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互联网
植物景观配置是把我们所需要的植物材料在发挥园林综合功能的需要,满足植物生态习性及符合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合理搭配起来,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栽培群落,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
植物配置是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中的其他素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造各式园林景观以满足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在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公园、一块绿地可以没有地形、没有水体、没有园林建筑,但是不能没有能给公园带来生机的植物。
植物是园林的主体,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景观营建的主旋律。植物配置更是一门科学、艺术,是绿地建设的灵魂。它融合、渗透、演绎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运动诸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活的空间艺术。
园林植物是园林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
2.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意”
“意”是植物自身的文化内涵、造园主的审美观、宇宙观、人格观的互相融合,并使之反映到天地自然与园主内心世界的一种景观。城市土地面积有限,难以广拓园地,只能在造园技巧上作艺术的安排,力求做到“壶中天地”景象。这是受景观的支配,也是同林艺术上的需要,兼顾这两方面的统一,就必须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贯穿在植物景观配置的“意”中。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植物配置,使城市山林既能寄寓心志,又能使生活环境形成安乐、舒适的理想天地。南京中山陵主要通过一种纪念性的景观形式为骨架,将植物景观中的“意”蕴含了一种对伟人尊敬和敬仰之情,再通过植物造景的“意”引起游客的心理和思想上的共鸣,达到既展现植物自身的艺术效果,又能教育他人的目的。
3.植物造景在纪念性园林中的表达-以南京中山陵为例
通过对中山陵的实地调研,以及对南京中山陵相关资料的搜集,深入了解植物配置在纪念性景观中的作用,以及植物景观的“意”的表达。
3.1.南京中山陵概述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钟山古称金陵山,汉代开始称钟山,东晋时开始称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为北高峰,其余分别为西为天堡山和东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于此。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为我国首批5A级景区。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中山陵的植物配置采用纪念性景观植物效果,突出一种庄严、尊敬的感觉。
南京中山陵植物造景宏观分析
3.2.南京中山陵植物造景树种的选择
南京中山陵植物造景选用的树种主要有:雪松、银杏、栾树、杜英、女桢、法国梧桐、龙柏、鸡爪槭、云柏、枸骨、山茶、紫薇、桂花、海桐、小蜡、红花檵木、红叶石楠、法国冬青、杜鹃、金边黄扬、金叶女桢、龙抓槐、栀子、大叶黄扬、金丝桃、十大功劳、火棘、八角金盘、鸢尾、凤尾兰、云南黄馨等。这些树种都是在南京地区生长较好的树种,能够适应南京的当地气候条件,其中大部分都是乡土树种,且植物种类较多,能够满足园林中生态结构要求。乔木、灌木、藤本及地被植物搭配使用,如:上层木为雪松、银杏、栾树、杜英等;中层选用植株较高的桂花和中等高度的山茶、红枫、鸡爪槭等;再下层选用做成球形状的海桐、红花檵木、小蜡、云柏等;然后选用丝兰、小杜鹃、矮状的金边黄扬等形成层次较好的复层结构,使植物不同类型间优缺点互补,达到相对稳定的园林覆盖层,创造丰富植物人工群落,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良好的复层结构使得植物配置空间结构中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很好地展现出来,并且注意到了利用植物的绿色期、开花期、花色等形成不同时期不同的景观效果。既保证了园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发挥,又促进了整个城市大环境功能的发挥。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解决了近期景观和长远景观的问题,而长远景观的解决本身就是有赖于植物自身生长规律和环境条件。植物景观配置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符合纪念性景观植物造景的手法,同时也是注重植物造景中的“意”的表达。
