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五育并举”优秀案例】索玛花儿向阳开,彝族音乐满校园

【“五育并举”优秀案例】索玛花儿向阳开,彝族音乐满校园

编者按:“固本培元强根基,五育并举谱新篇。”市委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县(区)、各级各类学校在“五育并举•科学评价”改革工作积极探索、务实推进,涌现了许多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本专栏对30个市级“五育并举”优秀案例进行集中展示,希望各县(区)、各级各类学校对标先进、学习先进、成为先进,持续创新推动“五育并举•科学评价”改革工作,为推动宜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少数民族。彝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屏山县作为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传承彝族音乐文化责无旁贷。我县高中生应多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把彝族音乐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一、彝族音乐文化进校园的背景

屏山中学坐落在金沙江北岸,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乌蒙山区”)中的屏山县城东北角,是集中了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特征于一体,贫困人口分布广、少数民族聚集多的地区。基于少数民族县的特点,我校每年生源与全市各区县相比,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彝汉同班。如何让彝汉学生和谐共处,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维护民族大团结的意识等具体问题摆在眼前。我校提出了“美美与共”的美育特色内涵诠释,“美美与共”:是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它可以呈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我校依据素质教育理念及立德树人宗旨,提出了“让每一个屏中人都体验成功”的核心办学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宗旨和办学实践,结合县情和生源特点,我校提出了“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树人”的美育理念,制定了《美育特色创建实施方案》,将美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德育、教学、艺术教育等工作中全方位系统推进,努力达到“美美与共,止于至美”的美育境界,形成了美育特色建设的良好发展格局。我校音乐组根据学校《美育特色创建实施方案》的要求,为推进落实“以美树人”艺体特色,让彝族音乐文化进入校园。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让彝汉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本土民族文化,传承发扬本土民族音乐文化。

二、彝族音乐文化进校园的主要举措及成果

(一)积极探索、提升自我

自2014年起,我校音乐教师便积极参与市、县、局、校所组织的各种与彝族音乐舞蹈文化方面相关的活动,深入彝族乡进行走访、采风,收集与彝族音乐相关的素材、增长见闻。利用业余时间、以实践提高自身彝族音乐文化素养。

音乐教师参演节目部分获奖证书

2018年10月23日,我校教师参与原创歌舞《幸福彝人》登上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12月参演歌舞情景剧《金沙江畔的歌声》获宜宾市第十一届“酒都风情”文艺展演活动二等奖;2020年参演广场舞作品《多彩的彝人》荣获四川省第五届群众广场舞展演优秀奖,此次参演经验也为我校彝族韵律操进校园打下了基础。2021年参与演唱的原创三声部彝族歌曲《梦里彝乡》在第十一届中国竹文化节主题文艺演出中展演,同年获宜宾市第十二届酒都风情二等奖。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身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深挖彝族音乐文化特色,深度结合我校彝汉合班特点,面向全校学生,让彝族音乐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将彝族特色歌曲唱响校园,唱遍市县。

音乐教师参与第十二届酒都风情文化节展演

(二)创新发展、彝族特色

彝族韵律操“跳”进校园。从2017年起,我校将彝族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到学生课间操中,原创校园特色代表课间操——彝族韵律操于2018年9月诞生,且运用到学校课间操。原创彝族韵律操编排以原生态彝族歌曲为背景音乐,民族舞蹈动作为特色、展示高中生青春风貌为特点。独具特色的彝族韵律操,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在每天的大课间锻炼身体,而且还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感受彝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课间操——彝族韵律操

(三)巩固夯实、融入校园

彝族舞蹈、歌曲融入校园社团。合唱社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已成为高中生音乐素质拓展的重要部分。从2013年起,教师以学校合唱社团、舞蹈社团为载体,传授学生彝族歌曲、舞蹈。让彝族歌舞成为合唱社团、舞蹈社团的固定传承类活动。  

我校合唱社团也有不少彝族学生,教师利用社团课时间邀请他们讲述彝族风俗习惯,如与汉族不同的新年习俗、独具魅力的敬酒歌;学习简单的彝语,如“库史木撒”(表示新年快乐) 、“孜莫格涅”(表示吉祥如意),汉、彝两族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加强学生们对彝族文化的了解。通过合唱社每周两次的训练,学生学习了彝族歌曲演唱特点,领略彝族音乐独特魅力、彝族风土人情,培养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怀。

