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国水仙史

中国水仙史

1

中国水仙史

水仙(Narcissus )是石蒜科水仙属的多年生草本花卉。这一属植物世

界约有 60 个种,主要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与中欧。我国古代栽培的水仙是多花

水仙(

Narcissus tazetta

)的一个变种,在 19 世纪初由植物学家罗默(Johann

Jaeob Roemer 1763-1819 年)定名为“中国水仙”(

Narcissus tazetta

L.

var.chinensis

Roem.)。

世界水仙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在公元前 800 多年希腊的文学作品中已提

到过水仙。希腊人用水仙制成花环,作为葬仪品,也有用于寺院内的装饰品。大

概在欧洲文艺复兴(14-16 世纪)之前,欧洲的水仙大多为野生水仙,由于自然杂交,产生了许多自

然杂种、变种与变型。到 1548 年被发现的水仙就有 24 个种。1629 年有记载的水仙种与品种已有 100

多个。进入 19 世纪 30 年代水仙属植物更引起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重视,一些学者开始进行

分类与杂交育种工作。到 20 世纪末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登录的水仙品种已接近 2 万个。 水仙的园艺

栽培种,国际上根据形态特征分为 12 个种群,即喇叭水仙群、大杯水仙群、小杯水仙群、重瓣水仙

群、三蕊水仙群、仙客来水仙群、丁香水仙群、多花水仙群、红口水仙群、野生种、裂蕊水仙、其他

等。现代国际水仙的商品品种,都是由许多不同种的亲本进行杂交后育成的园艺栽培种。商品种球

的主产国在荷兰,商品流通中供应的主要品种约有 80 个。

中国的水仙一茎多花,以白色为主,有单瓣与重瓣两个品种。单瓣品种花被 6 枚白色,副冠浅

杯状,淡黄色,名为“金盏银台”。重瓣品种的副冠与雄蕊瓣化,花瓣基部黄色,十分雅致,名为“玉

玲珑”,玉玲珑是金盏银台的变异。这二个品种在宋代已有记载,近代根据细胞学染色体的研究,二

者染色体都是 2n=3x=30 的同源三倍体。在现代栽培的“金盏银台”个体花序中,偶然也会发现小

花出现“玉玲珑”的变异(彩图 1)。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国内从欧洲引进了许多水仙园艺栽培

种,多数品种为一茎一花。在习惯的称呼上,为与原有国产水仙的区别,新引进的水仙品种常称为

“欧洲水仙”或“洋水仙”。也有因引进的有许多黄色花品种,副冠较大呈喇叭状,因而也泛称为“黄

水仙”或“喇叭水仙”。

彩图 1 水仙“金盏银台”与“玉玲珑”的变异图

我国水仙的栽培史,据史籍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803-863 年)撰写的《酉阳杂俎》,

其卷十八·广动植之三,谓:“捺祇,出拂林国,苗长三四尺,根大如鸭卵,叶如蒜叶,中心抽条甚

长,茎端有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其草冬生夏死,与荞麦相类,取其花,压以为油,

涂身,除风气,拂林国及国内贵人皆用之。” 这里所记述的“捺祇”就是水仙,段成式所描述的性状

与水仙相同,而且“捺祇”的读音与波斯语中水仙的名称 Nargi, 阿拉伯语的 Narkim,英语的

2

Narcissus 都相近,现在水仙属的学名也用 Narcissus。 Narcissus (那喀索斯)在希腊神话中是

河神克菲索斯的儿子,因爱恋自已在水中倒影,至憔悴而死,以后在他死去的地方,长出的花名为

那喀索斯,即水仙花。 “拂林国”的名称, 据清·洪钧(1839-1893 年)的《元史译文补正》云:

“我国旧称东罗马帝国为拂林”,即现今的意大利。东罗马与我国交往,从唐太宗贞观 17 年(公元

643 年)到唐玄宗开元 10 年(公元 722 年)的 80 年间,拂林国曾先后遣使 5 次来我国,带来不少方

物,水仙在唐朝时传入中国完全是可能的。但段成式谓:水仙“花红白色”,应不是现在栽培的“中

国水仙”这个种。 还有二则后人追记的水仙史料,一是在明·吴彦匡《花史》(1628-1644 年间成书)

