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川省档案学校,随处可见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影,他们与汉族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融洽的氛围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四川省档案学校于2014年被确定为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项目学校,现有彝、藏、景颇、蒙古、白、布依、回、苗、羌、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学生1091名,占比34%,其中彝族学生1027名,藏族学生51名。
近年来,四川省档案学校主动肩负起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使命,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广泛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成果丰硕、成绩斐然。
提升硬件设施 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雅安紧邻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又属于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走廊。位于市区的四川省档案学校,在接收大小凉山彝区“9+3”学生时便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在这里接受最好的教育,更成为四川省档案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识。
学校老师在家访中与家长深入交流
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良好的硬件支撑,近年来,四川省档案学校加大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为学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成长环境。10月14日,该校校园内不时传来机械电钻的声响,伴随着装修工人忙碌的身影,该校新建的实训基地大楼也一天天刷新着模样。
“目前,幼儿保育专业新增的两个实训室也在装修了,预计今年之内就会投用。”该校幼儿保育专业教师王钰雯,指着已进入装修阶段的实训基地大楼表示,新增的两个实训室面积共有160平方米,包含教学活动模拟区、奥尔夫音乐活动区、智力开发区以及护理台、游泳浴缸等设施,这些设施模拟真实的育儿环境,让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外,还能掌握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
该校文秘专业的实训室近年来也从无到有,引入高标准配置,这不仅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拓宽了他们的视野。通过购买和新建,如今,该校文秘专业实训室里VR虚拟设备、速录机等设备都一应俱全。
该校2021级文秘专业班主任李冬梅表示,这些先进的实训设备可跟发达地区学校的配置相媲美。配备速录机后,文秘专业学生目前每分钟最高可打200余字,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提升。在李冬梅印象里,一些学生刚入学时对计算机不熟悉,但通过大量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学生们对计算机有了全新认识,也学会了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各类系统。
此外,该校档案管理专业近年来也建立了设备齐全、系统的档案整理实训室——档案数字化加工实训室及档案修裱实训室。同时,该校“1+X档案数字化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体系建设已接近尾声,预计今年10月底就将开展试考。
该校校办企业开发,经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定的“1+X档案数字化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行业第一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又是当前行业内唯一的档案数字化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为档案相关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有效支撑。
在思想教育方面,四川省档案学校始终将民族团结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广泛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展板、黑板报、手抄报等载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还利用每年10月的“民族教育宣传月”,大力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宣传教育推向高潮。
关心困难学子 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近日,市区天气愈发寒冷,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彝族学生黑莫五呷已添上了加棉外套。来雅安求学的一年多时间里,尽管黑莫五呷还没完全适应本地秋冬季节的阴冷天气,但学校的帮扶及关怀,却让她从心底里感到了温暖。
由于家庭较困难,加之身体状况不佳,该校便给予了黑莫五呷很多关注,2020年9月,黑莫五呷还获得了“烛光爱心”基金。黑莫五呷说,学校的帮扶减轻了家里的负担,让她能安心求学。
该校还同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授渔计划·平安成长”项目,帮助困境青少年实现平安成长。6年来,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授渔计划·平安成长”向该校累计投入项目资金400余万元,帮助1800余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其实,该校对学生关心关怀可谓无处不在。
节假日来临前,该校会与运输公司对接,大巴车直接开到学校送学生回家。“这免去了我们中途转车的麻烦,能够更快更安全的回家。”来自凉山州喜德县的学生吉思阿呷说。
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该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落到实处。每逢彝族年、藏历年等节日,该校就会组织召开少数民族教师、学生茶话会,给他们送上节日的祝福。同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具体情况,在搞好学生学习的前提下,还允许彝、藏学生请假回家,欢度本民族的传统佳节。
每年,该校相关负责人都会率队奔波在凉山州喜德、金阳、昭觉等县(区),开展“9+3”家访活动,用实际行动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而这也是自2014年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该校形成的一项传统。
此外,为了能和民族地区“9+3”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沟通、走进学生心里,该校领导和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学习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并深入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撰写家访手记。
充满彝族风味的彝族年团年饭、彝族特色的彝族年庆祝晚会,这些都让民族地区“9+3”学生感受到了理解与尊重。而一间间设施设备齐全、充满温馨的寝室,更让“9+3”学生体会到了学校老师浓浓的爱意和体贴……
该校用一件件实际行动表明,各族学生都生活在同一个和睦友爱的大家庭里,应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培养专业人才 矢志不渝建设家乡
经全校师生努力,以及该校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四川省档案学校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示范中职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双示范”建设学校,同时也是四川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目前,该校开设有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文秘、幼儿保育、计算机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民间传统工艺(雕刻方向)、电子商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9个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专业技能人才,获得了就业市场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该校毕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档案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5%。该校毕业生知识扎实、技能过硬,受到了各用人单位青睐。目前,该校1名学生考入汉源县永利彝族乡政府工作;4名同学被选拔到京西宾馆实习;10名学生选拔到中央档案馆实习;30名学生通过省政府驻京办选拔,参与了2019年两会服务工作;每年学校还会派实习生到雅安市人大进行实习……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不少学生虽走出家乡,但学成后又回到家乡参与建设。
家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的彝族学生曲木伍呷木,2015年9月至2017年7月在四川省档案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就读,在校期间荣获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2018年5月,通过参加四川省“9+3”专项免费定向培养计划考试,考上了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且定向越西县学前教育类工作岗位。2019年12月,曲木伍呷木成为中共党员,现任职于越西县普雄镇幼儿园。
家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的彝族学生阿力么非作,在校期间荣获优秀学生奖等荣誉证书,在天全县海恩幼儿园实习期间被评为优秀实习生,2018年4月,通过参加四川省“9+3”专项免费定向培养计划考试,考上了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任职于四川省布拖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毕业生犹如一个个火种,必将在当地教育、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光发热,照亮更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希望和梦想。
在未来,四川省档案学校还将继续谱写更多民族团结的佳作篇章,培养更多主动担当国家建设重任的人才。
本报记者 彭艳霞
相关知识
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
民族团结之花盛放校园
打造民族经济品牌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晋江:共育幸福“石榴籽”,灌溉民族团结花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⑨松潘城关小学举办演讲比赛,让爱国主义情怀滋养民族团结之花
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项目一线——兵团建工城建集团塔里木大学三期项目民族团结工作小记
泊头市鼓楼街道办事处:基层社区灌溉民族团结之花
庭院法治小课堂,灌溉民族团结法治之花
桂林市第十九中学:以劳育廉清风扬 团结之花满园香
桂林银行:金融活水灌溉临桂慈洞村 开出民族团结之花
网址: 民族团结成果丰 和谐之花满校园——四川省档案学校推进民族团结工作侧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7005.html
上一篇: 南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
下一篇: [东莞]共赴自然之约!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