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行花街”为什么能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行花街”为什么能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日前,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东省有18个项目入选,广州市共有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春节(行花街)、针灸(岭南陈氏针法)、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4个项目进入公布名单,数量位居全省首位。行花街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迎春花市,为越秀区首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现了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

发源于广州走向世界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呢朵红花鲜,嗰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呢枝兰花香,嗰支桃花艳,千枝万枝拣唔晒……”

岭南童谣 《行花街》 记录了广州人“未行过花街不算过年”的实况。每年的年廿八至除夕,广州人素有邻里相邀、良朋结伴行花街的习俗。团年饭过后,花市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犹如诗曰“花潮人潮十里长,嫣红姹紫竞登场。满城爆竹迎春夜,到处花团锦簇香。”

图片

人们或购买各式年花、贺年品,或赏花游乐、欢聚联谊,均为在此盛会中迎新岁、求福运,正是 “行花街、转大运” 。其规模居全国花市之最。历史最悠久、游客量最大的花市要数越秀西湖迎春花市了,每年人流量可达二三百万人次。

越秀区深入挖掘“行花街”文化内涵,打造广府文化集中展示平台。每年农历腊月廿八至除夕夜,在西湖路、教育路举办迎春花市,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中心花市,享有“百年花市”美誉。历经多年打造,成了兼容并包、雅俗共赏、多彩荟萃的节日盛会,除了花市交易,还汇聚了搭棚、灯饰、楹联艺术与地方美食、工艺美术、民间文艺等元素,成为广府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

如今,迎春花市是广府地区春节前夕规模最大的一项民俗活动。广州11个区都拥有一个中心花市,此外还有15天的城市嘉年华,覆盖广州市主要繁华地段或文化景点。

随着岭南民俗风情的花市不断融入现代生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花市早已构成了广州人文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将全年花事活动整合成“广州花展”主题品牌,以“广州花展”为载体,浓缩花城一年四季的花事精华,让广州的“花城”形象更立体、更全面、更有辨识度,让海内外朋友更深入地感知这座老城市的新活力。

图片

每个广州人都是传承人,行花街民俗早已开枝散叶。如今,香港、澳门、佛山五区、江门、肇庆、珠海、云浮、广西南宁、湖北宜昌等各地开办花市。花市成为海外的中国文化标志性符号。如美国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加拿大埃德蒙顿、温哥华、列治文、多伦罗,新西兰奥克兰,澳大利亚悉尼等华人聚居区域,以“年宵花市”“新年花市”“新春花市”等为名。

行花街的百年蝶变

广州地区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素有“花城”之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各种花卉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人民种花、爱花、赏花、品花和赠花的传统可追溯至汉代。

西汉时期,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国,就看到了当时南越治所在今广州境内,已经是百花生长之地,而且从西域将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素馨花、茉莉花移植到这里,当时广州妇女已经懂得用“彩线穿花心,以为首饰”。由于人们爱花和栽花,于是出现专门买花、卖花的市场,称为花市。

明代,广州花市已与罗浮山药市、东莞香市、廉州珠市并称广东“四市”,当时的芳村花棣(今花地)已成为花木产区,搭起一排排展卖鲜花鲜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们称之为“花街”。同时在各个城门口常年设置零售花市,其中以五仙门花市(今海珠广场西侧)最负盛名。

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为藩署前(今财厅前)及双门底(今北京路)年宵花市,除卖鲜花外,还卖古董、杂架及其他年宵品等,数里长街,吐艳争芳,人潮汹涌。

图片

行花街年俗的基本定型是在20世纪20年代,广州拆城墙开马路,双门底改永汉路,花市空间扩展至教育路、西湖路一带,在腊月廿四至除夕中夜举办的“除夕花市”,最后两三晚最旺,成为广州人过春节的重要内容。

同一时期,西关桨栏街和打铜街(今光复南路)相接处举办规模更大、人气更旺的西关除夕花市,俨然广州的“中心花市”,谚语有云“除夕西关睇花市,元宵节四牌楼睇花灯”。即便在抗日战争时期,行花街之俗也照常举行。买得一枝好花,市民生活就多一分盼头和希望。

