雨措施。

生物防治。三七病害发生前可以采用生防菌、生物源杀菌剂、植物诱抗剂等产品进行病害的预防和治疗。可以使用的生物防治产品(参照《有机产品》(GB/T 19630.1-2011))有植物和动物来源的,如小檗碱、甲壳素等;有微生物来源的,如真菌及真菌提取物剂(如白僵菌、轮枝菌、木霉菌等)、细菌及细菌提取物(如苏云金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等)、病毒及病毒提取物(如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

如有作物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可通过邮箱shushengzhu79@126.com咨询朱书生教授。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控辣椒病害的技术模式

赵晓军

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植病学会理事,山西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主要从事果蔬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杀菌剂生物活性等研究。

一年之计在于春,又到了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辣椒是茄果类蔬菜主要品种之一,近几年由于其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全国得到快速发展。在辣椒产业的发展中,椒农对病害认识不足、防治不及时和不合理的种植方式,使一些辣椒种植区病害严重发生,损失巨大。

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集成出适宜我国北方露地辣椒种植区的以生物多样性防控病害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采用辣椒与花生、玉米、大蒜、朝天椒、谷子等作物间套作控制病害的发生,此技术入围农业部主推技术。

1. 技术特点和防病原理

通过间套作改变了寄主的空间分布,致使病害的传播和侵染受到影响;不同作物在生长和成熟时期植株高度上的差异,形成间套作田块中高低起伏的表面不利于病害发生;间套作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增加对病菌的抑制;间套作作物根系可以吸附土壤中引起主栽作物病害的病菌,使其失去活性。此外,辣椒与不同作物间套作,其它作物对辣椒生长有促进作用,可提高辣椒叶片的营养利用率、增强辣椒抗病性。

2. 辣椒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栽培模式1:辣椒与花生间作模式

①种植密度:辣椒垄作、育苗移栽。大垄双行,垄宽50厘米、垄高20厘米、沟宽30厘米,辣椒行距40厘米、株距40厘米。花生不起垄,花生行距20厘米、株距20厘米;辣椒与花生行距25厘米。

②间作模式:8大垄双行(共16行辣椒)间作2行花生。

栽培模式2:辣椒与玉米间作模式

① 种植密度:辣椒垄作、育苗移栽。大垄双行,垄宽50厘米、垄高20厘米、沟宽30厘米,辣椒行距40厘米、株距40厘米。玉米不起垄,玉米行距40厘米、株距50厘米;辣椒与玉米行距24厘米。

②间作模式:5大垄双行辣椒(共10行辣椒)间作2行玉米。

栽培模式3:辣椒与大蒜套作模式

①种植密度:辣椒垄作、育苗移栽。大垄双行,垄宽50厘米、垄高20厘米、沟宽50厘米,辣椒行距40厘米、株距40厘米。垄沟中套种3行大蒜,大蒜行距15厘米、株距8厘米;辣椒与大蒜行距15厘米。

②套作模式:1大垄双行辣椒(共2行辣椒)套作3行大蒜。

栽培模式4:甜椒与朝天椒混栽模式

①种植密度:甜椒、朝天椒垄作,育苗移栽。大垄双行,垄宽50厘米、垄高20厘米、沟宽30厘米,甜椒、朝天椒行距40厘米、株距40厘米。

② 混栽模式:5大垄双行甜椒(共10行辣椒)间作1大垄朝天椒(共2行朝天椒)。

栽培模式5:辣椒与谷子间作模式

①种植密度:辣椒垄作、育苗移栽。大垄双行,垄宽50 cm、垄高20 cm、沟宽30 cm,辣椒行距40 cm、株距40 cm。谷子株距10 cm,辣椒与谷子行距20 cm。

②间作模式:3垄辣椒(共6行)垄间间作1行谷子。

如有作物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可通过邮箱zhaoxiaojun0218@163.com咨询赵晓军研究员。

创新农业从业者教育培训,助力农药精准施用

作为农资企业,在新产品推广中,农民教育(包括农民会、现场观摩会等)是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在这次的疫情期间,由于无法采用常规的会议和现场讲解方式,如何在春耕期间将一些作物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及时有效地传授给农资经营户和农户,这是大家都在考虑的重要问题。

为做好“战役情,保春耕”,加速恢复农业生产,在全国疫情期间,很多的农资企业将传统农民教育和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在创新发展农村农民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相关在线教学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人数、地域等限制,同时留出时间互动,让观众有机会提出他们生产中的问题,并大多第一时间得到了专家的解答。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种子处理剂专业委员会的相关委员单位及代表性企业分享了疫情期间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创新以及落实各项复工复产的安全举措。

陆悦健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农业解决方案部产品研发总监。主要从事农药产品的研发、市场推广和技术等工作。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结合自身的销售网络优势,同时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开展了多样化的云教育。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作物、不同防治对象,通过快手直播、中欧移动商学院平台、抖音直播等多种平台进行了直播教学。先后邀请了多位来自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讲授农作物栽培管理和植保知识,也邀请了一些基层农业系统长期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技术专家讲授作物栽培管理、农药产品应用。同时,公司内部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推广人员,也对公司产品和相关使用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巴斯夫 春熙讲堂》: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在快手平台上 春熙讲堂已播出18期,关注人数6317人,观看量34132人次,收到点赞34.4万次。观众人群来自农户、农资经销商、农业从业人员等。持续的在线教育节目正在规划和准备中,将陆续与广大农户和农业从业人员见面。

