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土壤的污染问题,土壤还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我们总结了土壤面临的最常见的八大问题,和高中地理教学相关的有土壤板结、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贫瘠等问题。
板
土壤板结,越种越板
土壤板结,就是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耕作层变硬,透气透水不良,严重影响作物根系正常生长。
主要原因
①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结构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
②长期过量偏施大化肥:长期过量施用大化肥,破坏了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不能得到及时地补充,引起土壤板结和龟裂。
③镇压、翻耕、浇水等农耕措施导致上层土壤团粒结构破坏。
主要危害
● 根系能力下降。土壤板结的情况下,缺氧而导致根系活力下降,不能正常发育,呼吸减弱,影响养分的吸收。
● 导致缺素症。由于根系能力下降,肥水吸收能力减弱,加之土壤板结后,养分有效性差,作物易缺素。
馋
矿物营养比例失衡,越种越馋
作物生长需要17种必需营养元素,而在日常管理中只重视施氮、磷、钾肥,忽视中微量元素肥料,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耗竭,大量元素富集。
主要表现
肥料投入越来越多,果蔬产量、品质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
主要危害
● 生理性缺素症。比如钙、镁、铁等。
● 作物长势差、农产品品质降低等。
贫
有机质含量低 越种越贫
土壤的有机质是土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主要原因
当前作物复种次数增加,过量地施用化肥,而有机肥施用严重不足或者使用方法不合理。
主要危害
土壤有机质损失严重,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通透性及缓冲性能降低,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浅
耕作层变浅,越种越浅
主要表现
由于长期使用旋耕机耕作,导致大部分土壤耕层变浅,有效活土层仅有15~20公分。
主要危害
“犁底层”的形成,阻碍了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上下流通,阻碍了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能力越来越差,抗旱性能不断下降。
酸
土壤酸化,越种越酸
正常中性的土壤pH值大概在7左右,而许多地区的土壤pH值却低于5。
主要原因
①降水或浇水量大而且集中。
②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目前多数化肥属酸性肥料。
主要危害
● 土壤酸化以后,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种群数量就会增多,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会大幅减少,从而增加根部病害的发病率。
● 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破坏以后,土壤的团粒结构也就相应的破坏了。
● 土壤养分一般在中性或者偏酸性的土壤中吸收率最高,当酸碱度显著升高或者降低时,土壤养分的吸收率就会下降。
● 根结线虫喜酸性土壤环境,当土壤变酸以后,根结线虫的数量就会变多,从而引起根结线虫病发生。
咸
土壤盐渍化,越种越咸
青绿霜、红霜、白霜,这些现象都见过吧?这就是土壤盐渍化的直观表现。
主要原因
①设施环境封闭:设施栽培下,作物对土壤水分需求量大,会使土壤深层的盐分随水分蒸发时上移集聚到表层。
②施肥不合理:过度使用大化肥,以及施用未腐熟发酵的粪肥,这是主要原因。
③耕作方式不合理: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形成,盐分容易聚积在耕作层难以下渗,使土壤表层盐分逐年增高。
主要危害
● 盐分离子的生理毒害。
● 造成作物生理干旱。
● 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 土壤功能下降。土壤中含盐量过高时,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功能。
脏
土壤污染,越种越脏
土壤污染主要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
主要原因
化肥、农药、农膜的残留,未经发酵腐熟处理的有机肥,以及连作和病虫害病原物,这些污染物长期残留土壤之中,一旦超出土壤自身净化能力后就会造成土壤的污染。
主要危害
土壤生态平衡会被破坏,土壤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土壤理化、生物性状恶化,土壤活性下降、土壤功能变差。
杂
重茬障碍,越种越杂
主要表现
新棚作物根部病害发生较少,老棚不但病害重,而且产量及品质都不理想。
主要原因