中,谓:“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 年在位)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盆,盆皆金玉七宝所造。” 红水

仙可能就是原产法国、希腊及地中海沿岸的红口水仙(口红水仙

Narcissus poeticu

)。这说明唐

代的国外水仙已作为奇花异卉传入我国宫庭。 二是在明·文震亨(1585-1645 年)在《长物志·水

仙》中,谓:“六朝人乃呼为‘雅蒜’。” “六朝”是指三国时的吴、东晋、与南北朝时南朝的宋、

齐、梁、陈皆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统称为六朝。但在唐代之前无直接记录水仙或雅蒜的资料。

我国栽培“中国水仙”的最早史料记载,是南宋时陈景沂在《全芳备祖·二十一巻·水仙》

(1253 年)中引录唐代来鹏(?- 883 年)的《水仙花》诗。诗曰:“瑶池来宴老金家,醉倒风流萼

绿华(传说中的仙女)。白玉断笄金晕顶,幻成痴絶女儿花。 花盟平日不曾寒,六月曝根髙处安。

待得秋残亲手种,万姬围绕雪中看。” 这首诗基本说清了“中国水仙”的花色、形态与生长习性。

《全芳备祖》还引录北宋晏殊(991-1055 年)词《菩萨蛮》二首,曰:“人人尽道黄葵淡,侬家解说

黄葵艶。可喜万般宜,不劳朱粉施。摘承金盏酒,劝我千万夀。擎作女真冠,试伊姣面。 髙梧叶

下秋光晚,珍 丛化出黄金盏。还似去年时,傍阑三两枝。 人情须耐久,花面长依旧。莫学蜜蜂儿,

等闲悠飏飞。” 陈景沂认为这二首词中的“金盏”,是指水仙。 北宋赵瞻(1019-1090 年)的《水仙》

诗“花仙凌波子,乃有松柏心。人情自弃忘,不改玉与金。”亦道出中国水仙花色黄白的特征。宋·周

师厚的《洛阳花木记》(1082 年)记录了洛阳的水仙,曰:“水仙花,一名金盏银台。” 这段文字能

说明“中国水仙”在北宋时已普遍栽培,并对单瓣花品种已取名“金盏银台”。 水仙的重瓣品种到

南宋时,才见载于杨万里(1127-1154 年)的诗《咏千叶水仙花》诗前有序曰:“世以水仙为金盏银

台,盖单叶者,甚似真有一酒盏,深黄而金色。至千叶水仙,其中花叶巻皱密促,一片之中,下轻黄

而上淡白,如染一截者,与酒杯之状殊不相似,安得以旧日俗名辱之?要之单叶者当命以旧名,而

千叶者乃真水仙云。” 其诗曰:“薤叶葱根两不差,重蕤风味独清嘉。薄揉肪玉围金钿,细染鹅黄剩

素纱。台盏原非千叶种,丰容要是小莲花。向来山谷相看日,知是他家是当家。” 杨万里的诗说明

水仙的重瓣品种在南宋初已出现,宋时对重瓣品种尚未命名。 以后在明代才见称重瓣水仙为“玉玲

珑”。明·高濂撰《遵生八笺·四时花纪》(1591 年)谓:“水仙花有二种:单瓣者,名水仙。千瓣者,

名玉玲珑。又以单瓣者名金盏银台。” 明·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 年)亦谓:水仙“有金盏银台

之名,其花莹韵,其香清幽。一种千叶者,花片巻皱,上淡白而下轻黄,不作杯状,世人重之,以为

真水仙。一云单者名水仙,千叶名玉玲珑。”

