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第四节 植被分区概述

第四节 植被分区概述

   在广袤的陕西黄土高原区,经过长期的自然历史演化,作为植物和植被生存发展背景的生态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现象。与此相应,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及其特征在空间上的表现也不是均匀一致的。根据植被类型及其组合的区域分异,把本区划分成为等级不同的若干个植被地理区,各级中的植被地理区之间在占优势的植被类型、植物区系、生态环境以及植被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每个植被区的内部仍具有相对一致的特点。因此,植被分区是这个地区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即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的总结和反映,是在研究该地区植被分类、植物区系特征、植物与环境之间关系和植被动态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植被的空间结构和区域分异规律。
    一、植被分区的原则、依据和单位
    在空间上,对于像陕西黄土高原这样一个范围较大的地理区域来说,植被的地带性规律是植被区域分异现象产生的主要基础,所划分出来的主要植被地理区及其在空间上的配置结构无疑应当反映这种规律性。前已述及,陕西黄土高原区的植被表现出明显的纬向水平地带性规律,这是把本区植被在空间上划分为地带的重要根据。而在一个植被地带内,又由于地貌、地表物质组成、土壤、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差异,常常产生一些与这些生态因素密切相关而与反映大气候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发生偏离或完全不同的植被,它们打破了地带性植被的一致性而造成了地带内部植被的多样性。例如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内,子午岭和黄龙山区的植被与周围地区植被的差异乃地形因素的作用,而长城以北沙生植被、盐生植被和草甸植被的出现与其所在地面流沙广布、土壤盐渍化和地下水位较高有关,这些都是植被在本区所表现出的非地带性规律。在进行植被分区时,上述两种规律都必须考虑,只是因为分区的等级单位不同,主次应当有所区别。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进行植被分区时的具体依据,无疑是以植被类型为主要指标,特别是自然植被应作为分区的主要根据。但是陕北地区农垦历史悠久,天然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地方被栽培植被代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然植被的生态环境,也具有区域分异现象,所以栽培植被常作为低级分区单位的露要依据。另外在进行植被分区时,不仅以某一二种占优势的植被类型为根据,还应考
虑伴存的其它植被类型,即应以一套植被类型的组合作为分区依据。例如在延安以南地区,栎林与油松林、侧柏林应同时考虑;在延安与长城之间地区,草原与森林或灌丛应同时考虑等等。只有这样所划分出来的植被分区单位才更为准确可信。
    除了植被类型之外,作为构成植被的基础或“材料”的植物区系,即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区系成分等也应是分区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在划分中、高级分区单位时应予以注意。在本章第一节我们就本区植物区系的地区性差异作了一些分析,从其与植被的区域分异关系十分密切这一点,不难看出它在陕北地区植被分区中的重要意义。
    植被是与一定的生态环境相联系的,植被的类型、种类组成和分布等特征尤其受到水热条件的控制;某些大的地貌单元和土壤性质等自然因素也促成了植被发生区域分化现象。因此,在进行植被分区时生态环境的某些指标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陕西黄土高原区面积广大,植被类型较多,区域分异现象比较复杂,不是一两个等级单位所能表达的。因此,我们采用三级分区单位,即第一级植被区域,第二级植被地带,第三级植被小区。
