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记者:樊德祥
近日,河南省林科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的 “The red flower wintersweet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magnoliids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tepal color development”(红花蜡梅基因组为木兰类植物进化和花被片颜色形成分子机制提供了见解)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著名植物学TOP期刊《The Plant Journal》(植物学杂志)。研究团队破译了红花蜡梅基因组,为木兰类植物进化提供了新见解,揭示了蜡梅花色形成机制。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又名黄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名花和特用经济树种,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多年来蜡梅育种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获得红花蜡梅新品种,研究团队历经多年选育出了红花蜡梅新品种‘鸿运’(Chimonanthus praecox ‘Hongyun’),并获国家林草局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20210125)。然而其背后的分子遗传信息及不同蜡梅品种类型花色形成机制尚不清楚。此外,蜡梅属木兰类植物,长期以来关于单子叶、双子叶和木兰类植物3个分支之间进化关系也一直存在争议。
研究团队获得了红花蜡梅高质量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一个二叉树或不能完全代表被子植物复杂的早期分化,木兰类更可能是双子叶的姐妹,这一观点得到了较多发育树的支持。分析表明CpMYB1调控不同蜡梅品种类型间的花色差异,且需要形成MBW复合体方能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项目研究成果为木兰类植物进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组信息,同时为进一步开展蜡梅花色调控和遗传改良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省林科院蜡梅团队带头人沈植国高级工程师为论文第一作者,省林科院蜡梅团队成员丁鑫工程师、孙萌博士、汤正辉博士及鄢陵县林科所岳长平高级工程师等参与了部分工作。研究成果得到了河南省科技兴林项目、河南省基本业务费项目、许昌英才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近年来,河南省林科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品种选育、高效栽培、平台建设、科研基地、科技奖励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极为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编辑: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