3.3.植物造景应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特性
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主要是为人类所提供的各种环境条件和效用。园林植物主要具有净化环境作用、生物多样性作用、改善小气候作用、维持土壤自然特性的功能等。南京中山陵是南京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纪念孙中山的重要场地,人流量较大周围空气环境易受参观人流量的过大而受影响,南京钟南山生态效益极佳,如何保持和维护这种生态效益便成了重中之重,大量的植物绿化可以净化环境;另外大量游客和汽车聚集于此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较大,植物造景时选用了吸附灰尘能力较强的桂花;能够吸附有毒气体的、凤尾兰等。种类较多的植物不仅进化周围环境,也改善了小气候,同时绿地使得一些微生物能够存活,维持了周围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3.4.植物造景应充分发挥植物的艺术特性
植物造景的艺术性主要遵循美学原理即:统一、调和、均衡和讲究韵律,以此为依据创造植物景观的观赏层次及色彩和季相的要求,体现植物造景的时间性,使其形成美观协调,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空间。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在配置时要根据各种植物的色彩(芽、叶、花、果)、姿态(枝、干、叶、果)、花果期及时序的变化,尽量做到植物配置的层次感、色彩感和时序感,营造出“春花、夏绿、秋色、冬姿”的优美园林景观。南京中山陵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不太明显,因多采用常绿树种,为了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景观气氛,植物景观色彩朴素、简单、大气,使整体感较强。利用法国冬青、鸡爪槭、海桐等在四季中自身色彩变化营造更加丰富的季相变化。观花方面春有红花檵木、云南黄馨等;夏天有紫薇等;秋天有桂花等。观果主要是火棘,另外秋天桂花飘香,能够给旅行的游客带来一种温馨祥和之感。每一块绿地边缘都种植整形的地被植物如金叶女桢、杜鹃、法国冬青等使绿块与道路边界清晰,还形成了一种优美的节奏和韵律。为了防止游人进入绿地,在有些绿地边缘还种植了构骨,该植物边缘具刺,形成保护绿地的天然屏障。绿地中凤尾兰、棕榈、龙抓槐、球形植株等植物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叶型、线条和植株形状的变化形成丰富的景观。
3.5.植物造景微观分析评价
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3.5.1.陵墓入口处的牌坊前广场处植物造景分析评价
前广场成一个半月形,功能上为游客提供一个聚集和疏散的作用,景观上是整个中山陵景区的一个起始点,所以这里的植物配置主要采用规整式种植为主,例如前面台阶的两旁种植采用地被和云柏的搭配,四季常绿,显得格外的简约大气,而且还留有足够的景观通透性。牌坊两侧则采用了大量的自由种植的大乔木,而且都是常绿树种,很好的起到背景林的作用,与牌坊的搭配更是凸显出牌坊的主体地位,不喧宾夺主。
3.5.2.中山陵的墓道植物造景评价分析
墓道两侧种植了大量的雪松,四季常绿,且高大宏伟,整体的透视感较强,烘托出灵堂的庄严、肃穆的气氛。植物配置采用高大乔木,配以地被麦冬草,整体上的透视感强,两侧的植物又不会显得过于密实,疏朗有秩。
3.5.3.中山陵祭堂两侧植物分析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从牌坊开始到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为了突出主题建筑恢宏壮观的气势,植物配置采用高大乔木与草坪的搭配,显得大气简约,植物采用常绿乔木,四季常绿,突出纪念性景观的整体感觉
4.小结
因为纪念性景观艺术性强, 主题的构思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有表象的也有内涵的。由于构思主题而引起的形象表现, 可以说是无止境的, 永远是探索者追求的目的。研究主题, 往往是对所设计的对象做出历史性的判断, 对事件的经过作出深入的了解。植物造景的表现易采用大气简约的手法,但是细节部分也要更加注意手法,细节决定成败,能否真正达到建筑与植物的完美结合以及意境的表达。
相关知识
浅析应用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设计方法
花卉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宿根花卉造景艺术分析
造景艺术手法
花卉植物造景
居住环境的植物配置与造景手法
第九讲园林景物设计布置植物造景
关于园林设计中植物选择与配置浅析的论文
植物造景
园林绿化策划中植物造景作用与造景艺术手法.doc
网址: 中山陵植物造景浅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24613.html
上一篇: 【干货推荐】庭院景观设计中的造景 |
下一篇: 如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营造出植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