有关“中国水仙”的起源,国内学术界有二种观点,一种认为“中国水仙”原产中国,其主

要理由是国内发现有野生水仙。北宋时韩维(1016-1098 年)有诗《谢到水仙二本》自注:“此花外

白中黄,茎干虚通如葱,本生武当山谷中(武当山在湖北房县与均县之间),土人谓之天葱。” 此段

文字,在清《广群芳谱》中,引录于《南阳诗注》,其“花外白中黄”是说明了中国水仙的特征,认

为当时在武当山有野生种。 同时认为近代在浙江、福建沿海 30 余个岛屿,以及江苏苏州洞庭西山

三山岛也发现有成片野生水仙。另一种观点,是多数学者认为,水仙属植物主要原产于地中海沿岸,

3

“中国水仙”大概是在唐代或五代前后传入中国的一种归化植物。根据植物地理学的生物分佈规律,

一般不可能只有一个种孤零零分布在中国。韩维诗注“武当山谷中” 的水仙,以后在史籍中再未见

记述,在武当山及湖北省的邻近地区,数百年来都未见有野生水仙。现在江、浙、闽所发现的野水

仙,经考查都发生在在庙宇以及曾有人居活动的附近。水仙无性繁殖的繁衍力强,易自然繁殖,是

栽培植物逸为野生。现代科学证实“中国水仙”是不能结实的三倍体,因此分布也就只局限于江、

浙、闽若干地点,至今国内未发现水仙的原种。

关于“中国水仙”在国内的传播,根据史料大体可疏理出一条自晚唐至五代后的传播规迹。

即五代前后,水仙有国外传入,当时作为稀有的珍贵花卉,栽培中心主要集中在湖北荆州与河南洛

阳。以后由于气候条件与政治中心的南移,水仙在南宋时广泛传播到江南地区及福建沿海,然后水

仙种球商商品生产基地逐渐形成,明代江苏南部已发展成为种球生产著名产地。清康熙中后期,由

于福建优越的地理条件与种球阉割技术发展,水仙种球生产中心移到了福建漳州。

“中国水仙”传入我国的时期,在史料中可查到的是五代时孙光宪(901-968 年)对晚唐段

公路(869 年前后在世)在《北户录·巻三·睡莲》的一段注文,谓:“孙光宪续注曰:從事江陵日,

寄住蕃客穆思宻,甞遺水仙花數本,如橘,置於水器中,經年不萎。” 以后在北宋初钱易(999 年进

士)的《南部新书·癸集》同样录有这段文字。 这里提到水仙“如橘”,应指水仙种球的色泽与形态

如橘。 孙光宪是五代时著名文人,曾为前蜀陵州判官,后唐时(约 926 年)因避难到江陵(后唐时

南平国国都,今湖北荆州市),后为南平国三代君主幕府,在江陵长达 37 年(926-963 年)。孙光宪

的注,可以证实五代时水仙尚为珍稀,由“蕃客(波斯人)甞遺水仙花”而传入荆州。

五代至北宋时在洛阳的水仙,亦可以从黄居寀(933-993 以后)的《水仙图》得到佐证,这

是一幅以后被称为“金盏银台”的中国水仙画(彩图 2)。黄居寀,四川成都人,字伯鸾,五代十国名

画家黄筌之子。善画花鸟山水。初为后蜀孟昶(934-965 年在位)的翰林待诏,为宫廷作画。宋太

祖乾德三年(965 年)随蜀主降宋,进京(洛阳)供职宫廷,仍授翰林待诏,负责收罗和鉴定名画。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 年)出使成都府,时年六十一岁,在洛阳供职 28 年。此《水仙图》极可能在

洛阳时所作。黄居寀的花卉画在 2002 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五代黄居寀花卉写生册》。元

著名学者虞集(1272-1384 年)在元至顺辛未年(1331 年)为写生册写有一篇誌,曰:“右黄居寀写

生花蝶虫草二十幅,由昔迄今,几三百载,而顔色鲜好,绢丝完整,益名贵之践,自由神鬼呵护,非

偶然也。”这亦証明黄居寀《水仙图》的真实性。现收藏五代时的水仙画,还有一幅刁光胤(约 852-

935 年)在《写生花卉册》中的《水仙倚石图》,图有乾隆御笔题签,但这本花卉册,现大多认为是

明初人的赝作。

彩图 2 五代·黄居寀《花卉图册》水仙

北宋时水仙种植尚未普及,吟咏水仙的诗词不多,仅见十余篇。但从诗词书写的地点分析,

4

这一时期湖北荆襄地区是水仙分布的主要中心。这与孙光宪所记蕃客将水仙传入江陵相符。程杰(南

京师范大学教授)在《中国水仙起源考》(2011 年)一文中作了论证。 北宋韩维(1016-1098 年)

