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人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话颇有些道理。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
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
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
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
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茶,与咖啡不同,它没有咖啡的那份浓郁;茶与美酒不同,它没有美酒的那份香醇。它有的只是一种清香,淡淡悠悠中凝着的清香,展示着清雅的魅力,伴着点点滴滴的苦涩,在这一点上像极了中国文人。
诸如屈原。这位“时运不齐,命运多舛”三闾大夫在黑暗的现实中,洁身自好,始终保持着“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洁,他的品德就像茶一样清新、隽永,没有半点瑕疵与污浊,永远地记在了青史之上,也记在了国人的心里。
诸如曹雪芹。这位中国文坛史上的巨匠,他贫困潦倒,深知“凤去台空江自流”的凄清,他塑造了潇湘子一生悲苦的命运,而他自己又好到哪里去呢?茶的苦涩我仿佛渐渐体味到了。
诸如王国维。辛亥革命后,在中国发生改朝换代的巨变关头,王国维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有着一身令人可敬可悲的傲骨。他终因热爱清朝文化,不理解时代变革选择了远离人世,来到颐和园,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最后呐喊,投向碧玉般的湖水中去拥抱中国文化,成为昆明湖水中的千古绝唱。这就是一种沉淀,像茶一样的沉淀,文化的沉淀。
其实,这就是茶的精髓所在,没有上流社会的浮华,只是给人一种平淡的真实感觉。说到平淡的真实,我们这些生活在纷繁扰人的尘世中的后辈,却只能为了学业、事业去追逐名利,追逐繁华。看来似乎与平淡无缘,与真实无缘,仿佛永远也享受不到与世无争的幸福。其实不然,平淡是一种心境而不是一种环境,平淡不是不求上进、安于现状的借口,平淡是奋斗、搏击中的安详心境,就像金庸笔下令狐冲的“笑傲江湖”,平静地面对挫折,体味成功。
总之,茶道既人道,学茶道到更注重的是做人,为人之道。在我们这个茶道流派里面为人就简单得八个字“诚、勤、自、宽”,“和、俭、静、美”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已经足够用人的一生去感悟。
品人如品酒,反过来说,品酒如品人。
一杯美酒揽怀,先给人一种莫名的激动,随之便是奇香溢满室,异芳举座皆惊。闻香之后,再荡香入杯,细观其色,微黄显透明,纯净无沉淀。举杯轻摇,对着日光或月光,则可看到细细的酒花沿杯而生,又复归于灭。明·袁 宏道的《筋政》中说:“凡酒以色清味冽为圣。色如金而醇苦为贤。色黑味酸国离者为愚。以糯酿醉人者为君子。以腊酿醉人者为中人。以巷醒烧酒醉人者为小人。”清·梁绍圭《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对酒品的香、昧、色等方面均有精辟的品评论述。
人也是一样。品味一个人也要从相识开始,相识了,能坐在一起,谈天论地,纵横天下,说古道今,儿女情长也算是缘分。
心存良善的人如白酒透明清亮,看得见的澄彻,看着就让人舒服,安全。千万别说这样的男人是温吞水,能清明透亮的人不是大智若愚,便是胸有城府,这种人情烈如火如酒之浓烈,酒入芳心能醉倒三江月色,酒入愁肠则千转百回;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是月白如水,风清如绸,烈酒中有如不解风情,作风粗野的人者,火暴张扬,毫无内涵,这种酒怎么也难言其美了。
人如酒,并不一定越久越醇,越久越名贵。但是名贵的酒必是陈年老酒。在陈酿老酒的窖藏的过程中,酒液还要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和脂化等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可以在有效保存许多高沸点香味物质的同时,排除酒的低沸点物质,除去新酒的不愉快气味,使乙醛缩合,辛辣味减少,酒体变得柔和绵软,芳香增加。
这如同人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的发现自己内心软弱和坚强,在哭过笑过说过走过的同时,给自己一份自信,还自己一份清醒,在痛苦与艰辛的洗礼中更加豁达乐观,百练性情化作绕指柔。这样的人成熟稳重、学识渊博、善解人意,举手投足,不愠不火,却处处体现出淡淡的男人的魅力与味道,成功时他知足常乐,失败后他毫不气馁,热爱生活,热爱他人,因此,这种人乃人中之极品。
遗憾的是陈香的老酒须是真正靠纯天然酿造、本质醇厚,久久窖藏才能成为真正的美酒。正如有的人无论怎样的久经风霜也成不了好人一样,其本质的缺陷成为致命的硬伤,不管岁月怎样的锻造也成不了大气,这不能不令人唏嘘了。
长期窖藏的的美酒虽然寂寞,却最终孕育出了大度、完美、含蓄、气派和成熟。好人永远如谦谦君子,不事张扬,不怕寂寞,笑对人生,自强不息,这样的人嗅之如兰,饮之若饴,谁能不醉于其中呢?
