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了解了芍药的前世今生,才能更好读懂经典

了解了芍药的前世今生,才能更好读懂经典


不同于春天常见的桃花、梨花、海棠花,芍药花有碗口大,开得极为绚烂夺目,生机盎然。其实它最早在适合于扬州(旧时广陵)生长,后来一路向北,经过亳州、山东到北京,甚至东北,从温暖湿润的南国到干燥冰封的北国,不因地域的变化而水土不服。或许,这也是它贵为“花相”(花中丞相)的原因吧。

早些天芍药还因为天猫总裁蒋凡被火了一把,谁让芍药自带的恋爱属性呢? 毕竟古代恋人互赠的爱情之花就是芍药。

《诗经·郑风·溱洧[zhēn wěi]》云:“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意思是说,少男少女们,互相调笑戏谑,临别时送一支芍药订约。古代的勺通芍,有约的意思,而药字,去掉草头就是约,有邀约的意思。

晋代崔豹《古今注》中有一段对话,“将离别相赠以芍药者何?”分别时为何赠送芍药?“芍药一名可离,故将别以赠之。”因为芍药又名“可离”,所以临别送芍药。这里就要说到芍药的其他别名了。因为常用来表示惜别之情,故芍药有“将离”、“何离”、“离草”之称。

对于芍药的古往今来,你知道的或许只有这么多,其实芍药不仅是传统名花,也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材之一。

其用药历史十分悠久,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便有收载。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包含芍药类的名方多达26首,占四分之一的比例。其中存在“芍药”“白芍”“赤芍”“白芍药”“赤芍药”等多种表述。

而今天就要和大家来对经典名方中的芍药探个究竟,内容对中医大夫很有用处哦。

01

名称

“芍药”一名的由来或为谐音。


《辞源》对芍药的释义为:“《汉书》颜师古注:‘勺药,药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气,故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药耳。’一说认为是和调的意思。

清·王念书《读书杂志·汉书·十·芍药》说勺药是‘适历’的音转,读若酌略,即均调的意思。”又一说因芍药妩媚艳丽,人以“婥约”形容之,后取谐音名“芍药”。

芍药因其花姿娇媚,又名“余容”(《名医别录》);古人离别时赠芍药以寄惜别,故芍药又名“将离”(《本草纲目》);因其花期在春末,又名“婪尾春”;因其为草本植物,无木质茎,又名“没骨花”;芍药的异名尚有“白木”“犁食”“解仓”“铤”(《名医别录》)“其积”“诞”“白术”(《吴普本草》)等。

总之,古人为其取名无数,“芍药”流传至今。

02

基源考证

汉魏之前用而未分

芍药在陶弘景之前的记载均只言“芍药”,除《诗经》外,《山海经》中亦记载:“(绣山)其草多芍药、芎穷”。明确提到芍药为草本植物,与今芍药组植物形态一致。

西汉出土的简牍,如武威汉简医方中即以“勺(芍)樂(药)”之名,敦煌汉简医方中亦以芍药之名。

现存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芍药列为中品,其中“邪气腹痛、止痛、益气”等功效与今所用白芍的相近,而其中“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则与今赤芍的功效相近。

有学者考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芍药”综合了当代赤芍和白芍的功效主治,以当时尚无明确的去皮等加工看,与今所用赤芍相近。

《名医别录》首次提到其产地为中岳,即今河南嵩山一带。根据芍药属植物的分布来看,应为该属多种植物,其中以广泛分布的芍药Paeonia lactifora Pall.野生者为主流,与今所用赤芍接近。此阶段尚无白、赤芍的划分。

南北朝陶弘景首次提出“赤、白”之说

南北朝·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首次提出芍药有“赤白”之分,且提出赤者偏利下的功效,其所云“白而长大”表述不十分明确,推测“长大”为对芍药根的描述,但不知“白”所指是外皮颜色还是断面颜色,亦或是加工之后白芍所呈现的颜色。

实地观察可见,新采挖的芍药根外皮均为褐色,故可能当时已有去皮加工之法。

相传安期生为秦汉时期道教人物,陶弘景受其影响较深,故而陶所云“白而长大”很有可能是对芍药去皮水煮后的加工品的描述。

可以推测陶弘景时期芍药“白而长大”者或与当今白芍相近。

隋唐五代出现分化,但多混用

自陶弘景提出“赤白之分”,后代渐有白芍与赤芍的分化。唐代医书中已有“赤芍”“白芍”的记载,但仍以“芍药”为主。唐朝已认可“白补赤泻”的观点,但用药仍未给予明确的区分。

宋代提出芍药有2种,但划分标准模糊

宋《开宝本草》首次明确提出了花有红白两色,但未确切指出两味药材是否按花色划分,而芍药P. lactifora野生种红白二色花瓣均有。

宋·苏颂《本草图经》中首次对芍药的形态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综合推测,《本草图经》中所载芍药应为P. lactifora,与今所用一致,其花期与采收期也与今芍药种相近。

