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卫治沙70年 从“谈沙色变”到“靠沙致富”

中卫治沙70年 从“谈沙色变”到“靠沙致富”

“仰看天欲昏,河流声莫辨。俯视下深渊,失足虑不免。”这是历史上中卫沙坡头的真实写照。

沙坡头区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沙漠总面积达1068.13平方公里,占版图总面积近五分之一。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这里的沙漠以年均4.5米的速度逼迫人退,压埋侵蚀良田禾苗及沟渠。面对自然形成的严酷现实带来的挑战和考验,中卫人民迎刃而上,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战在无垠的瀚海戈壁延伸开来。

如今走进中卫,不仅感受不到肆虐的风沙,甚至会有一种置身塞外江南的感觉。“中卫模式”的防沙治沙,不仅让这里绿了起来,更让这里的人富了起来。

沙漠“逆袭”变沙成绿

“以前不仅庄稼房屋受灾,吃饭的碗里都是沙子,很受罪。现在我们看到的绿色带,曾经都是沙漠。我们每进一步,沙丘就后退一步。”现年52岁的唐希明,是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场长,从事沙漠治理已27年,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他,是中卫的治沙名人,也是中卫沙漠变绿洲的见证者。他发明的“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只需脚一踩就能轻松完成种植,以前每人每天种植200株,现在提升为400株。

在治沙实践中,中卫人民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发明了多项治沙技术和治沙方式,“麦草方格”就是实现这一治沙奇迹的法宝之一。治沙人用麦草在活动沙丘上扎设方格固定流沙的办法,使肆虐的沙丘穿上了“天衣”,破天荒地被固定住,并通过在麦草方格里播种草籽、树籽,让绿色生命扎根沙漠。经年累月间,扎下草方格的沙地上长满了植被,金色沙海翻起了绿色波澜。小小的麦草方格确保了包兰铁路60多年的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五带一体”的沙障技术阻挡了世界罕见的高大流动沙丘和频发的沙尘暴。中卫以铁路为轴线,在其两侧分别建立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相生相促。这项在麦草方格基础上拓展延伸的科技成果,于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从“麦草方格”到“五带一体”,中卫的治沙技术已是其名扬四海的金字招牌。连年来,中卫持续防沙治沙,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与沙漠这个危害生态的“黄龙”打起了人进沙退的“持久战”。昔日黄沙滚滚,没有树,草木不生的荒漠,如今四周已遍布大大小小、无边无际的杨树、柳树、槐树……以及许许多多、疏密不一的灌木与花草。

截至目前,共扎设草方格42万亩、营造灌木林42万亩、乔木林25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在北部沙漠边缘建起了6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锻造出人地和谐相生的全新生态链,“沙进人退”的现象在这里已经成为历史。

沙漠旅游转向“全域时代”

“黄山游罢不望岳,宁夏归来不看沙。”初夏时节,5A级国家旅游景区沙坡头,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伟岸与秀美在此邂逅。乘坐刚刚启用的世界首条沙漠天梯,中外游客尽情感受沙漠、黄河风光的雄浑与浪漫。伏首在黄河北岸的香山脚下,形成了一条长约2000米、高160多米的“沙漠瀑布”。大自然的神奇造景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给中卫的经济和人民群众带来了很好回报的同时,也为防沙治沙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中卫以沙漠生态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大力营造防沙林和生态风景林,经过多年持续综合开发治理,建成了沙、水、林为一体的沙坡头旅游区,实现了治沙造林与旅游经济效益的双赢。特别是近年来,实施了以湿地保护及恢复为主的沙漠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建设项目,通过退耕还湖、营造护堤林、人工开挖、修建补水渠道、治污限排、加强湿地管理等措施,建成了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和腾格里区级湿地公园,成为中卫城区重要的生态湿地和中印、中澳鸟类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和繁育地。

近年来,中卫市着力推进旅游由随意开发向规划引导转变、资源战略向品牌战略转变、景区时代向目的地城市转变、特色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全力打造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城市、国家级国际化沙漠旅游目的地城市;大力实施“旅游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做活“黄河”、做特“沙漠”、做优“湿地”、做足“文化”、做强“品牌”、做大“产业”,让“沙漠水城”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质的飞跃。

“靠沙吃沙”沙产业方兴未艾

“八年前,我在沙漠里办养牛场,我相信只要找对方法,定能‘沙里淘金’。”一提防沙治沙,宁夏香岩集团公司董事长杨飞感慨良多,他在不断探索尝试治沙和用沙相结合,向沙漠要效益,用将近10年的时间与沙漠较劲,就这样把它铺平了、染绿了。

