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10.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1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2.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13.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答案】10. 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
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
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11. 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
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12. 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13. 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
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本的语言特色。画线的句子使用了许多色彩绚丽的词语,如“彩灯”、“五色荧煌”、“争奇斗俏”、“金光四射”、“大方光华”、“五颜六色”、“素月”等,用词夸饰。句式上,运用铺排,采用排比,如“近近地看……远远地看……”从语气来看,作者较为急切,如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点睛:解答此题,可以从用词的角度(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句式选用的角度(短句、长短句结合、整句、散句、整散句结合等),手法的使用的角度(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等),人称使用的角度等来加以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该题重复使用“一”字,详细地描绘了一幅宫灯美人图,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分析时,要结合文本前后的内容,该段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结构的把握。考生解答该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考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文章开头通常是总括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中间部分一般为承上启下,照应某段,为某些情节做伏笔;结尾部分通常收束全文,照应前文、标题,点题等。文章先写街的繁荣,引出人潮汹涌;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文章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13. 试题分析: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分析该句要抓住关键词“新奇”和“庆幸”,分析作者对什么感到新奇,又为何觉得庆幸。街上,古今相映成趣,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让作者既感叹城市的新气象;改革开放,让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使作者庆幸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点睛:要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二是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三是要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四是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 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 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
D. 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
B. 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
C. 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 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 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 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 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 人 见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卷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答案】14. A    15. B    16. C   
17.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18. (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A项中的“发言”为古今异义词,今天的“发言”指的是发表意见,一般指在会议、晚会上领导或特殊人物的讲话。在该文中,它指的是开口说话。解释错误。B项根据随文断义法,可知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四方士大夫喜欢他没有名声和教化的拘束,解释正确。C项可用迁移法来分析,词语“废黜”指的就是被罢免,代入文中,语意正确。D项可采用迁移法来分析,曾巩《道山亭记》“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餘功又及于此”一句中的“治行”指的就是为政的成绩。
点睛: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之中。所以考生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以形释义法,如“振长策而于宇内”中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马鞭;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本义分析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温故知新法(迁移法),可以联系课文有关词语或成语的含义,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其中“善”字在《鸿门宴》中出现过,根据“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可知文中“善”为“与……交好”之意。常见的方法还有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随文断义法等。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一方面考查考生对18个文言虚词的把握,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知识的把握。A项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翻译为“的”;第二个“之”为结构助词,无义,作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其”均为代词,翻译为“他的”。C项第一个“于”为介词,翻译为“在”;第二个“于”为介词,引出对象,翻译为“给”。D项第一个“所”为所字结构,后面加“怪”,翻译为所不常见的事物;第二个“所”和“为”连用,表被动,翻译为“被巡逻船搜寻”。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C项张冠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疏通需断句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找句中重要标志,如对话标志,句式特点等,也可以根据句子的主谓宾来加以断句。该句的大概意思是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还可以根据标志性词语“又”“虽”“故”等副词,在它们的前面断句。根据主语“有疵病者”断句,在它前面断开。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第一句,考生首先要补充省略的主语“颜太初”,再抓住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诵”、“夸诳”、“蹈而行之”。翻译第二句,要注意“不显于时”“立于后世”均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还要抓住几个关键词的意义,如“贱”、“夭”等。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时记住“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字顺,调补贯”,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诵”、“夸诳”、“贱”、“夭”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0.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19.     (1). 久留(逗留)    (2). 依依不舍   
20.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点睛: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中有点。此诗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2个小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21. 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2. 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案】21. “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2. 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则材料孔子说的是(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肯定了周公的优秀才干,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更为重要,如果品德不好,才华出众也不值得称道。
点睛:此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但北京卷则把对《论语》的考查与微写作联系起来,考生要在平时多加积累,深入探究。
(四)古诗文默写。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    (1). 不悱不发    (2).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 鸡豚狗彘之畜    (4). 无失其时    (5). 通古今之变    (6). 成一家之言    (7). 冰泉冷涩弦凝绝    (8). 凝绝不通声暂歇    (9). 侵晓窥檐语    (10). 一一风荷举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典诗文的识记,这种给出上句,填出下句,或给出下句填出上句的默写形式,比情景式默写的难度相对较小,要求较低。但无论哪种默写形式,都要求考生平时背诵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样才能做到印象深刻,同时,要特别注重句中一些易混字的书写,如“悱”、“隅”、“豚”、“彘”、“无失”等。
四、作文
2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略。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题目为材料作文材料,材料,直面当下,关注社会,关注时代。作文材料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阐释传统的浙江精神,第二段阐释传承中的浙江故事和精神,第三段引导高考学子思考浙江精神,考生要谈出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材料从过去讲到现在,浙江精神也有一个传承发展的过程,考生可以认同浙江精神中已有的宝贵品质,也可以结合时代阐释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浙江精神。
真正要把这个作文题写得深刻,难度较大,如果没有时代主任翁的意识,不关注浙江的人文、科技、环境等多方面,就很难归纳出这一地域性群体身上具有的某种精神,就写不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这也提示我们的学生,要把自己融入社会,观察社会的变化,参与社会的变革,做一个有时代感的新青年。

相关知识

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2008年农学门类联考植物生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17高考浙江卷数学试题解析(精编版).pdf 全文免费
插花评分表
花卉栽培试题及答案
2024年高考生物(甘肃卷)真题详细解读及评析(24页)
园林花卉学 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2024年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含答案)(2024九省联考)
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
绿化养护计算方法

网址: 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0100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方言俗语供参考学习.doc
下一篇: 幼儿词汇游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