    植被区域是本区划的高级单位,与全国植被区划的高级单位一致。它具有一个或数个占优势的植被型,这些植被型是在一定水平地带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下形成的气候顶极或地带性植被。区域内还具有一定的占优势的植物区系成分。据此把陕西黄土高原区划分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
    植被地带,在面积广阔的两个植被区域里,从东南向西北方向,由于纬度和地势逐渐增高,热量逐渐减少和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渐次减弱、降水量递减的综合作用,地带性植被亚型或群系及其组合表现出纬向区域分异,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区系成分也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在植被区域里划分出植被地带。陕北地区共有4个植被地带,即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林地带、暖温带北部落叶阔叶林地带,暖温带森林草原地带和温带典型草原地带。
    植被小区,在植被地带内,主要由于地貌条件的差异和地理位置不同,引起水热因素趋异,或者由于地面基质的不同(例如沙土、盐渍土等),占优势的植被群系或植被型(沙区)以及栽培植被类型及其组合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异而划分为植被小区。陕西黄土高原区共划分出16个植被小区。
    二、植被地理区简况
    1.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南界西起永寿黑山,经嵯峨山、将军山、尧山、韩城止于省界,北界西起志丹的旦八,向东越过延安西川河源之分水岭到安塞县南,再向东北经清涧与延川之间止于省界,这后一条连线以北为温带草原区域。(图6.4)。

                 图6.4  陕西黄土高原植被分区图

    本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8.6℃~13.5℃,一月平均气温-1.8℃~-6.8℃,七月平均气温20℃~25℃,≥10℃:积温3000~4400℃,无霜期170~248天。年降水量455~710毫米,大都为500~6000毫米。境内地形起伏较大,黄龙山、崂山  与子午岭环列东、北、西三面,中间为面积较大的洛川塬和交道塬。最西部的长武、彬县有黄土残塬分布。其它地区为黄土丘陵沟壑与台塬地形。
土壤褐土、灰褐色森林土和  粘黑垆土等。
    地带性植被以栎林、油松林和侧柏林分布最普遍,面积较大。次有杂木林、山杨林、白桦林以及板栗林与白皮松林等。栎林以辽东栎林分布最广泛,北部多于南部,本区域的北界主要以辽东栎林分布的最北界为限。栓皮栎林、麻栎林、槲栎辽东栎林、杂木林、白皮松林等主要分布于黄龙山与子午岭的南部。油松林在南部山区分布很广泛,并有茂密高大的林分见于黄龙山和长蛇岭等地,向北逐渐减少,且林木低矮稀疏,大致于富县、宜川一线以北即很少见到天然油松林分布。
    在山区中生灌丛类型繁多,分布亦十分广泛,主要有黄蔷薇、连翘、虎榛子、黄栌、胡枝子、紫丁香、狼牙刺、沙棘、荆条、筐柳、水柏枝等分别为建群种或几种为共建种形成的灌丛。这些灌丛中往往残留有栎类萌生的丛状植株或被砍伐的树桩;某些灌木与草本也是林下常见植物,因此它们中的许多类型系松林或栎林破坏后产生的次生植被,灌丛进一步被破坏,即为在低山和黄土沟坡上常见的各类灌草丛或以蒿类为主的荒草坡。
    构成上述各类植被的区系成分以华北植物为主,尤其是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大都为华北地区常见植物。在沟谷杂木林中出现一定数量的华中成分等亚热带区系植物。蒙古草原成分除长芒草分布较多外,其它种类很少。
    栽培作物以冬小麦、玉米为主,次有水稻、谷、豆类、薯类、油菜、花生、棉花  等。以二年三熟为主,山区高寒地带为一年一熟,南部一些川道区为一年二熟。果树主要有苹果,共它为柿、枣、梨、核桃、李、杏、石榴等。村舍附近常见的树木为刺槐、国槐、泡桐、杨、柳、楸、臭椿、桑、榆、香椿、油松、侧柏、圆柏等。本区域有两个植被地带。
    (1)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林地带
    这是陕西黄土高原区最南部的一个植被地带,具有比较优越的水热条件。地带性植被以栓皮栎林、麻栎林、槲栎辽东栎林和成分复杂的沟谷杂木林为其显著特征。油松林的面积和林木发育状况也超过本区域北部地带。黄龙山尚有白皮松林和板栗林分布。栽培作物以冬小麦、夏玉米、棉花、花生、红薯、油菜、水稻为主。关于本地带其它情况第三节已有介绍不再赘述。该植被地带进一步划分为3个
植被小区。