人如酒,亦如兰菊之有别。美酒亦有白酒,红酒,黄酒和啤酒的不同。这个世界太多的匆忙,数不清的失意往往淹没了风花雪月,剩下的只有人在喘息中苟延着那支撑信念的可怜的意志,这也通常成了区分人的一道暖暖的风景。
肩负重任的人要时刻面对生活的挑战,如白酒般的浸泡着仅存的梦想,在辛辣中一点一点地剥蚀着少年的浪漫,无意风花雪月,但又能持家如一,虽然缺少情趣,但多了几分实在和现实的认识,在生活中能井井有条,这样的人不失为人中的风骨。
有人的地方就有酒。酒能助兴,酒能壮胆。苏轼曾夸海口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这是他对自己酒量的自信。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那是对酒的留连。酒不醉人人自醉,人可以醉在春梦中,人可以借酒消愁。若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中意境分明,那应是高人了。所以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人如酒的真谛来。
人如酒终须品。古人云,赏月应花间月下,品酒须凭栏临流。说的是意境。品酒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轻巧地、缓缓地小口抿酒,细细品咂,呵出香气,用心凝神捕捉、休味、感悟酒的醇香,组成一个完美的品酒程序,从而获得综合的美感享受。一个如酒的人,亦须细细的体味,最终才能吟出一击三叹的赞美来。
好人如酒,妙就妙在空杯留香。美酒飘香,对不善饮者酒香亦可醉人。一杯酒后,空杯嗅香,口中余味如丝如缕,绵绵不绝,吸入肺腑,仿佛进入了另一番全新的境界。好人心口如一,坚定执着,江山易改而情怀依旧。不管贫富高低,远山近水,一样水流归海花开满枝。
动、植物中有三教,花、鸟之中有人品。 玉兰花洁白高雅,是花中的伯夷。葵花,又名为“向日葵”。葵心向日,随日而转,忠心不改,仿佛是那花中的伊尹。莲花清净高贵,出淤泥而不染,正是花中的柳下惠。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讲:“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爱花,赏花,以花为美呢?我认为,这依然在于花性即人性,花品即人品。
陶渊明喜爱菊花,以菊花为美,就在于菊花那种不畏风寒和顽强抗争的“花品”、“花性”正与陶渊明那种“不畏权势”、“宁折不弯”的精神、品格相契合;
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呢,是因为牡丹“花大且艳”,“雍荣华贵”,所谓“花之富贵者也”,这种“花的风姿”、“花的神韵”正和李唐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心理、本质相一致;
人们之所以爱花赏花和以花为美,就在于花与人之间有种本质联系或根本上的统一性。
由此看来,所谓的赏菊、赏梅,爱菊、爱梅,都只是表面的,由于“花性即人性”,“花品即人品”,所以,实际上,他们赏菊、赏梅,是在赏人;爱菊、爱梅,是在爱人。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讲:“陶渊明何以爱菊花,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朱光潜的话讲得透辟、深刻。
相关知识
“酒香小世界 冰雪净聪明”品酒会在宜宾校区举办
栗花艺举办“诗酒花读诗会”,与市民撷花品酒读诗
中国传统插花花艺与茶道
首届汉酱杯中国斗酒品酒大赛在贵阳花果园兰花广场举行
花艺与茶道主题活动,选课花艺与茶道好过吗
花道、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花道、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范文
茶道·花道·香道
花道与茶道
网址: 品茶品酒品花:茶道既人道;品酒如品人;花性即人性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37474.html
上一篇: 中国禅意 |
下一篇: 茶道花艺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