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为了维护领主分封制这一等级制度的尊严和统治,周公制礼作乐,为此收集各地民歌,同时建立了献诗制度,由此发端,自西周至春秋中叶逐渐形成了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保存了这一历史阶段前后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诗经》中的诗,最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只是后来乐谱和舞姿失传,只剩下歌词,于是就成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一部诗集了。
《诗经》的编排,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部分是民歌,小部分是贵族作品。国风是《诗经》的精华所在,最富于文学价值。"雅"是朝廷的正声雅乐。又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雅诗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连歌带舞用以娱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诗经》的创作年代大体为:"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到东周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诗经》产生的地域相当辽阔,大致在黄河中下游及汉水流域一带。
1。西周的史诗
诗歌发展到周初,已经成熟地产生了中国诗歌中最早的四言诗,这即是后来《诗经》的主要语言形式。最早的四言诗是周初的史诗,这些诗被保存在《大雅》的乐章里。
现存《大雅》共三十一篇,其中较早的有《生民》、《公刘》、《緜》、《皇矣》、《荡》、《大明》等,所叙述的是周民族从部落时代直到战胜殷商的事迹。
史诗是历史的第一页,产生于神话还在流行的时期,因此,史诗中的内容总与天神有关。从结构看,中国史诗由于语言文字所走的是更近于诗的洗炼的道路,在叙事上采取了最简洁的手法。周代史诗的内容主要叙述自周始祖后稷至武王灭商这一时期的历史。史诗注意对社会生活的描写,特别是对统治阶级生活的描写。作为史诗其包括的信息量决定了它的篇幅较之以往的一般诗歌篇幅有显著增长,并且开始分章,从诗的内容结构和篇幅来看,与后代的叙事诗颇为接近。不同的是,最初的史诗尚不可能像后世的叙事诗那样情节动人曲折,形象鲜明感人,但是其诗文结构的严谨,文字的洗练却是值得称道的。其中,也不乏动人的章节,如较有影响的作品《生民》。
《生民》一章首先叙述周人的祖先后稷的诞生。后稷是天神的儿子,他的母亲名叫姜嫄,一天在路上看见有巨大的脚印,那其实是天神的足迹,她不觉愉快地踏了上去,而有所感生后稷。等到生下来,这没来由的孩子使人觉得不祥,因而被弃,屡遭艰难而不死。其文写得生动感人: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讦,厥声载路。
诗文大意说,后稷最初生下便被投到一条狭路上,好让牛羊把他踏死,可是牛羊遇见这神异的孩子,从那里走过时,偏都躲开来,他因而得以不死。于是又被投到一个森林里要饿死他,可巧那天许多人去伐树,这孩子便又遇了救。之后又投到冰上去,想把他冻死,这时就有许多鸟飞到他身上,用翅膀去盖着这孩子,使他得到温暖。故事写得一波三折,充满神奇。历经苦难终于长大起来的后稷生得形体峻茂,长于种麻麦瓜菽,并创造了稼穑之法,于是定居于邰。诗里形容他耕种的收获: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
这时天又降嘉种,于是田亩更为繁茂,后稷乃始行郊祀之礼,这就是周民族创业的故事。
这是我国早期的叙事诗,以叙事为主,兼有抒情成分,其内容又是神话与历史杂糅,真实与虚幻交织。
《公刘》描写的是英雄祖先公刘率领族人由邰迁豳的伟大功绩及其过程。作品一开始就说他如何领导着周人作移民的准备:笃公刘,匪居匪康。迺场迺疆,迺积迺仓。迺裹-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方启行。
作品写了移民的周密、慎重的准备情形:整治田疆,积贮粮食,带好干粮,箭矢上弦,弯弓满张,戈矛盾牌斧钺齐高扬。周人顺利地到达豳地后,作品接着描写英雄公刘如何考虑地形的情况,用一种类如雕像的形象,把人民的感情表现了出来。
陟则在-,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这时人们背了行囊到了这个新地方,交头接耳地忙在一起,或者集中在一处,或者分散在田野。诗中写道: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简明的四句话,把移民集体活动的情况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犹如听到了欢声笑语。公刘于是领导国人定居在这里,经营宫室,分配田亩,建立了军旅。
周民族曾经过多次的反复迁徒,《緜》描写的是周人由豳至岐的迁徙,诗中写道: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爱及姜女,聿来胥宇。
这乃是追叙自"民之初生"的原始移民过程,包括其间与姜姓的通婚这一里程碑,最后则落实到了文王之生。其中,最生动的文字是描写在岐下立国时兴工的一段: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土,戎丑攸行。
这可以说是最早描写集体劳动的诗歌,一联串的描绘渲染,真是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其中充满了新兴的光明的气象。