    ①渭北旱塬冬小麦、夏玉米、棉花、花生、红薯栽培植被小区(图6.4,Ⅰ1—a)本小区呈狭带状由东北的韩城展向西南的永寿一带, 主要包括子午岭与黄龙山南侧黄土台塬、川道与黄土残塬、海拔600~1200米。年均温9.9℃~13.5℃,≥10℃积温3282~4458℃,无霜期186~248天,年降水量548~590毫米。境内地势低平、人口稠密,农业发达,自然植被早已荡然无存,仅于沟坡、土崖、道旁、地埂上生长酸枣、枸杞、红柳、雀麦、白羊草、委陵菜、阿尔泰狗娃花、厚穗宾草、蒿类、小花鬼针草、狗尾草、田旋花、马唐、画眉草、虎尾草、蟋蟀草、蒲公英、车前等植物。在嵯峨山、将军山、尧山等孤立小山丘上有酸枣、河蒴荛花、荆条、蒿类、白羊草、长芒草灌草丛分布。大面积土地种植冬小麦、夏玉米、油菜、大豆、棉花、烟草、花生、红薯等作物,为陕西省粮油基地之一。低平的水浇地种植水稻和各种蔬菜。栽种的树木以泡桐、法国梧桐、刺槐、杨柳最多。
    ②铜耀山区栎林、杂木林、油松林小区(图6.4,Ⅰ1—b)
    该小区北界由石门山、长蛇岭、云梦山几条分水岭连结而成,南界由铜川、耀县和淳化的土石山区与黄土残塬间通过。境内山地为子午岭最南端,石门山海拔最高1855米,次为长蛇岭1734米和庙山、云梦山,它们形成一条弧形屏障矗立于本小区北部,抵御冬季北下的寒潮、阻挡夏季东南季风湿气流,使山区降水量达到6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8.4℃,无霜期200天。
    本小区植物种类之丰富冠于各小区之首,仅耀县北部山区野生维管植物就有106科、380属、592种、5亚种87变种,其中兰科9种、蕨类16种。许多植物还是其它小区所没有或很少出现的,如老鸹铃、弯齿盾果草、麻栎、锐齿栎、膀胱果、野胡桃、三桠乌药、木姜子、华中五味子、盐肤木、刺楸、槐木、泡花树、瓜木、伏地卷柏等等。构成本小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与秦岭北坡十分相似。例如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与南五台基本一致,都是以北温带、旧世界温带、泛热带、东亚、东亚和北美等分布区类型为主,按属数多少排列的次序也完全一致,并且也都是以中亚分布区类型最少,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区类型次少为特点。在种的地理成分中以华北成分最占优势,并有一定数量的华中成分存在。总之从植物区系来看,这里是秦岭北坡的北延部分。
    主要植被类型有麻栎林、槲栎辽东栎林、辽东栎林、槲树林、辽东栎槲树锐齿栎林、杂木林、山杨林和油松林、侧柏林、杜松林以及面积不小的松栎混交林,森林类型之多也是全区其它各小区无可比拟的。森林植被还出现了垂直亚带的分化。除森林之外还有大面积中生灌丛分布。
    本小区是陕西黄土高原区植被保存最好、植物种质资源最丰富、植被类型最复杂的地区,但境内多有煤矿分布,居民逐年增多,对森林等植被破坏日渐严重,林线迅速后退,如此下去不要多少年,森林的类型和面积将会大大减少。
    ③黄龙山南部栓皮栎林、白皮松林小区(图6.4,Ⅰ1—c)
    该小区北部以黄龙县到大岭分水岭连线为界,南部也是以山区与黄土残塬区间的界线为限,属于黄龙山的南部,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年均温约9℃,无霜期约200天以上,年降水量约600毫米左右。与上一小区相比气候较温暖干燥。
    这里也是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不及前小区。植被类型有栓皮栎林、板栗林、白皮松林而与前一小区不同。此外也有辽东栎林、山杨林、油松林和侧柏林等。
    (2)暖温带北部落叶阔叶林地带
    与前一植被地带相比,该地带所获得的热量较少,年均温和积温都有所降低,植被是以较耐寒的辽东栎林占优势地位,它由黄龙山北半部、子午岭中段向北一直散布于崂山和志丹县与安塞县的南部。麻栎林、栓皮栎林、辽东栎槲树锐齿栎林均无分布,其它栎林和成分复杂的杂木林极少出现。油松林仍广泛分布,但向北越来越少。相反,耐干旱气候和瘠薄土壤的侧柏林比前一地带分布较广。本地带
有4个小区。
    ①长武、彬县黄土塬梁灌草丛,冬小麦、玉米栽培植被小区(图6.4,Ⅰ2—a)

    本小区南界西起黑山向东止于永寿梁,东部以旬邑三水河为界。境内地形主要为保存较为完整的长武塬和彬县北部残塬与长梁,其它均为侵蚀切割较深的沟壑,沿泾河河谷有较为宽平的川道地。海拔约900~1200米。年均温9.1℃~11.1℃,≥10℃积温3025~3617,无霜期171~186天。年降水量553~586毫米。泾河河谷气候比较温暖,并有灌溉之利,多水浇地,为人口稠密的农业区域。
