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黑河的古典诗歌,最好是去黑龙江畔,因为大江的潮起潮落和两岸的四季变化,会让人有诗意的冲动——
黑龙江畔好读诗
——黑河古典诗歌阅读散记
在我们固有的印象里,历史上的黑河是榛莽苍苍的北大荒,除了千百年来默默流淌的黑龙江外,多是人迹罕至,野岭荒山。但我们如果认真去实地勘查,翻阅尘封的文献档案,拂去历史的尘埃就会发现,这里除了众多藏于大山密林深处的如室韦山城、辽金古墓、清代残碑等古人活动遗址遗迹,还有文人们留下的诗词佳作,足可以让人沉浸其中,古今穿越,不知今夕何夕?
因此,在黑河居住,与东北其他的城市相比,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闲时可以去寻访这些古迹,体验前人散落的诗意,发一发思古之幽情。比如瑷珲镇就是一个好去处,在清代,瑷珲城官方称为黑龙江城,这里曾是清代黑龙江最早的省会所在,是黑龙江流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抗击沙俄入侵的后勤基地,也是《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地和“庚子俄难”发生地,所以,瑷珲的历史是光荣与屈辱并存的历史,这里不但有十里长江、魁星阁、见证松、古城残碑,还有一些民国风情十足的老房子,置身其地,三百多年来的往事就会浮现眼前,就会心生感慨,不由得吟诵前人留下的诗句,在古典诗歌中感受厚重而沧桑的地域历史文化。
我自幼喜欢古典文学,尤其钟爱唐诗宋词,可惜,在农村长大,第一学历只是中专,既无幼承庭训,又少名师指点,多是自己的粗浅认知、模糊理解而已。上班后,因工作等诸多原因,偶尔会热衷于地方的历史逸闻、掌故旧事。忽然发现,黑河的历史除了馆藏档案、文献史料外,还有一些文人笔记、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尤其旧时的官吏文人,他们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大多都能写一笔好字,吟几首好诗,做一手好文章,基本上是做事怡情两不耽误,很多人都是优秀的官员兼诗人,是今人称道的“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的典范。黑河虽处绝塞苦寒的边疆地区,可清初以来,有内阁学士杨暄、贵州巡抚卫既齐、兴东道道员徐鼐霖、漠河金矿文案宋小濂、奇克特县佐陶炳然、黑河知府王杜、何守仁,以及布衣何世澄、边瑾、李我等大批官吏、文人、流人到此,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作品,虽然多数散佚,但还是有一些保留下来。大概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缘故,黑河的这些诗作少了浅吟低唱,多了家国情怀,少了花前月下,多了塞月边风,作品层次丝毫不逊色内地文化发达地区,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独有的兴安风骨和龙江气概。
读黑河的古典诗歌,最好是去黑龙江畔,因为大江的潮起潮落和两岸的四季变化,会让人有诗意的冲动,这种冲动会在脑海里搜寻自己的存量诗句,一旦有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的诗句迸发而出,就会有天地一体、古今在怀、不吐不快的感觉,就会体验到乡土文学和古典诗歌的魅力。
春天的黑龙江,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在“五一”前后,那千军万马般的冰排浩浩荡荡顺流东去,雄浑壮阔,豪迈庄严。这时,站在瑷珲的十里长江之畔,会吟诵三百多年前清初文人何世澄的诗句,当时瑷珲新城刚刚草建,打败沙俄侵略者的八旗官兵、水师水手和当地土著民一样,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希望。何世澄所作的《艾浑即景》最能反映这一状况:“黑龙江畔霁云生,江水流冰无尽声。亭午鸡鸣同夜半,不知身在大荒城。”天际的一道靓丽彩虹,映衬着滚滚流去的冰排,伴随着阵阵鸡鸣和人声鼎沸,诗人大发感慨,这哪里是座刚刚有人烟的大荒城啊?吟诵此诗,会让你心情豁然开朗,豪迈舒畅。
冬日的黑龙江,千里冰封,旷野寒凝,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寒冬,二十九岁的热血青年宋小濂,由瑷珲乘爬犁沿黑龙江而上到漠河。远望冰雪连天,峰峦夹岸,近处松根穿石,人影卧江,置身这样苍茫辽远的冬日中,伴随着黄昏、天寒和孤寂,宋小濂写下了《日暮江行》一诗,旅途艰辛和远大抱负都有所流露,这是咏冬季黑龙江的佳作:“绝域赋长征,天寒夕照明。松根穿石出,人影卧江行。冰雪连天涌,峰峦夹岸横。黄昏时已近,何处问前程?”
