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花木的图像史

花木的图像史

北宋 赵佶 梅花绣眼图 故宫博物院藏

寓兴:花木的图像史

王中旭

北宋徽宗朝宫廷编撰的《宣和画谱·花鸟叙论》称:

“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

北宋 赵佶 芙蓉锦鸡图 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强调一幅好的花鸟画需要具有“寓兴”的特质:绘牡丹、芍药需突出富贵之态,画松竹梅菊要体现幽闲之情,都是将人的情感或品格迁移、投射到花木之上。寓兴这一概念,最早可能与《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兴”有关,指情感的迁移、联想。《诗经》中便运用了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一般认为赋是指铺陈直叙,比即比喻,兴是指情感、情绪的迁移、联想,又兼具比喻、象征、烘托的含义。朱熹解释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绘画而言,东晋顾恺之也曾提出“迁想妙得”的绘画理论,是说要将画家的情思迁移到所画物象之上,方能妙得。中国古代花鸟画中的寓兴,是指在所画物象上寄寓、投射人的情感、品格,既可以是象征、比喻,也可以是情感、情思上的微妙关联。

南宋 李嵩 花篮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土地广袤,花木种类众多,对于什么样的花木能够入画,中国古人是有所选择和侧重的。大体而言,入画的花木通常需要具备两个特质:一是可观赏,二是寓兴。可观赏主要与花木的外形、容貌相关;寓兴则强调花木被寄寓的人的情感、品格,二者互为表里,相互关联。

南宋 马远 白蔷薇图页

作为同样描述植物的图像,虽然西方静物画也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及体现画家的情感,但是远不如寓兴之于中国花木画这样影响广泛而深刻。中国古代花木画更为注重表现其与人情感间的联系,譬如入画之松竹梅菊与文人的日常生活、情感息息相关;即使是偏重于观赏性的牡丹、芍药图像,也多在花容的基础上强调富贵的特质,或者通过诗文、典故等引起观画者情感上的共鸣。对于古人而言,虽然鸾凤孔翠、鸥鹭雁鹜等禽鸟也能寓兴,但是花木明显更具有天然的优势,如诗人更多地是以花木而非禽鸟寓兴,文学史上咏花木诗比比皆是,而咏禽鸟诗则相对稀少。因此,虽然寓兴并非花木画所独有,但是它最能体现花木画的内涵及特质,是理解、研究花木画的一把钥匙。

元代 郑思肖 墨兰图

那么,何为花木及花木画?花之本义有两层:植物的繁殖器官;开花可供观赏的草本、木本植物。中国古代“华”字出现得较早,如大约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花”字未见于魏晋及之前的文献,系“华”之俗字,明末清初顾炎武举北魏李谐《述身赋》同时出现“花”“华”例,并联系到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425)造新字千余,称“花”字“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此外,“葩”亦为“花”之古字。

明代 沈周 写生册 故宫博物院藏

“花”通常与“卉”“木”等字连用。“花卉”一词至迟在南朝时即已出现,如南朝梁徐勉《诫子崧书》曰:“聚石移果,杂以花卉,以娱休沐,用托性灵。”但中国古代更多使用的是“花木”的概念,如南北朝佚名《魏王花木志》、唐李德裕《平泉花木记》(又名《平泉山居草木记》)、北宋周师厚《洛阳花木记》、南宋范成大《桂海花木志》等书皆以花木为名,直到清谢堃还著有《花木小志》。据统计,“花卉”在明清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仍不及“花木”,该词在近现代以来才被更为频繁地使用。

明代 陈洪绶 玉堂柱石图 故宫博物院藏

笔者认为,花卉应取花和草之意,而不仅仅指开花的草本植物,如清陈邦彦奉敕编《御定历代题画诗类》“花卉”类包括墨梅、水仙、牡丹、紫芝、芭蕉、春草等;花木也应指花和木,而不仅仅是开花的木本植物。相对花卉而言,花木指涉的范围可以更广泛,如北宋李昉等奉敕编纂的诗文总集《文苑英华》“花木”类以开花可供观赏的牡丹、桃、杏、紫薇等为主,同时也包括不开花而被观赏的柳、松、柏、竹、藤等,此外还附有果实、草等;明文震亨《长物志》“花木”卷除包括牡丹、芍药、玉兰、海棠等传统花木外,还包括松、柳、芭蕉、梧桐、竹及瓶花、盆玩等。

明代 陆治 榴花小景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花木画即以花木为主要表现对象之图画。宋元画史文献中经常提到花木或者花竹画的概念,并且多与翎毛组合,如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设“花木翎毛”门;徽宗朝画学分别置“花竹”“鸟兽”科,而在《宣和画谱》中则合为“花鸟”门;元邓椿《画继》有“花竹翎毛”门等。花木画属于花鸟画的一个分支,绘画中花木通常与禽鸟一起出现,但是也有花木单独出现的;或图像中花木是主体,禽鸟仅作为陪衬,尤其墨竹、墨梅、墨兰、蔬果等更是发展成为独立的题材。此外,花木画亦独立于花鸟画之外,发展出折枝花、没骨花、铺殿花、岁朝图等技法、图式。

清代 任颐 牡丹大吉图

鉴于花木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体现了古人对于植物的认识和观念,以及相对于禽鸟而言,花木在寓兴上更具有优势,故本书选择花木画作为研究对象。笔者试图从寓兴这一观察角度出发,呈现中国古代花木图像演变的历史,阐述其题材、风格、图式之产生及演进,并始终注重将其置于花木文化演变的大土壤中。

清代 余省 海西集卉册

声明:本平台是用于欣赏与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书法正式纳入中考高考考核范围,教育部发文推荐临摹法帖 迎开学季 “绘向日葵”国画活动,成为小小梵高~ 四大名著的开篇诗,篇篇皆是经典

800多年前的杭州西湖长这样! 一部总长近16米的西湖清趣图长卷!

如一书院国画班火热报名中!

地址:杭州市下城区中山北路611号地铁商务大厦 8楼(地铁西湖文化广场站B出口)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花木的图像史:一个解读中国古代花木文化的视角
花木的图像史,是观赏也是情感的迁移
彭莱评《寓兴:花木的图像史》|可爱深红爱浅红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太庙国学讲坛公益讲座 “万紫千红”花木的图像史
前史与异域:另一种视角的欧洲植物学史
花瓶图像的沿革与功能
中国插花史简述
《南京园林史》系统呈现南京园林发展进程
学术文摘丨北京耶稣会北堂和中国植物图像:十八世纪中西园艺学交流的一则轶事
基于图像的植物病害识别与分类

网址: 花木的图像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3489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16张律动的母版纹样素材,你要的
下一篇: “市花簕杜鹃促花栽培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