的水仙花诗二首提到水仙来自襄阳及武当山谷。诗《从厚卿乞移水仙花》曰:“翠叶亭亭出素房,远

分寄艳自襄阳。”诗《谢到水仙二本》的注曰:水仙“本生武当山谷中。”宋哲宗元祐七年至八年(1092-

1093 年)韩维退居故乡颍昌(今河南许昌),时厚卿(安焘 1059 年进士)为颍昌知府,这二首诗指

明,厚卿的水仙来自湖北襄阳及襄阳西的武当山。 宋徽宗时黄庭坚(1045-1105 年)有 8 首《水仙

花》诗,都是在湖北江陵(今荆州市)时所写。时黄庭坚被贬谪戎州(今四川宜宾),建中靖国元年

(1101 年)自贬地沿江东下,四月抵江陵,等候朝庭新的任命,次年正月离开。此期间的诗《王充

道送水仙五十枝》曰:“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刘帮直送早梅水仙花》曰:“钱塘昔闻

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次韵中玉水仙花》曰:‘淤泥解作白莲藕,糞壤能开黄玉花。”这几首诗

所提到送水仙的王充道与刘帮直都是江陵本地人,“中玉”是指时为荆州知州的马中玉。 张耒(1052-

1114 年)一首《赋水仙花》诗,也是写湖北的水仙。其诗序曰:“水仙花中如金灯而加柔泽,花浅黄,

而干如萱草,秋深开至来春方已,虽霜不衰,中州未尝见,一名雅蒜。”这首诗是在宋哲宗绍圣四年

(1097 年)至元符二年(1099 年)张耒被贬监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写。

北宋时有关水仙的记述,除主要分布于湖北外,还见于周师厚《洛阳花木记》(1082 年)中所

记西京河南洛阳的水仙;刘攽(1022-1089 年)《水仙花》诗:“早于桃李晚于梅,冰雪肌肤姑射来。

明月寒霜中夜静,素娥青女共徘徊。”可能在宋神宗元丰七年或八年(1084-1085 年)被贬衡州(今

湖南衡阳)时所写;晁说之(1059-1129 年)在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 年)冬赴明州(今浙江宁波)

造船场,政和四年(1114 年)调鄜州(今陜西富县)通判,在鄜州任上想到明州的水仙,赋《四明

(四明山在宁波本南)岁晚水仙花盛开今在鄜州辄思之清香》曰:“前年海角今天涯,有恨无愁闲叹

嗟。枉是凉州女端正,一生不识水仙花。”

南宋时水仙种植已十分兴盛,随着京城的南迁,与水仙栽培的气候地理条件影响,水仙的栽培

中心逐渐转移到京都临安(今杭州)与江苏、浙江、福建的沿海地区。从南宋时留下的百余篇《水

仙》诗词,也可以看出作者大多是京城的官员与浙江籍的文人。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浙江、江苏、福

建此时已是水仙种球的主要产地。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 年)的《临安志》(今浙江杭州)、宋宁宗

嘉定七年(1214 年)的《剡录》(今浙江嵊州市)、嘉定十六年(1223 年)的《赤城志》(今浙江台州

市)、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 年)的《毗陵志》(今江苏常州市)等,都将水仙列入本地的土产。南

宋高似孙(1158-1231 年)的《纬略·巻八·水仙赋》记自萧山(今杭州萧山区)得水仙百余本。曰:

“余二十年前作水仙赋,自恨笔力欠奇伟,五年前杨仲囦自萧山致水仙花一二百本极盛,乃以两古

铜洗艺之,学洛神赋体再作后水仙花赋,颇惬人意。” 临安人张炜(1148 年进士)一首《雪窗自西

陵以新诗并水仙见惠》亦记述了萧山的水仙。诗曰:“洛浦风流几隔年,江南重见色依然。根从野卉

同分品,香与梅花可并肩。葩白中黄饶蕴藉,蜡梅春暖肆芳妍。殷勤并挾新诗送,领略丰姿夜不眠。”

