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

《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

全国农技中心印发《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

        按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令2021第 6号)规定,全国农技中心在多方调研和专家认证基础上,近日制定印发了《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此项工作将高质量推进病虫害调查规范化、信息报告制度化,标志着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分类管理有序推进、测报职能履行有章可循,在“虫口夺粮”保丰收的监测预警前沿阵地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2020年9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随后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相继公布了《二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包括在当地常年发生面积大或可能给农业造成重大损失的病虫草鼠共计128种(类)。《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的公布,必将带动各省各地全面推进二、三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制定工作,形成分类管理、属地责任、行业引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注:农技耘今起陆续编发《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

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

    粘虫   

1 系统监测调查

1.1 成虫灯诱监测

在常年适于成虫发生的场所,设置常规测报灯或智能测报灯,常年虫量大的区域可设置高空测报灯。监测时间,一代发生区 3 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二、三代发生区 5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逐日辨别记录诱集的雌蛾、雄蛾数量。在成虫盛发期,隔日解剖一次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各级数量和交尾情况,解剖数量一般不少于 20 头。

1.2 成虫性诱监测

在成虫发生盛期每天调查。选择比较空旷、易遭受为害的禾本科作物田 2—3 块,首选小麦、谷糜或草荒重的玉米和高粱田块,固定为系统调查田。每块田设 3 台性诱捕器(亦可用糖醋液诱蛾器)。诱捕器呈正三角形放置,相距至少 50m,与田边距离不少于 5m;成株期玉米等高秆作物田,田埂走向须与当地季风风向垂直,诱捕器放置于上风口、与田边相距 1m 左右的田埂上,相距至少 50m、呈直线排列。每天定时检查诱蛾数量(糖醋液诱蛾器检查诱集的雌、雄蛾数量)。

1.3 草把诱卵调查

灯诱或性诱见成虫时,在系统调查田内布设谷草把或干稻草把,每块田插 10 把,草把间隔 10 米,每 3 天调查一次诱集卵块和卵粒数。

1.4 幼虫系统调查

在系统调查田开展调查。调查时间,一代发生区4月20日至5月30日,二代发生区6月10日至7月20日,三代发生区7月20日至8月30日,四代发生区9月10日至10月20日。每3天调查一次。

每块田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小麦、谷子、水稻每点查1m2,玉米、高粱每点查10株,检查记录作物、杂草、地表及潜土内幼虫虫龄和虫量。调查小麦、谷子、水稻及玉米田间杂草,应采用拍打、目测方法调查。

2 大田普查

2.1 幼虫普查

当系统调查大部分幼虫进入2龄时,立即组织一次普查。选各种寄主作物田、不同类型田(杂草多少、秸秆多少、长势强弱),普查田块总数不少于20块,调查方法同幼虫系统调查,记录幼虫虫龄和虫量,计算各种寄主作物田虫田率、平均虫口密度,估计不同发生程度的发生面积。

2.2 残虫量普查

当系统调查幼虫达 5—6 龄或防治后调查。通常年份普查时间,一代发生区于 5月 10—15 日,二代发生区于 7 月 5—10 日,三代发生区于 8 月 20—25 日。选具有代表性已防和未防的各种寄主田及其他发生环境各 2—3 块,每块田 5 点取样。小麦、谷子、水稻、绿肥、草地等田块每点查 1m2,玉米、高粱每点查 5 株,记录植株上、地表及潜土内幼虫及蛹的数量。

3 信息报送

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报送粘虫监测信息,报送任务见表 6。

相关知识

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令(2021年第6号)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
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关于规范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数据采集及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管理办法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设备,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设备价格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推动农林植保进入智能化时代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创新团队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评价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

网址: 《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9616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浅析森林病虫害调查方法.doc
下一篇: 柑橘病虫害的分类分级调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