新建棚室的土壤生物性状比较好,有害菌群(杂菌)和有益菌群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而当我们不断种植,不断施入化学肥料,土壤中微生物菌群开始慢慢失调,即有害菌群(杂菌)的数量越积累越多,有益菌群的数量越来越少。
植被截流
1
概念
植被截流是指植被通过树冠滞留、根系阻挡、延滞下渗等方式减少降水对地表的影响,植被截流与植被覆盖率有关
2
树冠对降水的作用
植物的残枝落叶落在地上然后形成一定厚度拦住水流,以及植物吸水导致一部分水下渗吸收水分。树冠作为森林植被接收降雨的重要部分,能通过截留降雨减少有效雨量和雨滴能量,使得进入林内的降雨减少,削弱雨滴对地表的打击和冲刷,降低土壤侵蚀,减少地表产流,起到削减洪峰流量和涵养水源的生态功效。
3
植被截流在降雨不同阶段的表现
降雨初期,雨滴落在植物枝叶上,几乎完全被叶面截留,呈小水滴或薄膜状,在没有满足最大截留量之前,植物下的地面,仅能获得小量降水,有不小的一部分降水在降落过程中,因与植物冲击而被分裂,有的落至地面,有的在降落过程中被蒸发掉,植物截留水量直到水滴重力超过表面张力时,才下落至地面。
降水期间,植物截留水量包括植物表面的截留及降雨期间的叶面蒸发,截留总量与降雨量和降水时间成正比。
4
植被截流影响因素
1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越高,郁闭度(郁闭度也称林冠层盖度,是描述乔木层树冠连接程度的指标,以林冠层的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表示。 郁闭度的最大值为100%,表示树冠层全部连接起来,形成完全郁闭的状态,林冠层完全覆盖了地表。)越高其植被截流能力越大,两者成正比关系。
2
大气降雨量
中低雨量级(0~49.9mm)时,林冠、根系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 ,并逐渐趋向于饱和;而当林冠、根系截留量接近或达到饱和截留量后,林冠截留量增加很少或者不再增加。
5
植被截流的作用
(1)植被截流作用使降雨在数量上进行了第一次再分配,减少了到达地面的有 效雨量,从而削弱雨水对地表的冲击,防止水土流失。因此有保护土壤、削减洪峰流量和涵养水源的水文生态功能。
(2)植被截流的降雨消耗与蒸发,减少了地面的实际雨量和林下土壤水分的有效补充,是雨水资源的无益损失。
(3)植被截流作用通过截留降水,可以调节空气温度及湿度。
(4)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充当着“海绵体”的作用,可对雨水进行滞留、下渗、调蓄、净化等作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试题链接
(材料)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1.B 2.B 3.D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如生物),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水体的运动规律
1.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可减少河水含沙量,对降水量和降水变率影响很小。
故本题选B。
2.据表一中降水历时和降水量数值分析,2天降水量是90.7mm,是降水强度最大的,不是历时最长的,所以下渗少,植被好截流多。所以B正确。
故本题选B。
3. 根据前4次降水没有形成明显洪峰,说明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已起一定作用,但第五次强降水形成洪峰,至第6次降水的洪峰流量1750m3/s最大,说明连续性强降水已经超过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才出现如此大的含水量。所以泥沙主要来自植被覆盖坡面。
故本题选D。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地理视角看生物入侵,那些外来物种的悲惨遭遇
陕首次摸清地理国情“家底” 秦岭北麓治理成效明显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植被
植被与土壤的十四大地理问题
【地理素养】地理环境与植被关系归纳,看高考地理如何考察 植被类型及分布
【高三地理】新疆植棉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附植被与环境、土壤专题
高考地理常见错别字与地理规范语言答题例谈!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合题答题技巧!建议收藏!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综合题答题技巧!建议收藏!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1届高三地理10月阶段测试试题
微专题:如何突破关于沼泽湿地的地理难题?
中国土壤地理
网址: 【地理专题】土壤面临的八大典型问题,地理视角看植被截流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68114.html
上一篇: 土壤污染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
下一篇: 土壤污染防治方法一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