    本小区的塬面和川道地区全部开垦为农田,种植小麦、春玉米、糜、谷、高粱、豆类、油菜等作物。泾河谷地尚产大枣、柿、梨、苹果、核桃等果木。沟谷坡地上的森林和灌丛遭到了彻底破坏,目前以灌草丛面积最大。阳坡以酸枣、狼牙刺、蒿类、白羊草、长芒草灌草丛为主,阴坡以胡枝子、绣线菊、虎榛子、小叶悬钩子、蒿类、白羊草、野古草、双子叶杂类草灌草丛为主。此外还有小面积白羊草蒿类草原分布,在山坡灌草丛中常有杜梨、山桃、山杏、榆、桑等小乔木散生。
    ②黄、洛、富黄土塬梁沟壑中生灌丛、灌草丛与小麦、玉米、苹果栽培植被小区(图6.4,Ⅰ2—b)

    该小区位于洛河中游两侧海拔约1200米以下地区,北止甘泉,南迄白水与宜君县界,西以黄陵店头与富县直罗为界,东到洛川槐柏和富县牛武,包括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的各一部分。境内有面积较大的洛川塬与交道塬,此外为黄土梁与河流谷地等。年均温8.6℃~9.4℃,≥10℃积温3000~3200,无霜期170~189天,年降水量550~630毫米。该小区三面环山,中间较为低平,气候比
较温暖,土壤肥沃,大面积土地辟为农田,以种植冬小麦、玉米、谷子为主,其次为糜、水稻、豆类等,二年三熟。果树以苹果、梨、核桃为多,次有柿、枣等。由于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病虫害少,土质良好,所产苹果品质优良,产量高,为陕西省商品水果主要基地之一。
    在一些低山丘陵和黄土沟坡的阴湿处有小片山杨林、人工刺槐林分布。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有面积较大的侧柏林。现在天然植被主要为灌丛和灌草丛。前者有黄蔷薇、虎榛子、狼牙刺、胡枝子、荆条、沙棘等灌丛,后者多靠近村庄人类活动频繁的沟坡上,以胡枝子、酸枣、荆条、狼牙刺、白羊草、铁杆蒿、长芒草、阿尔泰狗娃花等构成的灌草丛为主要类型。
    ⑧子午岭、崂山、黄龙山辽东栎林、油松林、中生灌丛小区(图6.4,Ⅰ2—c)

    子午岭、崂山与黄龙山彼此相连,成为向北凸出的马蹄形状,占有较大面积,海拔大都在1300~1500米。地势高亢,气候温凉,降水比较丰富。年均温7.5℃~9℃,≥10℃积温约3000,无霜期170~180天,年降水量550~710毫米。气温和降水量南部高于北部。
    辽东栎林是本小区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分布比较普遍,但从南向北它的种类组成、林木高度和密度都逐渐变小,林木疏朗,下木与草本植物比较茂密,群落外貌显得杂乱,到延安一带已趋近其分布的边缘地带了。除辽东栎林外,还有山杨林、白桦林和成分已大为减少的杂木林。针叶林有油松林,目前尚有高大茂密、林相整齐的林分分布于黄龙山北部和葫芦河以南的子午岭地区。在向阳、坡
陡、土层瘠薄的低山坡上分布着侧柏林。
    除森林之外,中生灌丛分布十分普遍,大都为森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类型。例如主要分布于阳坡的有狼牙刺,酸刺、荆条、沙棘、杠柳、文冠果等灌丛,主要分布于阴坡的有黄蔷薇、连翘、紫丁香、榛子、虎榛子、胡颓子、胡枝子等灌丛。栽培植被相对较少。
    构成上述植被的区系以华北成分为主,华中成分明显减少,且南部多于北部,蒙古草原成分显著增多,北部多于南部。
    子午岭与黄龙山是陕北地区主要林区,过去森林面积较大,由于长期砍伐,面积迅速缩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环境趋于旱化,生物资源日益减少等不良后果。
    ④延川、宜川残塬平梁沟壑灌草丛、冬小麦、玉米、谷、糜、棉、桑栽培植被小区(图6.4,Ⅰ2—d)

    本小区东界黄河,西连崂山与黄龙山,界内为侵蚀切割强烈的黄土梁峁沟壑与一部分残塬地形,地面破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为450~1200米。年平均气温9.9℃~10.6℃,≥10℃积温2440~3890,无霜期185天,年降水量455575毫米。由于地势较低,气候温暖干旱,人口稠密,自然植被已被严重摧残,很少有森林分布,仅西部低山阴坡有小面积山杨林,局部地方被灌丛所占。现存自然植被
多分布于不能耕种的陡峻沟坡上,以酸枣、荆条、河蒴荛花、杠柳、狼牙刺、白羊草、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等构成的灌草丛为主要类型。靠近黄河的东部山坡多分布白羊草群落。塬梁顶部和缓坡地及河谷底部均被栽培植被占领,种植冬小麦、玉米、谷、糜、高粱、豆类、油菜、马铃薯等作物。东部谷地气候温暖,种植棉花、花生、芝麻等经济植物和油料植物。延川县还有面积较大的桑园,为陕西
省重要养蚕地区之一。
    2.温带草原区域
