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作物病毒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

作物病毒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

一、病毒病的三种特征

1、花叶:植株矮化不明显,上部叶片出现褪绿角斑与圆斑,因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多呈三角形,最后变为褐色。叶片上出现深绿和浅绿相间的块状斑或线纹。

2、蕨叶:生长点或腋叶都发展成细长小叶,小叶后来变细甚至没有叶肉,仅留叶脉,最后成螺旋形下卷,俗称“鸡爪叶”。

3、条斑:植株中下部叶片和果实上有灰白色、淡黄色坏死斑驳或不规则的条斑及条纹。

二、诱发病毒发生的两要素

1、环境因素  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高温、干旱是病毒病发病的首要环境因素,高温、干旱影响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气温高、大气干旱,阳光强烈不利于植株正常生长发育,抗性降低,易受病虫害的侵染。二是高温有利于传毒昆虫的大量繁殖和迁飞(如蚜虫、粉虱等),使病毒病的潜育期缩短,大大加速了病毒病发生和流行。三是高温利于病毒增殖,加快病毒病的侵染循环。病毒病依托寄主的细胞养分完成增殖,在环境不良条件下,植株抗性降低,对病毒侵染的抵抗能力降低,病毒粒子容易进入到细胞内,随着细胞的增殖而大量繁殖。

2、植株抗性因素  病毒在侵染植株后,不仅与植株争夺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破坏植株的养分输导,改变植株的某些代谢平衡,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生长困难,产生畸形、黄化等症状,严重的还会造成植株死亡。  对于抗性弱的植株来说,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再加上遇到高温干旱,地温高或持续时间长,植株不能正常的吸收养分满足自身生长所需,生长会收到抑制,势必形成弱棵,抗病能力降低,而此时病毒增殖、蚜虫、粉虱等传毒昆虫繁殖速度加快,这样造成病毒病大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病毒病的传播途径

1、非介体(种子、嫁接等)传播  非介体传播是指在病毒传递过程中没有其他机体的介入,如嫁接、种子、伤口、无性繁殖材料传播等等。  接触传染也是一种非介体传播方式,即整枝打叶、绑蔓打头、种子处理等农事操作给植株造成微伤口,病毒就通过这些微伤口侵染植株。但因病毒体外保毒期多数较短的原因。表面张力小的肥皂、洗衣粉等能使绝大多数病毒被钝化而失去传染能力,所以在进行农事操作前后,应多次使用肥皂洗手,以减少人工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2、介体(昆虫)传播  介体传播简单的说就是病毒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生物体的活动进行传播及侵染。通常指昆虫、螨类、线虫、真菌等传播。  据了解,目前已知80%的植物病毒依靠昆虫进行传播,传毒昆虫以具刺吸式口器者为主,如蚜虫、叶蝉、粉虱、蓟马,飞虱等,仅少数具咀嚼式口器。它们在为害植物的同时将病毒从病株传播到健株上。  四、治疗病毒病的思路1、病毒病防大于治  选用抗性品种,选择抗病毒性强的品种至关重要。用蔬菜或果树病毒专用周年预防。2、调节好环境  从理论上讲,高温、干旱是病毒病发生的诱因。低温季节病毒病发病轻,而高温季节发病重,就是最好的证明。  高温的环境不仅仅指的气温,也包括地温,若地温过高势必影响根系活动,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导致缺素症发生,植株抗性降低,特别是植株缺锌的情况下,更易发生病毒病。

3、培育壮棵及其措施  定植时,穴施菌剂、调理剂等生物菌肥,如地力旺等。缓苗后控水控温。控温,对于夏秋时期,因其生长正处于高温期,除加大通风外,注意遮阳网的应用,尽量拉大昼夜温差。4、提前防虫  防虫一定要严密、有持续性。多种措施并用,综合物理、化学措施,全面防治病毒病,灭掉病毒载体和传毒害虫。大蒜油在驱虫方面有独特功效。5、药物治疗

发现病毒病病株后,用《TY病毒1号》或果树病毒专用375倍+红糖150倍+硫酸锌300倍+硝酸钙300倍喷雾或灌根。1天一次,连续用药,连打3-4天。

【本文转自奥丰作物植保刘方】如有侵权联系作者3318136840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作物病毒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
作物病毒病是什么病?发生原因及防治要点!
兰花病毒病发病特点及防治
家庭花卉病毒病发病传染途径方式及防治方法
高温干旱作物病毒病高发,怎样才能防治?
花生病毒病的预防与治疗(症状、防治方法及“花生病毒病”)
花生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作物病毒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怎样防治才有效?三大措施必须记牢!
花生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作物病毒病如何有效防治?作物花叶病毒,小叶病毒,皱缩病毒等!

网址: 作物病毒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8012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生普遍危害重!
下一篇: 南瓜花叶病毒病怎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