总之,宋代已经明确提出赤芍、白芍两异,但仍未对2种药材划定明确的界限,提出了花色、根色的差别,尚未对赤白芍分列专述。


元之后明确提出划分标准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首次明确提出以花色来划分赤、白芍。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提出以根的颜色划分赤、白二种芍药,且以五行归属理论阐明两者的功效差异,同时延续前人之说,认为入药以野生单瓣者为好。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芍药根之色随花,与实际不相符,或为引前人所言而未加验证。明代以前芍药的主产区为淮南,而《本草纲目》中记载扬州芍药最胜,而扬州为当时花卉主产区,推测当时已将观赏用芍药中单瓣者入药。

可见,明代已从性味功效、采收加工等方面将白芍、赤芍做出了明确的划分。清代本草多引用前人观点并加以补充。

清末后两味药材划分标准与今相近

清末·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赤、白芍的功用、产地、药材性状等作出细致描述,与今所用赤、白芍特征一致。张所云“无论何色,其根之色皆相同”纠正了前朝以花色区分赤、白芍的观点。

现代药用白药主流为栽培品,赤芍则多为野生,各地就地取材,近些年随着赤芍野生资源的急剧减少,自2012年以来逐步开始转为家种,赤白芍的基原均为P. lactifora。野生的草芍药不再被药典收为正品;川赤芍因其在西南地区被普遍使用而被《中国药典》保留。

03

道地性考证

历代本草对芍药的道地性亦均有记载。

汉魏时期芍药未分赤、白,药材主产区为河南嵩山一带,南北朝移至江苏。

唐代始见有赤白之说,赤芍主产于内蒙地区,白芍主产于江浙一带。

宋代及以后芍药划分为赤、白两种。

白芍在宋代主产区为安徽,明清时期为皖浙苏,道地产区为浙江杭州,近代以来逐步形成杭白芍、川白芍、亳白芍三大道地产区。

赤芍主产区在明代变为江苏,清代为东北三省,民国时期迁移至西北地区,现以蒙古多伦赤芍为佳,而目前随着野生资源的枯竭,多伦亦不再产出,转至呼伦贝尔等地,且逐步开始人工栽培,受年限影响,性状与品质与野生差异较大。

04

采收加工考证

历代芍药加工方法可以看出南北朝以前不分赤、白,宋代引前朝去皮蒸制法,或可直接晒干用之。

明清时期赤、白芍分项而立,白芍有生用、炒用之说,赤芍有去皮、不去皮之说。其划分标准混乱,加工方式不一。

清末至现代主要以加工方式来区分赤芍、白芍。直接晒干者为赤芍,去皮后蒸干的为白芍。但为节省资源提高效率,现代白芍多以煮制。

05

总结

芍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十分久远。

其作为药材在南北朝之前统称为“芍药”,其功效为当代赤芍与白芍的结合,而与今赤芍较为一致;南朝·陶弘景初次提出赤白之说,但未在药材品种上做出区分;隋唐时期出现赤白芍之名,但临床仍多混用;宋人将赤白芍在功效、植物形态上做出区分,主要以花色或根色进行区分,但两种药材的划分标准莫衷一是,较为混乱,然而多推崇野生红花单瓣者;元明时期将两药分项而列,明确划分标准;清末以后两味药的划分标准与今相近;民国以来确定以野生不去皮晒干者为赤芍、栽培去皮煮干为白芍的划分标准并沿用至今。

历代所用芍药的基原主流应为芍药P. lactifora,现代普遍认可的白芍道地产区为浙江杭州、金华、四川中江、安徽亳州等地,而赤芍道地产区为内蒙古多伦等地。

针对不同时期名方中的不同表述,给广大医家建议如下:

宋之前的芍药与今赤芍接近,但后世沿用过程中较多采用今白芍者,可根据处方功能主治结合方义衍变进行确定;

宋以后尤其是明代以来赤白芍的划分基本与今一致,对于宋以后仍采用“芍药”之名的处方亦可通过方义主治进行确定。

备注:本文主要内容参考自——赵佳琛,翁倩倩,张悦,张卫,彭华胜,杨洪军,詹志来(通讯作者).经典名方中术类药材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3):5248-5255.

编辑:小令

审核:小也

· 完 ·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投稿合作:cjcmmxinmeiti@126.com

相关知识

梅花的前世今生
斗南花市的前世今生
“园艺(景观)疗法的前世今生”第77期景园学堂回顾
花的前世今生
探究花卉历史 一次听懂花卉前世今生
科学网—紫荆花的前世今生
探索插花艺术的前世今生
西方花艺的“前世今生”
插花花艺培训—花的前世今生
月季博物馆:探寻月季的前世今生

网址: 了解了芍药的前世今生,才能更好读懂经典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1944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类中药概述
下一篇: 花类中药及其入药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