若是在塞草离离、黄叶飘飞、暮涛卷雪的秋天,独行黑龙江畔,遥望曾经的江东故土,就会有大浪淘沙、荣辱升沉的家国兴亡之感。中俄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后,沙俄侵占了我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令人悲愤的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和“海兰泡惨案”,将俄境华人华侨残杀或驱逐大江。如今隔江遥眺,山河依旧,物是人非,就会吟诵民国时期爱国诗人边瑾的《龙沙吟》:“龙沙万里戍楼空,斑点离离塞草红。六十四屯遗迹在,何人光复大江东?曾渡雄俄十万兵,沿江布阵势纵横。无端一夜萧萧雨,疑是当年饮马声。黑龙江上又秋风,漫说当年汗马功。多少兴亡多少恨,浪花淘尽几英雄。飒飒西风卷暮涛,大江西畔好亭桡。至今凭吊浮尸处,犹说红羊劫未消。”这些字字泣血的诗句,既是对沙俄侵略者暴行的控诉,也是国力悬殊、无力回天的哀鸣,更是对挽救时局英雄人物的渴望。
这个季节,如果我们站在黑龙江边的高山之上,登临送目,还应该大声朗诵边瑾的另一首诗作《登盘山绝顶望黑龙江作》,那天地尽收眼底的气象,江山治乱兴亡的感慨,都会在这首诗中深刻地体会到“:群峰峭插青天高,巉岩罗列纷周遭。踏泥盘盘历诘屈,腾空直上凌风飚。回头纵目一时瞰,长江滚滚翻银涛。悬崖瀑布絏素练,排空浊浪干云霄。斜阳流水忽明灭,中有风帆沙鸟微茫上下相游翱。云根矗矗插江底,洪波浩浩凌山腰。蜃气弥漫遮岸黑,狂澜陡起阴风号。六十四屯在襟带,逶迤控引江之皋。气概雄奇有如此,浪花淘尽几英豪。安得将军勇如萨布素,当年汗马争余劳。开府屏藩廿余载,筹边献策饶深韬。坐令强邻不敢犯,雄风凛凛归吾曹。厥后庚子一战败,航权反被俄人操。江山惨淡劫灰后,风云变幻首重搔。谁挽狂澜作砥柱,人心已溺何滔滔。我今来吊浮尸处,腥风血雨空飘摇。吁嗟乎,鼙鼓中原人不作,莫将往事问渔樵。中外兴衰此一役,沉沙折戟悲前朝。”
黑龙江如长江、黄河一样,是北方民族的摇篮,也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当母亲受到伤害时,她的儿女都会挺身而出,用生命和鲜血保护自己的母亲,捍卫自己的家园。日寇铁蹄践踏黑河时,也就是东北抗联最为艰苦的斗争时期,抗联三支队指战员依托黑龙江,往来黑河和对岸苏联一带,坚持游击战,狠狠打击敌人,这期间,抗联战士陈雷曾经在黑龙江岸边写下了《黑水旁》一诗,诗云:“黑龙玉带卷黄沙,久战关东常忆家。汇将百川东南去,且从流水到天涯。到天涯,柳营扎,古道荒苔石径斜。红旗猎猎千山越,战地漂泊度年华。”在随时都可能牺牲的残酷战争岁月,只有坚定的革命者,才能够写下这样达观、从容的诗句。每每读到此诗,我都会被诗中博大的胸襟、无畏的气魄、浪漫的情怀所感染,被坚定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震撼。
在蓝天高远、野花盛开、两岸苍翠、黑龙江如玉带般流淌的夏日里,和家人、朋友来到黑龙江畔,会被旖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那岸边的绵绵青山、丛林老树,江面的天水相映、粼粼波光,让人沉醉,美好而宁静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享受,会不由得吟诵沈尹默的咏黑龙江诗作:“黑河区有黄金窟,兴安岭育栋梁材。千年闭塞非无意,留待人民建国来。”
当然,黑河除古典诗歌作品外,近代人也有吟咏黑龙江的诗作,比如瑷珲人郭德浩(高兰)就曾写过现代诗《我的家在黑龙江》,表达了赤子之情、拳拳之心,读后更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对黑龙江的依恋。“我的家在兴安岭之阳,在黑龙江的岸上!江北是那辽阔而自由的西伯利亚,江南便是我生长的家乡。那里除了汉人,满人,和蒙、回、藏还有那‘达胡利’‘索伦’‘鄂伦春’,一同呼吸着祖国寒带的风霜,在辽远的雪野冰川里成长!”
黑龙江伴随着两岸的草青草黄,重复着每一个江封江开,潮涨潮落。大江是无语的,是文人们的作品赋予其情感色彩,而且是多样的情感色彩,每个文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条自己的黑龙江。正如《岳阳楼记》所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每个人的家国情怀、文学境界、知识储备和感悟不同,心中的黑龙江也就不一样。
我们庆幸这片土地有前人留下的厚重历史文化,我们的城市是有诗歌、有品位、有灵魂的地方,我们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虽然这些诗歌现在如沙里的黄金、土里的美玉一样,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这绝对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宝贵财富。因此,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共同努力,挖掘、搜集、整理、传播、弘扬……这一切任重道远。可喜的是,一些地方的官员、学者、教师、爱好者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些诗歌的宝贵,《黑河冰雪诗词选》已经出版,一场以“家国瑷珲”为主题的高兰边瑾诗歌朗诵会精彩落幕……
今天的黑河,进入了自贸区建设的新时代,黑龙江上已经架起一条巍峨雄壮的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置身繁忙的桥头区,就会被火热的施工场面所感染,被建设者的豪情所感染,在规划图纸前,每个人都会对黑河的美好明天充满憧憬和期望,也会自然吟诵沈尹默的另一首诗:“黑龙江水映天长,两岸人家尽乐康。镇日相看浑不厌,青葱岭树接波光。”
相关知识
黑龙江畔好读诗
栗花艺举办“诗酒花读诗会”,与市民撷花品酒读诗
草堂读诗|赏析:扬尼斯·里索斯《花环》
观赏花木黑龙 公园花坛会场布置花卉 园林亭前道旁墙边绿化
赏红、读诗、祭花神……你了解福州这个与花有关的节日吗?
曹娥江畔将建“航母型”兰花基地 占地面积130亩
66对新人礼成!四川南充江畔集体婚礼上演“中式”浪漫
月季花语( 现代诗七首 )
诗意之旅
用这个花朵包装袋装鲜花,简直美哭了!透明设计让花朵更加清晰可
网址: 黑龙江畔好读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02288.html
上一篇: 哪种植物去甲醛最好 |
下一篇: 主动背上“业绩对赌”的十字架,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