    旦八、沿河湾、蟠龙连线以北的广大面积属于本区域范围(图6.4),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约从黄河谷地800米到魏梁1906米。由于强烈的水土流失,地面被干沟万壑切割得支离破碎,已无完整的塬面保留,形成梁峁丘陵沟壑地貌形态。西北部有较高的白于山和魏梁矗立,东部则为低狭的黄河谷地。长城以北地势平坦,属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部分,地面多被连绵起伏的流沙所覆盖。年均温7.8℃~11.3℃,一月均温-5.6℃~-10℃,七月均温21.5℃~25℃,≥10℃积温2900~3500,无霜期为150~175天,东部比西部温暖。年降水量323~527毫米,多为400~500毫米。总之,东南部为暖温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为温带干旱气候。土壤类型复杂,有黄绵土,黑垆土,淡栗钙土、盐渍土和草甸土等。
    地带性植被为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前者主要分布于南部和东部,后者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和北部。除草原植被外,大致以长城为界,南部沟谷中有小片落叶阔叶林和中生灌丛分布,而北部沙生植被占据了很大面积,它与丘间低地的草甸植被、“柳湾”丛林呈复域分布,西北部还有小面积盐生植被出现。黄土区灌丛进一步被破坏便被多种灌草丛代替。全区域植被地面覆被率明显低于前一区域。
    构成上述植被的区系与落叶阔叶林区域显著不同,首先植物种类明显减少,尤以古老而喜阴湿的蕨类植物和乔木树种为贫乏。其次植物旱生化现象明显,并有不少沙生、盐生和沼生植物分布。第三,地理成分中亚洲中部草原植物大量出现,其中一部分植物是草原植被的优势类群。华北成分仍占一定比例,但以草本为主。此外还有一些古地中海成分、北温带成分出现。区系组成的过渡性比较明显。
    栽培植物主要为糜、谷、小麦、玉米、高粱、养麦、豆类、马铃薯、亚麻、芸芥、黄芥等。一年一熟到二年三熟。果树有枣、杏、苹果、梨、沙果等。常见树木为榆、小叶杨、旱柳、沙枣、复叶槭、刺槐等。
    (1)暖温带森林草原地带
    作为一个植被景观单元的森林草原地带是有草原和森林同时存在为其特征。草原以草甸化草原为主要类型,占据着显域地境和广大的面积,而森林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仅局部出现于沟谷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所以这是一个从森林区域向无林的草原区域过渡的植被地带。陕西黄土高原区的森林草原地带因受人为长期干扰破坏,森林很少存留,多被灌丛、灌草丛和栽培植被代替,因此称它为灌丛草
原地带也许更符合现状植被的特征,不过它仍然具有发展局部森林的潜在环境条件,认识这点对于合理改造利用本地带植被资源与自然环境有重要意义。本地带共有5个植被小区。
    ①洛河河源区山杏疏林与草原小区(图6.4,Ⅱ1—a)
    这是东部以白于山地东麓到旦八连线为界的小区,位于本地带最西部。境内魏梁海拔1906米,为本地带地势最高所在。洛河上游为黄土梁地、丘陵沟壑区,海拔一般为1300米。由于本小区地势较高位置偏于西北,故其气候比较干寒,年平均气温7.8毫左右,≥10℃积温2800,无霜期14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400毫米,西北部少于东南部。
    据史料记载,过去在白于山下有松柏林和栎类树种分布,历经长期人为砍伐,早已破坏无遗,现在仅于吴旗县西部黄土梁坡有山杏疏林分布,其它黄土梁坡上仅有山杏、榆、小叶杨、旱柳等小乔木生长,其南部尚有杜梨分布。在一些沟谷中还残存有株木(Comus)萌蘖幼丛及紫丁香生长。由于气候干寒,目前草原植被占有较大的面积,凡是不宜于开垦为农田的黄土沟坡与梁峁上部大都分布着草原植被,尤以魏梁南坡所在的本小区西部,地势高寒干燥,中生乔灌木植物很少有生长,主要由长芒草、大针茅、达乌里胡枝子、冷蒿、百里香、铁杆蒿、星毛委陵菜、阿尔泰狗娃花、远志、中国委陵菜、二裂委陵菜、柴胡、糙黄芪、猪毛蒿等为优势种形成的各类草原占据优势,其中以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草原、大针茅草原分布普遍,并有一些旱生灌木柠条、矮锦鸡儿、麻黄、木本铁线莲生长。
    栽培作物以糜、谷、荞麦、小麦、马铃薯为多,次有黑麦、燕麦、玉米、豆类等,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
    ②大理河、清涧河、延河上游黄土梁峁丘陵沟壑森林、灌丛、草原小区(图6.4,Ⅱ1—b)