杨飞告诉记者,他们走草畜一体化的路子,用生物技术把沙漠变成奶牛的饲草料基地。这种绿色循环畜牧业的发展方式,不仅不会污染环境,还能防沙治沙。

奶牛场只是杨飞“大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蓝图的一部分,还有沙漠大棚种菜、经果林、种酿酒葡萄,建酒庄和观光农业,并保留一座占地200多亩的原生态沙丘。在杨飞的精心打造下,建成了集生态、治沙、观光旅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沙漠园区。现在他的固定资产达到7亿元,带动了周边近1200余人就业。

在防沙治沙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中卫市政府和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在长流水、碱碱湖、北部沙区“西风口”、香山北麓、南山台子等沙区,培植新型沙产业,建设防沙治沙示范区。通过平沙造田和植树造林,中卫市在北部沙区和南山台子沙区形成以苹果、红枣、枸杞、葡萄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区,面积达到40余万亩,年产值达14亿元。

坚持不懈,综合治理,中卫通过经果林基地的建设,推广了防沙治沙及节水灌溉新技术,不仅完善了防风固沙体系,减少和降低了风沙危害,改善了荒漠区域生态环境,拓展了群众生产生活空间,更使昔日荒漠荒山变成林网成形,瓜果飘香,果实累累的绿洲,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林能一体实现“点沙成金”

中卫以云计算为核心,着力打造“沙—硅—电—云—金”核心产业链。以此为中卫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同时,在保障绿水青山的同时,更好地挖掘沙漠财富,让中卫人凭借中卫特色自然资源增收致富。

走进沙漠光伏产业园,在已架设的电池板下,紫花苜蓿郁郁葱葱,沙地上充满了生机和色彩……

“光伏电池板对清洁度要求比较高,沙子吹到板上将大大影响发电效率。我们聘请了专业园林公司负责绿化,经过企业履行治沙绿化责任,现在厂区处处是节水灌溉装置,厂房与绿树花草相互掩映,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沙漠。”中卫市银阳新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中卫坚持林能一体化,积极鼓励支持区内外大型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建设,对风沙危害极为严重的西风口区域进行了重点治理,在沙漠腹地,大搞平沙造田,进行造林绿化,大力营造了以速生杨树为主的造纸原料林22.5万亩,建设生态光伏产业园6.5万亩,每年可新增上网电量27.93亿度,实现产值71亿元,年可节约标准煤11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8.5万吨、二氧化硫8.4万吨、氮氧化合物4.2万吨。通过光伏产业园等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科技支撑、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的模式,使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荒沙变成了现在众多治沙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在腾格里沙漠打造“新型能源硅谷”和功能不同的工业园区,中卫通过云计算盘活大数据,把沙漠变为聚宝盆,正在走出一条由地理交通枢纽向数据枢纽转变、能源储备向信息储备转变、能源输出向信息输出转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座“工业新城”,伴随一片“工业绿洲”将在中卫北部沙漠中崛起。

中卫的“沙岸线”上,一场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凯旋曲正在谱写。未来,“中卫模式”的防沙治沙将随“一带一路”继续扬帆远航,推广到非洲、中东、南美等饱受沙尘暴肆虐的国家和地区,为当地百姓带去福音。(全媒体记者 冯博睿)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渐别“沙漠等同于沙害”认知 甘肃科学逆转沙区劣势催生新资源
“湿沙”之患:南方土地沙化调查
“治荒主力”沙蒿竟是过敏“元凶”!预防沙蒿过敏,天青安全护航
“点沙成土”:重庆科技造就乌兰布和深处“人工绿洲”
下沙(深圳市下沙街道)
長沙縣安沙鎮:黨建引領“活水源” 灌溉群眾“致富花”
荒漠化治理的中国“药方”:顺应自然,低覆盖度治沙
【中国自然资源报】千千万万个“治沙愚公”,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甘肃民勤——为沙漠披绿添金
长沙县:安沙的花田美事
蚂蚁森林超9成树种在“三北”攻坚战核心区 再捐1亿元支持甘肃种树治沙

网址: 中卫治沙70年 从“谈沙色变”到“靠沙致富”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9834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懒人自动“浇花神器”,出门半个月
下一篇: 啤酒浇花有益?花喜欢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