这首诗提到了水仙自北南来的踪迹,题中的“西陵”在萧山县城西,是钱塘江的渡口,现为西兴镇。

南宋著名画家,海盐广陈(今浙江平湖市广陈镇)人赵孟坚(子固 1199-1264 年)有多幅《水仙图》

传世(彩图 3、4)。南宋参知政事(副相)范成大(1126-1195 年)晚年归里苏州,写有水仙花诗二首,

一首题为《次韵龚养正送水仙花》,一首是写水仙、蜡梅的《瓶花》诗。龚养正原为枢密院编修,后

居苏州,送范成大水仙,说明南宋时苏州水仙并不多,苏州以后到明代才成为水仙的主要产地。南

宋时的福建水仙,见于刘学箕(1178-?年)的《方是闲居士小稿·下巻·水仙说》,谓:水仙“此花

最难种,多不著花,惟建阳(今福建南平市建阳区)园户植之得宜,若葱若薤,绵亘畴陌。”

5

彩图 3 宋·赵孟坚《水仙图长巻》局部

彩图 4 宋·赵孟坚《水仙图》

明清时期水仙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江西、安徽、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省

区的方志中,都能见到水仙的记载,江苏南部更成为水仙著名产地。

明代苏州才子文徵明(1470-1559 年)有咏《水仙》诗,曰:“幽姿冉冉弄晴烟,风骨婧姝绝

可怜。翠带偎寒秋袂薄,玉蕤晕碧晓肌鲜。未输瑶月堪为珮,若使凌波直欲仙。香梦搅人眠不得,为

君试赋返魂篇。” 吴门画派之首,沈周(号石田 1427-1509 年)在《四季花卉长巻》中画有水仙,

该图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明代苏州著名画家陈道复(1483-1544 年)、王谷祥(1501-1568

年)、仇英(1506-1557 年)、钱谷(1508-1572 年)、周天球(1514-1595 年)等都有多幅水仙的长巻

或立轴传世。仇英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所作的《蜡梅水仙图》画有二株水仙,一株“金盏

银台”,一株“玉玲珑”。 叶转折挺立,屈曲清趣。花各盛开四朵,明暗自如,各尽其态(彩图 5)。

彩图 5 明·仇英《蜡梅水仙图》中的金盏银台与玉玲珑

6

明武宗正德年(1506 年)的《姑苏志》(苏州府志)、嘉靖年间(1522-1566 年)的《吴江县

志》、《太仓州志》所载本地物产均有水仙。明·杨循吉的《吴邑志》(1529 年),列水仙为苏州土产。

明万历十五年(1587 年)王世懋著《学圃杂疏·花疏》谓:“水仙以单瓣者贵,出嘉定,短叶高花最

佳种也。(明代苏州府统领吴县、长洲、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崇明七县)” 万历年间于若瀛(1583

年进士)在《弗告堂集·巻四·金陵(今南京)花品咏》中谓:“水仙江南处处有之,惟吴中嘉定种

为最,花簇叶上,他种则隐叶内。” 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韓浚纂修的《嘉定县志·物产》记有

水仙。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周文华的《汝南圃史•草本花部》谓:“吴中水仙唯嘉定、上海、江

阴诸邑最盛。” 明崇祯年间牛若麟修、王焕如编纂的《吴县志》(1642 年)谓:“水仙,出光福,沿

太湖之处。”清·毕沅(1730-1797 年)在《灵岩山人诗集》中记述了苏州城西光福镇邓尉山的水仙,

谓:“邓尉山西村名熨斗柄,土人多种水仙为业。”

明末清初苏州已成为江南花卉贸易的中心,苏州是苏南水仙产销的集散地。清康熙年间广东

番禺人屈大均(1630-1696 年)撰《广东新语·巻二十七草语·水仙》謂:“水仙头,秋从吴门而至。

以沙水种之,辄作六出花。隔岁则不再花,必岁岁买之。牡丹亦然。予诗,冬尽人人争买花,水仙头

共牡丹芽。”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福建《漳浦县志·巻四》谓:“水仙花,土产者亦能着花,然