    本小区西接前一小区,东部大致以海拔1200米等高线与无定河下游植被小区相邻,具体界线为北起横山波罗,经武镇到子洲马岔、子长南沟岔止于子长县东。境内为典型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地形,大部分地区海拔1200~1400米, 低于白于山地区而高于东部地区。年均温8℃~9℃,≥10℃积温2856~3200,无霜期140~170天,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较前一小区温暖湿润。
    从现状植被来看,本小区是比较典型的森林草原地区,目前在一些沟谷中可以看到小面积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而残存散生的落叶阔叶乔木树种更较普遍。例如杏子河中下游阴坡有山杨林、小叶杨林、杜梨林分布。在子长李家川还见到高大的中国白腊树(Fraxinus chinensis)生于沟谷底部。天然针叶林仅有侧柏林见于杏子河等地,树高7~10米,最高15米,胸径12~14厘米,最大17厘米,郁闭度0.3
~0.4。在子长县寺湾乡一个黄土沟坡上分布有古侧柏林,林木粗壮,胸径一人搂抱不住,更新尚好。在杏子河与子长等地阴坡近年有小面积人造油松幼林,长势尚可。中生和旱中生灌丛主要分布于南部,沟谷阴坡有黄蔷薇,虎榛子、小叶悬钩子、紫丁香、三桠绣线菊等灌丛,它们的产生多与森林破坏有关。全小区都可以见到分布于阳坡的狼牙刺、沙棘、酸枣、杠柳、河蒴荛花、柠条等灌丛。散生的树
木有杜梨、山杏、臭椿、小叶杨、榆、旱柳等。
    草原类型较多,以长芒草草原最普遍,它的建群种常与次优势种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茭蒿、白羊草等分别形成不同群落,占据梁峁顶部和阳坡。东南部还分布着白羊草、铁杆蒿、茭蒿、达乌里胡枝子、茅香等草原。
    本小区大面积土地被糜、谷、小麦、玉米、豆类、马铃薯等农业植被所占据。一些梁峁上部还种植了沙打旺、紫花苜蓿,生长茂密高大。沟谷斜坡上种植刺槐、柳、榆等人工林和柠条灌丛。
    ③无定河中下游峁状丘陵沟壑灌草丛与谷、糜、小麦、桑、枣、棉栽培植被小区(图6.4,Ⅱ1—c)

    该小区西邻前述小区,东界黄河,东北以秃尾河中下游与神府小区相连。由本地带白于山地向东经过前述小区到本小区,地势自西而东犹如台阶渐次降低,及至本小区海拔为800~1200米,大部分地区为1000米左右。地面受流水侵蚀切割更为强烈,梁地减少,塬地几无,形成以峁为主的丘陵沟壑地形,地表更显破碎。中部有宽平的无定河谷,东部为狭深的黄河谷地,都是本地带内水热条件较优之地。该小区由于地势低,位置偏东,气候较前一小区温暖偏干。年均温8.8℃~11.3℃,≥10℃积温3380~4051,无霜期155~211天,年降水量433~503毫米。
    本小区人口稠密,农业发达,90%以上土地开垦为农田,主要种植谷、冬小麦,次为糜、玉米、高梁、荞麦、大麦、马铃薯等作物,东部黄河峡谷区还种植棉花、芝麻、花生等。因此,自然植被被受到更严重的破坏,面目全非。据米脂县志记载,过去分布有松、柏、国槐、榆、臭椿、桑、水桐等10余种乔木及小面积天然林。现在已无天然林存在,多系次生灌草丛和草原,灌丛甚少,而且都分布于无法耕作的陡坡、峁边线附近和土质粗薄的山地等处。在灌草丛中以河蒴荛花与铁杆蒿、茭蒿、茵陈蒿、猪毛蒿、达乌里胡枝子、长芒草、白羊草等分别或共同形成的群落最普遍。其次以酸枣、杠柳分别或共同与达乌里胡枝子、隐子草、长芒草、白羊草、蒿类形成的灌草丛较多。草原群落见于梁峁顶部、陡坡和老坟地等处,分布较广的为达乌里胡枝子、长芒草草原,铁杆蒿草原,茭蒿草原,靠近黄河谷地的东部以白羊草、茭蒿草原占优势。
    在沟谷、村宅附近有较多的人工林分布,例如刺槐林、小叶杨林、山杏林、白榆林、旱柳林和柠条灌木林。在无定河与清涧河下游有人工栽培的小片侧柏林,高3~7米。绥德有人工油松幼林和白腊林。
    本小区具有悠久地种桑养蚕传统,子长东部、无定河下游、东部峡谷区等河谷川道都有片片桑园,近年在梯田地埂上种桑获得成功,枝繁叶茂,蚕丝质量优良。东部枣林遍布,所产红枣粒大肉厚昧甜,闻名省内外。另外还产梨、苹果、花椒等。
   本小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山坡地土壤贫瘠,农产量低。
    ④神、府黄土丘陵沟壑针叶林、灌丛与谷、糜、枣栽培植被小区(图6.4  Ⅱ1—d)

    神府小区位于森林草原地带的东北隅,南以秃尾河为界,西部大致以神木与府谷老高川连线为界。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其中黄甫川、清水川、窟野河和秃尾河谷比较宽平,土地肥沃,便于灌溉。东部为黄河峡谷丘陵区,河流下切较深,基岩裸露。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800~1200米。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年均温8.5℃~9.1℃,≥10℃积温3300~3450,无霜期170天左右。年降水量440~460毫米。
