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斌查看月季长势
在昆明市晋宁区宝峰街道的一座深山里,有一片200亩的月季园。“全世界有3.5万余种月季品种,有一种茶香味的月季,它的‘老祖宗’就是这棵古月季。它是我们基地最珍贵的核心亲本之一。”基地负责人、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淑斌指着园内一棵挂满育种标牌的母本月季说。近年来,李淑斌带领团队在这个研究基地致力于中国月季新品种的选育和研发。
立志培育好品种月季
1979年,李淑斌出生在临沧市凤庆县的一个彝族村。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云南省农科院工作。“从记事起,我就看到父母每天辛苦劳作,但常听他们说因为没有好品种,庄稼收成一年不如一年,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李淑斌回忆说。因此,从那时起,在他幼小的心里便许下一个愿望:长大后一定要走出农村,找到让父老乡亲吃得饱的作物新品种。
上学时李淑斌勤奋好学,工作后,他又完成考研、考博、赴法留学。最终选择从事花卉种业创新研究,这背后有一个故事。2012年,李淑斌攻读博士期间,在单位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他获得到法国国家农业科学院做月季遗传育种访问学者的机会。
“在法国访问时,我接触到国际尖端的花卉科技研究领域,发现被国外引以为傲的月季花之祖竟是来自我国的月季,但是云南种植的月季品种却有95%来自国外,我当时心中五味杂陈。”李淑斌说。
“要发展农业产业,种业是核心,科技是最大的支撑,更是产业的‘芯片’。”李淑斌暗自立下目标:回国后一定要做品种研发,让新品种月季花在祖国大地上绚丽绽放。
踏上新品种研发之路
“目前,在云南乃至全国月季产业中,众多品种都要依靠进口。”李淑斌表示,没有自己的优势品种,没有产权,不搞育种,月季花种得再好,也容易被人“卡脖子”。
2015年,李淑斌从法国学成归来后,带着10多个大学生成立了月季新品种研发创新团队。他们在晋宁区一座偏僻的大山中开辟了200亩土地,在这片“秘密花园”里开始了中国月季新品种的研发之路。
从开挖荒地到平地建棚,从修路开渠到种苗入地,李淑斌从一个实验室的研究员,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土专家”。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背着家里人偷偷变卖了昆明的房产用于新品种研发。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已先后研发出10个环保月季新品种。
“全球蔷薇属种质资源约有200种,只有不到10%的资源参与了现代月季的培育。我们认为现代月季品种选育需突破的关键是,将更多具有优异性状的蔷薇属资源引入到品种选育中来。”李淑斌说,“目前,我们团队已成功将部分野生资源和中国古老月季品种的基因引入到新培育的品种之中。经过培育,获得了几千份抗性强、耐低温的中间育种材料,为获得突破性的月季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2020年,李淑斌成为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晋宁区委组织部将其科研团队认定为“环保景观月季育种创新团队”。
探索“产学研”模式
“回顾近30年来的中国月季新品种选育之路,很多育种工作只是进行品种间的杂交。”李淑斌说,现代月季遗传背景相对狭窄,即亲本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仅品种间的杂交很难选育出具有突破性的品种。
李淑斌表示,近年来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通过杂交培育出不少新品种,然而绝大多数都很难进行规模化推广种植。
“一个新品种问世,如果市场认可度不高,种植户得不到实惠,就没有人愿意种植。”李淑斌说,“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品种选育没有质的突破,产、学、研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李淑斌告诉记者,目前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的月季新品种选育工作的主体是企业,甚至不少研究工作直接由企业承担,因此研发品种市场导向很明显。深受启发的李淑斌,在团队成立伊始就注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月季新品种研发之路。
近年来,李淑斌带领团队从国内外收集到超过2000份种质资源,在宝峰基地每年杂交育种收获种子20万粒,育种规模与国际中等育种公司相当。目前,基地每年可优选3~5个新培育的月季品种申请专利、开展市场推广,且已实现将部分古代月季、野生蔷薇的基因引入新培育的月季品种中,并尝试进行推广种植。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知识
打破国外专利垄断,打造中国鲜花“芯片”!这里的鲜花年产值32亿元
一朵鲜花背后的科技力量
一朵鲜花背后的科技力量!
鲜切花来自云南,你绝对想知道的原因
探秘中国鲜切花生产第一县的科技“芯”
春日里 他们为云南花卉赋予“芯”动能
用七年,等“一朵花开”!致敬“月季博士”→
用七年,等“一朵花开”!致敬“月季博士”
这位“花痴”博士给月季装上“中国芯”
产值达34亿元!月季产业绽放“美丽经济”
网址: 李淑斌团队:要为中国月季插上“芯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01112.html
上一篇: 国内首例“百合种球涉嫌走私案”在 |
下一篇: 玉溪:红塔区被列为云南省重点花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