抗战胜利后,西关花市再度繁荣兴盛,从宝源路尾经宝华路、十甫路、十八甫、杨巷、长乐路到桨栏路。据亲历者回忆,当时在这些并不宽阔的道路两边,摆满一个个的花档,每档长约2米,有1-2盏煤油灯照明。用竹枝搭成了人字竹架,依傍着吊钟、桃花等较高的花株;散花如鸡冠、菊花、玫瑰等放于木桶或平摆在地席上。游人用煤油灯看花,询问花期,讨价还价。

1956年,双门底花市迁至教育路、西湖路,成为广州花市中位置最固定的一个;1958年,桨栏路花市迁至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上九路口至晏公街口段)及大新西路一带,史称“太平路花市”,拉开了现代花市的帷幕。这里路面较桨栏路宽阔,用竹料在马路中间搭建200个花档,人流分左右行走,出入口处搭建彩门牌楼,上书“迎春花市”。牌楼两旁有书法家撰写的春联,缀以彩灯。场内设花市指挥部和医疗队、广播宣传等。

图片

20世纪60年代中,因花市有碍太平路交通,同时为了适应市区急剧增长的人口需要,撤销了太平路花市,四大花市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心花市在教育路、西湖路、惠福东路,人气最旺,品种最多,但稍贵;西区花市在多宝路、逢源路,与芳村花卉产区隔江相望,货源便利;东区花市在庙前街东山公园、东较场、东川路间多次迁址,皆为军政、教育界住宅区,多售上等花;南区花市在滨江路、同福中路一带,1990年曾迁至江南西路。

构建数字化保护体系

非遗传承离不开有力的保护。越秀区依托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为“行花街”的传承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全面的管理制度和传承活动计划。

加强资料收集建档,让非遗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越秀区文化馆作为“行花街”项目的保护单位,对“行花街”主要传承群体进行普查和调研,并利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建立了普查资源数据库、项目资源档案库、专题资源数据库,收集图文、影音与实物资料,包括清代以来的史料文献、旧照,对“行花街”活动进行跟踪记录。依托越秀公共文化数字云平台进行储存与传播,全方位建设数字化保护体系。举办“百年花市”图片展,出版书籍《千年花事》,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实际应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介绍“行花街”的历史、发展、内涵及价值,组织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行花街”民俗的传承和文化演绎,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社会各界保护传承“行花街”民俗的参与度。

图片

促进文旅资源整合,让非遗走进生活,散发现代魅力。越秀区不断加强项目传承推广,不断提升“百年花市”品牌影响力,挖掘升级“越秀西湖花市”文化IP价值。注册“越秀西湖花市”商标,成为全国首个获核准的花市品牌商标。每年组织开市仪式,开展非遗展演、花神巡游、游园灯会、图文展览、挥毫义卖、交流互访等活动。同时,在保留“行花街”传统民俗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行花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设AI花市、海外花市、空中花市、水上花市及地铁花市,推进文旅融合,营造老城市新活力、老传统新特色的迎春民俗氛围。

图片

非遗传承,加强体系建设也尤为重视。多年来,越秀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构建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体系。现有3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代表性项目9个、市级代表性项目7个、区级代表性项目18个;30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9位(已故1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0位(已故1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1位。

【南方+记者】冯艳丹

通讯员 李倩

【作者】 冯艳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知识

春节里的非遗:贴年画、逛庙会、赶茶场、抬花桌、行花街、赏花灯……
花如海人如潮 行过花街才过年
玉溪非遗
妙“针”生花,这项国家级非遗太美了!
后申遗时代非遗的现状及保护.PDF
广州花市何以繁盛百年?华珠首部纪录电影《行花街行大运》将给出答案
烟台栖霞非遗文化进入“丰收季”
非遗进景区 “景”上更添花
重庆巫溪挑花(嫁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
2023,广州线下迎春花市回归!(附11区行花街地图)

网址: “行花街”为什么能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0752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主牌楼长这样!广州百年花市剧透来
下一篇: 立春日,行花街!花山镇迎春花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