江南来者盛。” 康熙时黄叔璥(1680-1758 年)在 1722 年为首任台湾巡察御史。著有《台海使槎录·巻

三赤嵌笔谈·物产》谓:“水仙,岁底盛开,一本五、六茎,一茎可十余蕊,鲜芳艳伦。广东市上标

写台湾水仙花头,其实非台产也,皆海舶自漳州及苏州转售者,苏州种不及漳州肥大。” 乾隆时张

九钺(1721-1803 年)的《沁园春·耿湘门以水仙见贻》注谓:“水仙自吴门或飘海或度岭来羊城。”

清康熙、乾隆年间的福建水仙亦有运至苏州转口,乾隆《龙溪县志》则有“载其根至吴越”的记述。

清康熙中后期,中国水仙在福建漳州逐渐发展成为水仙种球生产中心。漳州水仙主要产地在

漳州府的龙溪县(今龙海县)九湖鎮蔡坂一带。据蔡阪村《张氏家谱》记载:“明景泰年间(1450-

1456 年),在河南为官的族人张光惠告老回乡时,船过洞庭湖从水面拾得两颗水仙花头,带回家乡在

圆山脚下的琵琶阪种植。此后水仙花日益繁衍,扩至邻村。”到清代末叶,栽培面积已达八百余亩。

漳州水仙由于对水仙种球生产采取阉割促花等技术,促使水仙花头增大。经三年培养,商品球的主

鳞茎,周径达到 20-25cm,单球花葶增至 3-7 支,多的可达 10 支左右。并加水仙雕刻造型技艺的推

广,使水仙成为重要年宵化之一,深受群众喜爱,进而扩大了销售市场,至清末已为全国水仙的主

要产地,并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彩图 6)

彩图 6 清·乾隆御笔《水仙册》水仙之二

漳州水仙在明代万历元年(1573 年)的《漳州府志》中,包括龙溪县在内的各县物产,均未

见有水仙的记载。而至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汪国栋等编繤的《龙溪县志》载:“水仙,岁暮家

家互种,土产不给,鬻于苏州。” 乾隆年间,龙溪水仙已成相当规模的生产,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吴宜燮等编繤的《龙溪县志》谓:“闽中水仙,以龙溪第一,载其根至吴越。” 乾隆四十二年(1777

7

年)万友正编修的《马巷厅志·物产》(今福建厦门马巷镇)谓:水仙“不留种,花时取诸漳郡。”光

绪二十年(1894 年)台湾的《恒春县志·物产》则谓:“水仙皆产自闽漳州,他处不能种焉,故只供

玩一春。” 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清朝庭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

约》,福建厦门被辟为通商口岸,水仙种球出口急增。据朱振民等编著的《漳州水仙花》(1991 年)

引录厦门海关《年度贸易报告》资料云:同治三年(1864 年)水仙出口数值为 2800 银元。宣统三年

(1912)据厦门海关税务司巴尔(W. R. Parr)称:“水仙球茎种植于两山靠近漳州城的南门,当地

存在着引人注目的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的水仙球茎贸易。1902 年出口为 168.7 万粒,1911 年的出口

增加到 386.729 万粒。” 民国时期,漳州水仙销售范围进一步扩大,内销京、津、沪、粤等各大都

市,外销欧、美、日、东南亚等国,1928 年《申报》载:年产 350 万粒。进入 21 世纪,据报导漳

州水仙的年产量在 4000 万粒左右,占全国水仙总产 90 % 以上。近年全国水仙种球产地除漳州外,

还有二个种植中心,一在上海崇明向化鎮,一在浙江舟山六横镇。这两地历史上原亦为江南水仙产

地,其商品种球,通常称为“崇明水仙”与“普陀水仙”。

苏州 蔡曾煜 2021-12-2

7676 字

相关知识

花博会专设崇明水仙园——这一品种有五百多年栽培史,曾远销欧美
水仙属植物分类及中国水仙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中国插花史
中国水仙加温增花效果初探
花花草草(二十六) 水仙(中国水仙)
从画史证花史,使中国花卉史更精彩
中国名花之水仙
中国传统花卉水仙的“前世今生”
中国水仙,洋水仙,秋水仙,这3种漂亮的水仙,你们更喜欢哪个?
新春花语 | 水仙

网址: 中国水仙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0181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水生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下一篇: 进博直击|第七届进博会倒计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