如有作物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可通过邮箱yuejian.lu@basf.com咨询陆悦健总监。

仪美芹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经理。专注于种衣剂及营养肥料的田间应用技术和病虫害解决方案。

拜耳作物科学在无法线上举办农民会的情况下,策划了新冠病毒防疫期间的数字化营销战役培训模块,发起了“齐战疫,共学习”的倡议,从2月10起依托 “拜耳悦农堂”公众号,启动了为其28天的“共战役齐学习”的农技知识大联播,为农户提供覆盖21种作物的植保解决方案和种植管理知识,吸引了13.5多万农民观看。种衣剂团队也联合种子公司提供直播以及抖音等方式培训种衣剂方面的知识以及玉米草地贪叶蛾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同时,为采购拜耳种衣剂的厂家协调物流确保发货正常,并与种业一起严把检测关,保证不让每一粒不合格的种子流入市场,为秋粮的丰收打好基础。

如有作物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可通过邮箱meiqin.yi@bayer.con咨询仪美芹经理。

赵德友

科迪华农业科技亚太区杀菌剂开发技术经理,亚太区植保协会杀菌剂抗性工作委员会委员。

科迪华农业科技通过微信、小程序等数字化平台相继推出五期春季作物植保技术指南推文、 “水稻之星助力春耕”主题活动,并发起“疫情防控不松懈,春耕生产不停歇”的分享接力活动,为种植者解决病虫草害困扰,助力春耕。此外,公司还联合大疆农业推出 麦田金牌飞手大赛,运用先进的飞防技术助力高效生产。并针对春季作物植保、种子技术等内容开展了近百场线上直播课,累计为35万+用户传授种植管理技术,以实际行动兑现我们成就客户,丰富生活的承诺。

如有作物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可通过邮箱de-you.zhao@corteva.com咨询赵德友经理。

陈晓枫

深圳千色龙种子健康科技与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种子处理剂的研发和应用技术研究。

深圳诺普信公司通过线上协作,与客户进行视频面对面交流,帮助客户分析当前形势,转变观念,推动线上办公模式。专家和技术人员对经销商和农户的产品、技术、种植指导,也由以往的在田间地头进行改为邀请经销商、农户上线,参加公司线上直播培训,让经销商和农户能在疫情期间静下心来学习专业知识。诺普信旗下千色龙团队也联合圣丰种业等大型种子企业通过 微信直播同步转发等方式培训了花生、大豆种子包衣的相关知识。东莞、西安、济南等生产基地加足马力,争分夺秒,开设专线物流,拼车拼单,快速发货,全力保障春耕供应;市场部产品经理与一线片区经理全力配合,推动业务落地下沉。

如有作物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可通过邮箱stephen_chen@noposion.com咨询陈晓枫总经理。

张连洪

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农药生测和药效试验中心经理。主要从事农药的抗性监测和植物病害化学防控。

先正达:新冠肺炎疫情给广大农户带来了严峻的春耕挑战,在此期间先正达启动了 “战疫情-保春耕”技术直播讲堂活动,通过近30场次的直播,吸引近80多万人次学习和掌握了春耕有关的栽培种植和病虫草害的管理技术,以及优质优产的各项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先正达独家承办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中国农药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安全用药系列大型公益直播活动。

如有作物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可通过邮箱lianhong.zhang@syngenta.com咨询张连洪经理。

张善翔

河南中州种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种子协会种衣剂分会副会长、河南省劳动模范,主要从事种子处理技术研究和产品推广应用等工作。

河南中州种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微信等线上协作办公,落实各项复工复产抗疫安全措施。通过 微信视频、网络培训等方式与农户、经销商、农业从业人员交流防疫形势、培训玉米和花生等种子包衣相关知识及早春病虫害防治和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并利用政府平台申请应急运输B证向省内合作方运送产品,协调物流和其他农资厂家向外省及一类疫区拼车送货,复工以来至2月13日生产销售产品110吨,分别销往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缓解用户急需,以实际行动保障疫情期间种子包衣播种。

如有作物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可通过邮箱wwf918@sina.com咨询张善翔总经理。

结束语

疫情终将过去,但是种植者对技术的渴望和需求始终强烈,巴斯夫、先正达,拜耳、科迪华、诺普信、中州科技作为农资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将会继续通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为种植者提供农艺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期编辑:宋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保障春耕,战“疫”有我| 精准施药战病害,绿色防控效果好
用“心”战疫:十大调适“药方”给心理“消毒”
太极拳、八段锦……中医传统“花样”在战疫一线遍地开花
生态环境监测人逆行战疫 坚守第一线 保障数据真
增强心理免疫力 心理专家送来42字“战疫诀”
康振生: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作物病虫绿色防控
鲜花!社区“战疫玫瑰”收到“三八”节礼物
果树小虫治理:防控趁早,精准施药
掌握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战“疫”科普:园艺如何助力健康复工复产

网址: 保障春耕,战“疫”有我| 精准施药战病害,绿色防控效果好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6570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四川花森永治有害生物防治有限责任
下一篇: 农业部门解民忧 生物防治水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