    据历史文献记载,本小区过去就有松林分布,目前仍有小面积油松林,杜松林和侧柏残存于府谷新民等地,神木也有零星分布。这些针叶林面积很小,林木稀疏。油松高13米,最高15米,胸径多为20厘米,大到30余厘米,平均冠幅4米左右,投影盖度15%。杜松一般高3.5米,最高5米,胸径3.5厘米,最大7厘米,冠幅一般3.5厘米,投影盖度30%。林下有黄蔷薇、笑靥花(Spyraea hypericifolia)、
茭蒿、铁杆蒿、长芒草、远志等。
    自然植被中分布最广的是柠条灌丛、黄蔷薇灌丛和以铁杆蒿、茭蒿、达乌里胡枝子、百里香、茵陈蒿等分别或几个种为共优势种形成的草原。府谷北部地势高寒,百里香草原、柠条、百里香、大针茅、达乌里胡枝子灌木草原占有较明显的优势。东部黄河峡谷沟坡上多分布以河蒴荛花、杠柳、铁杆蒿、茭蒿、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阿尔泰狗娃花等形成的灌草丛为主,次有白羊草草原零星分布。
    神府小区河谷地带气候温和,水利灌溉条件较好,为主要农业区域,种植谷、糜、玉米、高梁、马铃薯、豆类、小麦、大麻等作物,仅有少量棉花与甜菜。黄土梁峁也被大面积开垦种植谷、糜等耐旱作物。一年一熟。东部峡谷区枣树较多,所产红枣含糖量较高,品质优良。
    本小区的油松林、杜松林等是陕西省分布最北的残存自然林。
    ⑤榆、横长城南侧沙盖黄土梁峁灌木草原与沙生植被小区(图6.4,Ⅱ1—e)

    本小区由神木县西起,沿长城南侧延伸到杨桥畔,呈一东北到西南向的狭长地带,其西北侧紧邻毛乌素沙区,境内黄土梁峁沟坡上多被薄沙层覆盖,局部地方有小沙丘散布。气候干旱温凉,年均温8℃~8.6℃,≥10℃积温3200,无霜期155~172天,年降水量400毫米上下。
    地面基质疏松的地方,沙生植物入侵,形成沙蓬群落、牛心朴子群落、白沙蒿群落、柠条沙蓬群落等沙生植被,或与黄土区植物一起形成柠条、百里香、大针茅、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茭蒿、沙蒿沙化灌木草原以及河蒴荛花、籽蒿群落,杠柳、蒿、牛心朴子群落,达乌里胡枝子、籽蒿、沙蓬群落和柠条灌丛等。在未覆沙的沟坡上分布着酸枣群落、河蒴荛花群落、铁杆蒿草原、沙棘灌丛、茭蒿于草原、达乌里胡枝子草原等。上述这些植被类型中尤以柠条灌木草原与柠条灌丛沙生植被突出而不同于本地带其它各小区。
    栽培植物有糜、谷、春小麦、豆类、马铃薯、荞麦等,一年一熟。
    (2)温带典型草原地带
    以东段长城的杨桥畔到白于山水岭的连线为南界,其北部呈东北至西南延伸的狭长地带即是典型草原范围。目前大部分地面被流沙占据,沙生植被、草甸和盐生植被等隐域性植被分布广泛,典型草原仅分布于那些未被覆沙、土壤非盐渍化和完全受大气降水滋润的硬梁地与黄土梁峁区。本地带有4个小区。
    ①白于山地北坡典型草原区(图6.4,Ⅱ2—a)
    本小区以杨桥畔、靖边到红柳沟连线为北界,东南部以杨桥畔向露南沿白于山分水岭的连线为限。以魏梁北坡为主体的本小区地势高亢,海拔最高达1906米,大部分地区介于1400~1600米,位置偏于本省西北部。气候干寒,年均温7℃左右,≥10℃积温2700~2800,无霜期140~150天,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凉,生长季节短。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典型草原植被居于
明显优势,占据着广大面积,其中以大针茅与达乌里胡枝子、冰草、杂类草分别形成的草原和长芒草与蒿类、冰草分别结合形成的草原分布普遍,面积最大,其次为达乌里胡枝子草原、白草草原、百里香草原、冷蒿草原和柠条、大针茅、达乌里胡枝子灌木草原。除了白草草原主要分布于撂荒地上外,其它类型都分布于黄土陡坡、梁顶等未开垦地面上,完全是在当地大气候条件制约下形成的地带性植
被。另外这个小区已无广泛见于森林草原地带自然生长的侧柏、杜松、杜梨、山杏等耐旱乔木,黄蔷薇、紫丁香、连翘等中生灌木也极为罕见。栽培作物以种植糜、谷、高粱、春小麦、豆类、马铃薯、荞麦为主,一年一熟。
    ②定边内流滩地盐生、沙生植被小区(图6.4,Ⅱ—b)
    该小区南以魏梁和白于山北麓为界,东止定、靖县界。这是一个内流盆地区,海拔约1300米,地面平荡,除大片沙地和下湿滩地外,许多小型洼地积水形成苟池、花马池等大小18个湖泊,水质矿化度高,盛产食盐,周围滩地分布盐碱土壤。气候冬季干燥严寒,夏季温和较短,年均温7.9℃,≥10℃积温2965,无霜期162天,年降水量323.3毫米。
    本小区植被类型复杂。草原面积小,散布于各地,以定边到红柳沟的西南部比较集中,有冷蒿长芒草草原,大针茅、达乌里胡枝子草原,沙生针茅、草木栖黄芪草原,在定边到盐池县的公路沿途有甘草草原等,伴生植物有短花针茅、远志、阿尔泰狗娃花、冰草、白草、猫头刺等。沙生植被主要分布在北部,以沙蒿群落和籽蒿群落广泛,次有沙蓬、牛心朴子、沙地旋复花、柠条、籽蒿等群落,伴生植物为雾冰藜、地梢瓜、砂引草、苦豆子等。草甸多成小片状零星分布于丘间低地,最常见者是寸草草甸和拂子茅草甸。盐生植被都分布于盐湖周围低平的滩地上,主要有碱蓬群落、盐爪爪群落、白刺群落等。
