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黄海所在黄、渤海濒危物种东亚江豚种群基线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黄海所在黄、渤海濒危物种东亚江豚种群基线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近海东亚江豚种群基线信息匮乏这一科学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研团队持续开展了黄、渤海的东亚江豚种群生态调查和监测,并在东亚江豚种群海上观测技术、生态基线和致危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形成10余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Integrative Zoology、Aquatic Conservation、Animals、Fishes等上。

首先,团队经过多年科学探索,已成功构建了适用于黄、渤海的东亚江豚种群动态野外监测方法,完成了逾20,000km航程的种群调查,查明了东亚江豚的分布热点区和种群数量。确认渤海莱州湾(黄河口)海域、长岛海域和青岛的崂山湾海域是东亚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图1),估算渤海湾东亚江豚种群数量为5000头,山东半岛沿岸的东亚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5000头。

图1. 东亚江豚种群热点分布区示意

其次,团队构建了东亚江豚被动声学监测系统,揭示了东亚江豚分布、集群特征,明确了东亚江豚的活动与发声鱼类、人为活动等的关联性。东亚江豚集群规模以1~2头的小群体为主,多出现于发声鱼群群集、人类活动噪声干扰程度低的海域。由于与鱼类声信号频段重叠(图2),水下人为噪声不仅会干扰东亚江豚捕食,而且会影响发声鱼类繁殖等活动,从而对东亚江豚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图2.东亚江豚回声定位信号脉冲串、发声鱼类合唱、船舶噪声声谱图

第三,团队拓展了东亚江豚监测数据获取渠道,明确了致危因素。充分利用公众报道、问卷调查等方式,解析了黄、渤海区东亚江豚搁浅和误捕的时空分布特征(图3),揭示了每年春季和秋末是东亚江豚搁浅和误捕的高发季节,确定了渔业误捕、环境污染、资源减少、工程建设等是造成东亚江豚意外受伤、死亡的主要因素。

图3.山东沿岸东亚江豚搁浅和误捕的时空分布和致危因素

据悉,东亚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名录中的濒危级海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渤海海域,是评估黄、渤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完整性的重要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当前,东亚江豚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误捕和非正常死亡事件频发,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而此前东亚江豚种群生态学及野外保育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真空状态,难以开展有效的保护措施。

该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东亚江豚种群生态信息空白,丰富了东亚江豚种群本底数据,明确了重点保护区域,为今后东亚江豚资源保护和恢复行动的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海油公益基金会等项目的资助。

莱州湾东亚江豚捕食实景

黄海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研团队首席为王俊研究员,主要成员包括左涛、牛明香、李永涛、程兆龙等。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开展我国黄、渤海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种群保护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研发种群和栖息地监测和保护技术,推动黄、渤海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机制或体系的构建。目前,重点研究工作为濒危物种东亚江豚的种群保护。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相关知识

江苏将长江江豚等84种野生种群列入红色名录,并公布32种外来入侵物种
科学家在蔷薇科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研究中取得进展
候鸟迁飞路线主要栖息地现状与管理进展
华南植物园二型花柱进化研究取得进展
我校科技创新团队在云南喀斯特森林兰花多样性研究中取得阶段性进展
野生濒危植物大种群“现身”河北雾灵山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频频“上境”
珍稀物种频频现身 生物多样性成为南京生态新名片
国家林草局: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持续恢复
研究人员在花粉管导向研究中取得进展
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种群生态保护研究进展

网址: 黄海所在黄、渤海濒危物种东亚江豚种群基线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2794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野猪不再是“三有”保护动物,是否
下一篇: 日光温室黄瓜烟粉虱与西花蓟马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