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舒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上是李白的诗歌《送友人》和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友人离别时催人泪下的感人画面。
从我国古代的送别诗中可以看出,春暖花开时节也正是古人远行的时节,在交通不便、路途多险、前程难卜的古代,每一次远行其实都算得上是生离死别,所以古人特别重视送别。那么,古人送别时是如何表达对远行者的祝愿的呢。
祖饯——先秦时期的行祀礼
饯饮送行是古代最为常见的送别方式,至今仍很流行,这种送别方式一般在远行者上路之前举行,它源于先秦时流行的一种叫“祖”的风俗。“祖”是在出行时祭祀路神,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写道:“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后来人们将送行喝酒也称为“祖”,即东汉学者郑玄马所说:“将行而饮酒,曰‘祖’。”
“祖”又称“祖行”,先秦时期属于“七祀”(又称“五礼”)之一,为行祀礼,是时人出行时不可缺少的仪式。“祖行”很讲究,有一套成熟程序,多在驿馆或路边设帐摆上酒筵,也称为“祖帐”、“祖饯”、“祖席”、“祖筵”。
这种送别方式在唐代文人中特别盛行,唐代只要有朋友远行,不论是游玩、回乡,还是赴任、卸任、远征,一群好友都会“祖”一下。刘禹锡的《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绎州》一诗写道:“祖帐临周道,前旌指晋城……”这是他为皇甫少尹到山西任职而举行的送别活动。
唐代不只是民间送别流行饯饮,皇家也是这样,唐代最有名的一场祖筵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举办,时任兵部尚书的张说要去西北(朔方)巡视边防,李隆基召集朝中文武大臣与张说饯饮,唐代徐知仁在《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一诗中写道:“北阙纡宸藻,南桥列祖筵。”
折杨柳——汉代的送别风俗
古人出发前,送行者会把远行者一直送到路口,并折枝相送。所谓“折枝”就是折取路边的树枝、花草之类送给远行者,虽是随手之物,但礼轻情意重,寓意深刻。
春季送别最流行的是折杨柳,折杨柳是古代最有格调的风俗之一。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柳树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古人送别亲友时,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枝相送,是希望远行者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异地的环境,随遇而安。
折柳送别与古人的辟邪诉求也有密切关系,对远行者最好的祝语是“一路平安”,桃枝、柳枝在古人眼里皆具驱鬼功能,南北朝时期已有插柳辟邪风俗,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由此可见古人折柳送别寓意很明白,就是祝福远行者平平安安。
折柳送别最早源于先秦,《诗经·采薇》可以作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折柳送别流行于汉代,记录汉代都城长安和的古籍《三辅黄图》一书中就有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南北朝时期折柳送别之俗已风行各地,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就有《折杨柳》一诗:“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隋唐时期折柳相送已成为中国文人赠别的普遍现象,有一首作者不详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攀花——唐代开始流行的送别习俗
攀花就是采折花草,攀花送别之俗在唐代颇为流行,张籍在《送从弟删东归》一诗中吟道:“春桥欲醉攀花别,野路闲吟触雨行。”李白的《江夏送张丞》一诗也有“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的句子。
攀花送行在唐代为何能够流行开来,这可能与当时的花卉消费习惯形成有极大关系。唐代的人们卖花、买花都很平常,白居易《买花》一诗可见一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当时的花价也不贵,往往是随行就市,人们买花是“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古代攀花送别与折柳相赠曾经同时流行,这并不矛盾,送别时没有柳就送花。戴叔伦在《送吕少府》一诗中写道:“共醉流芳独归去,故园高士日相亲。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由于路边没有了柳树,戴叔伦只好随手折下桐花送给了即将远行的友人。
相关知识
送别亲人的最后一程,殡仪鲜花的选择与搭配
花圈送别长者:用鲜花祭奠逝去的生命
花圈配送服务指南:如何在送别时确保花圈送货上门顺利?
定花圈的创意设计:打造独特且有意义的花圈送别逝者
定制花圈送别逝者:如何选择合适的花材和设计?
校长献唱毕业典礼,一曲《萱草花》送别毕业生
当古人发现了节气与花期的联系……中式浪漫藏不住了
定制花圈送别挚爱:如何选择合适的花材和设计?
青春无畏,一路声花 ——园艺系送别毕业生歌唱比赛成功举办
古人眼中的“花花世界”
网址: 古人与送别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07810.html
上一篇: 科普小知识手抄报 |
下一篇: 古代钗子的名称钗子属于谁,有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