    ③靖边北部沙滩地典型草原、沙生植被与糜、谷栽培植被小区(图6.4,Ⅱ2—c)
    东部和南部以横山、杨桥畔、靖边县城为界,北以无定河为界。境内沙滩地占据大部分地面,海拔约1000~1400米。气候冬长夏短,春秋不明显。年均温7.8℃,≥10℃积温2904,无霜期161天,年降水量395毫米,多集中七、九月,常有暴雨和冰雹。
    沙生植被面积最大,其中又以沙蒿群落为主要类型,次有小面积沙蒿、柠条群落,柠条虫实群落,分布于固定和半固定沙地。草原分布的地点是本地带沙区中最多的,当然总面积仍很小,多见于未被覆沙的梁地上。主要是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草原,茭蒿草原、柠条、达乌里胡枝子草原等。此外在沙丘间低地有寸草草甸零星分布。本小区未覆沙和覆有薄沙的平地全被开垦种植糜、谷、黑豆、荞麦、马铃薯、春小麦、高梁等作物,一年一熟。在沙地边缘人工栽植的杨、柳、榆、沙柳、柠条、花棒、紫穗槐等面积广大,防风固沙效果明显,气候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④榆溪河与秃尾河上游沙滩地沙生植被小区(图6.4,Ⅱ2—d)
    小区内东北高西南低,海拔约1000~1300米,大部分地面被流沙和半固定与固定沙丘所覆盖,为毛乌素沙漠向东南延伸的一部分。 气候温凉,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年均温8℃左右,≥10℃积温3000,无霜期150天,年降水量400毫米上下。
    沙生植被居于首位,草甸次之。在流动沙地上有沙蓬、沙芥、沙竹、沙地旋复花等单优势种群落分布,群落内植物十分稀疏,覆盖度极小,种类贫乏,常常只有一种植物,是一类不稳定的先锋植物群落。在半固定沙地上以籽蒿群落和稀疏沙蒿群落最多,结构简单,覆盖度一般仅15~35%。在固定沙地上沙蒿群落分布最普遍。沙蒿呈半灌木状,高0.5~0.8米,密度较大,投影盖度40~60%,下层
草本植物种类较多,并有草原植物侵入。在秃尾河西大小保当一带和榆林刀兔与红石桥局部老固定沙地上分布着毛乌素沙区唯一的常绿灌丛——嗅柏(Sabina vulgaris)群落,除此而外,老固定沙地上还可见到沙蒿、柠条群落和柠条灌丛,它们都是植物种类较多、群落结构分化明显、覆盖度较大和比较稳定的沙生植被类型,是群落中草原植物出现最多的沙生植被。纵观上述各类沙生植被特征与其环境的关系可以看出,从流动沙地经半固定和固定沙地到老固定沙地,植物群落表现出明显的演替阶段和向地带性草原植被演替的总趋势。
   草甸植被以寸草群落最多,星罗棋布般地遍及整个沙区丘间低地,次有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jos)草甸、芨芨草草甸和杂类草草甸,为马、牛大牲畜的主要牧场。在广大流动沙地中,有些丘间低地中沙柳往往茂密生长, 高达1~2米,形成灌丛林,当地称作“柳湾”,常与流动沙丘呈复域分布。 柳湾除材用外,也是牛的主要牧场。
    在海流兔河下游等地还分布着小面积黑格兰(Rhamnus erythroxylon)群落,高约2米,结构杂乱,是经过多年强烈砍伐残存下来的原生植被,分布于未覆沙的硬梁地上,它对于认识本沙区过去自然条件和植被特征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关知识

城市公园规划建设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城市公园规划建设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24年版)
第四章第四节园林植物种植设计
药用植物学第四节
12第四节 花卉的种植设计
植被恢复技术.pdf
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pptx
植物学(第二版)
智能绿化灌溉系统概述、功能及优势
第四节水生花卉【推荐
城市绿地设计

网址: 第四节 植被分区概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3629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草莓叶面授粉代替人工沾花蜜蜂授粉
下一篇: 恶性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和花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