2020年11月,合唱社团排练并录制彝族歌曲《幸福彝人》

学校每年美育节以1—2个彝族舞蹈、歌曲类节目为特色展示。融入彝族文化的社团节目多次在学校美育节、校歌咏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我校原创彝族组合“诺苏阿依”,在专业的少数民族歌手比赛中,他们用纯真的嗓音、热情的彝族舞蹈,打动观众和评委,演唱的《春耕》《大地之子》歌曲在宜宾市第三届少数民族歌手大赛中受到评委组的高度赞扬,最终荣获宜宾市第三届少数民族歌手大赛决赛优秀奖。合唱和舞蹈社团排练曲目《幸福彝人》参与了屏山县第七次人口普查宣传片拍摄。2021年9月新成立的吉他弹唱社团也融入了彝族歌曲的元素,排练的彝族歌曲弹唱节目《山峰一样》获学校第二届校园歌手大赛二等奖。

在校园社团中融入彝族音乐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也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是一个大家庭,社团是一个小集体,小集体的汇聚为大家庭增添活力,并营造出和谐美满、勃勃生机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

(四)积极实践、不断完善

1.课外活动渗入课堂教学研讨。我校音乐组的教师将彝族音乐文化纳入校级课题《屏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方法研究》中,课题明确提出“在欣赏民族音乐时融入彝族歌曲,将彝族民歌合唱作品的训练、表演等艺术实践过程上升到理论层面,同时结合对彝族民间音乐探索,让更多的学生欣赏、传播本土音乐以及民族民间音乐。彝族舞蹈韵律感十足,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简单的彝族舞蹈动作,让学生在热情奔放的舞蹈中体会彝族的文化。”课题于2019年4月开题,2021年1月顺利结题。

2.浓厚的校园彝族文化传承氛围促师生共成长。在浓厚的校园彝族文化氛围下,学校各民族学生相处和谐、愉快,各种校园活动体现出民族的和谐融合。学校的校园歌手大赛中曾多次出现汉彝学生共唱彝族歌曲,彝族学生将彝族的服饰、语言文化都倾囊相授给学生们。汉彝学生共同演唱的《祖先》《带我到山顶》《祖国之子》等歌曲响彻整个校园。汉彝学生一起载歌载舞,促进了友谊,让彝族音乐文化在校园各类活动中得以传承。

三、彝族音乐文化进校园下一步工作思考

为坚持落实学校“以美树人”艺体特色的美育工作。我校音乐组下一步将以多种形式的活动继续传承和弘扬彝族音乐进校园。

以彝族音乐文化为特色,优化校园活动。

校美育节每年保留一个彝族歌舞节目;校歌咏比赛中融入彝族原创歌曲;彝族新年时举办“学习彝族文化,欢庆彝族新年”等活动。

多元合作打造特色社团,构建特色品牌。

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合唱社团、舞蹈社团、吉他弹唱社团的活动课程内容,力争三年内将这三个社团打造为学校的彝族特色社团。

探索拓展彝族音乐功能,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音乐治疗是心理辅导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音乐组将结合心理中心,尝试将彝族音乐加入其中,辅助心理中心实施音乐疏导、舞动治疗来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

课堂“内外”互补,落实“以美树人”核心工作。

结合我校的发展方向和实际,利用我县彝族特色做主线来探究和编写校本教材《音乐学科美》。《音乐学科美》在内容组织上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结语:传承和弘扬彝族音乐文化对加强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积极的意义。我校将持续重视彝族音乐进校园,将彝族音乐文化更好地融进课堂、融进更多的活动中,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学习并传承本土民族文化!

(撰稿人:屏山县屏山中学  黄靖鸿 周姝娜 刘敏曦)

相关知识

“寻找最美索玛花”——美姑启动为期4个月的 “发现美姑”观赏活动
十万亩索玛花海等你来 四川金阳第八届索玛花文化旅游节开幕
官渡校园绽放五育之花
金阳县举行第八届索玛花文化旅游节民俗展演暨文旅招商引资推介会
贵州毕节:索玛花开迎客来
索玛花的花语(探究索玛花的花语意义及应用)
四川昭觉县妇幼保健院院长俄木阿呷:“守护健康的索玛花”
民族团结成果丰 和谐之花满校园——四川省档案学校推进民族团结工作侧记
毕节之最 | 神秘的百里杜鹃“彝族祭花神”
“兰花花儿开”将艺术带进课堂

网址: 【“五育并举”优秀案例】索玛花儿向阳开,彝族音乐满校园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2035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下册
下一篇: 守护花蕾 静待花开——青春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