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卉报 “双碳”目标下,哪些植物能固碳,怎样种才能效果更好?
上海常见园林植物碳汇数据库近日发布。这是上海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科研团队,对215种上海常见园林植物(108种乔木、70种灌木、10种藤本植物、14种地被草本植物和13种竹类)的固碳能力研究16年的科研成果。
第一梯队。泡桐、槐树、黑松、乌桕的固碳释氧能力,在215种植物里明显领先。这4种乔木,单株每天能够固定500克以上的二氧化碳,并释放360克以上的氧气。
第二梯队:单株每日固碳100克至500克、释放氧气72克至360克的第二梯队中,上海乃至华东、华中地区常用的悬铃木、香樟、栾树、银杏、广玉兰、夹竹桃等均在其列。
“糙叶树、麻栎、木芙蓉等植物在上海用得还比较少,以后可以适当增加用量。”秦俊举例说,它们叶片的固碳能力分别达到17.49克/平方米·日、13.65克/平方米·日、11.59克/平方米·日。
有些可惜的是,白玉兰、红花檵木、日本晚樱、山茶、罗汉松等城市绿化的颜值担当在固碳能力上不尽如人意。不过,它们在景观效果、文化价值方面表现突出,也不必过于求全责备。
即便是掌握了固碳数据,还需要合理配植,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就比如槐树,单位面积合理种植可能种10株,就算增加到五六十株,最终的固碳效果相差并不大。这是因为种植密度过大影响了下层植被的生长,导致只有上层的植物才发挥较大的固碳作用。
“植物种类越丰富、层次越多,绿地的固碳能力越强。”上海辰山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商侃侃表示,原来行业里倡导的“高低结合,错落有致”并不单纯是一个景观效果上的追求,乔灌草兼备的绿地,确实比乔灌木组成的绿地固碳能力高出一大块。
相关知识
中国花卉报
欢迎订阅2023年度《中国花卉报》,订阅即送双重好礼
第十届花博会园区获评全国首个碳中和园区及双碳达标最佳示范案例
东方园林修复九顶山项目获《中国花卉报》专题报道
4种城市绿化观赏草的碳贮量及其碳汇功能研究
解析世博绿色低碳建筑
中国花卉报刊号,花卉产业的传播与交流平台
助力“双碳”践行,推广绿色生活
浅谈低碳时代下的屋顶花园设计
提升固碳能力 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助力“双碳”③)
网址: 中国花卉报 “双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08418.html
上一篇: 浅议森林碳汇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
下一篇: 碳氢菠萝的标准化安全用法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