《生民》、《公刘》、《緜》这三首歌颂祖先的乐歌,是周初王朝的史官和乐工利用人民口头的传说材料创造的,其内容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劳动热情,这也正是它的动人之处。
周部族的史诗继上述介绍的《生民》、《公刘》、《緜》之后便是更接近于历史现实记叙的《皇矣》、《荡》和《大明》。《皇矣》中所叙述的是文王伐密伐崇的战争;《荡》与《大明》两章是写与殷商的战争,《荡》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一篇宣言文字,是一篇对殷商的宣战书,如作品骂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明》是从文王之生,到文王举行婚礼,生了武王开始,全篇以武王伐商为中心,写得有声有色,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弍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涼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除了上面介绍的周人的史诗外,《大雅》里的《江汉》、《常武》,《小雅》里的《出车》、《采芑》、《六月》也都是历史性的诗歌。
此后,特别是到了周宣王时代的诗歌只是简单的歌颂,没有很多故事的叙述,神话的成分不足了。此时的史诗已进入尾声,后来便成为宫廷的颂歌了。
通过这些史诗的介绍,不难看出在西周初期,我国文学苑地上便已开出了一部周人史诗的艳丽花朵,它详尽而生动地展现了周部族从诞生到发展的历史,周民族创业的传说,周民族的移民、劳动的歌唱,克商的胜利。周人史诗的风格特点是既有叙事,也有抒情。
2。周颂诗歌
从周初到成康之际,是一个比较安定的时期。贵族统治阶级为了求福祐,敬祖宗,经常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创作很多颂歌,配合音乐舞蹈,在各种祭祀仪式中进行演奏,这样就产生了《诗经》中的"周颂"。
"周颂"是西周王朝的祭歌,在祭祀宗庙时,籍以歌颂周朝祖先的功德。"周颂"和部分"雅"诗一样,产生于西周的镐京。大约创作于西周初期七、八十年间。
周代初期社会进入稳定有序状态,农业生产是当时人民从事的主要劳动。因此,在《周颂》中也有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如《载芟》、《良耜》、《噫嘻》、《丰年》、《臣工》等。作品虽是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答谢神佑)的祭歌,但作为农事诗也是"周颂"中的优秀诗篇,对于了解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及人民的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载芟》主要写春耕,《良耜》主要写秋收。但两篇作品都描写了农业劳作的全过程。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诗从耕作说到播种,说到禾苗条畅,说到收成良好,说到祭祀祖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劳动生活的风俗画面。又如《良耜》:"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作品所描写的这段文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深耕的犁头多么锋利,开始播种向阳的土地。家里有人来田里看望,手提圆箩,胳膊挎方筐,里边散发出黄饭香,饭后又干活系好草帽,手把锄头铲除野草,毒荼苦蓼全都要拔掉。"
作品写饷田与种田人的形象,以及农夫使用着锐利的耕具的情形是极为生动的。
除了上面介绍的农事诗外,《小雅》里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情景。
应该指出的是,"周颂"中的诗歌多数称道的是西周盛世之德,因此,无论从用途、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决定了"颂"诗比较单调呆板,枯燥无味,语言古奥,庄重典则,大多质朴而无文饰,古庄而少情感。形式上大多为公式的套用。如《周颂》中的大武乐章《武》、《酌》、《般》、《赉》、《桓》这五篇结合起来,就是一篇武王伐纣的纪事本末提纲。《酌》写出师,《武》写伐商,《般》写凯旋,《赉》写勤南国,《桓》写天下太平。
3。《国风》中的农事诗--《豳风·七月》
《诗经》中的《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表达了他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国风》中的诗内容包括反映徭役、兵役的,如《式微》、《东山》、《伯兮》、《君子于役》等;反映恋爱婚姻的,如《关睢》、《静女》、《氓》等;反映农事的如《七月》等。
《国风》诗的最大特点是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成功运用。
最典型的反映周初农事的诗篇是《豳风·七月》。据史料考证,七月诗应当产生于西周初年,或是周灭殷之前的作品。
下面,我们对全诗作一分析:七月(豳风)
【原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菽苴,采荼新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释文】:七月里火星向西流动,九月里冬衣已经做成。
冬月里北风呼呼直刮,腊月里冰冷天寒地冻。
没一件粗衣短褐遮身,俺们怎能够度过严冬?
正月里准备好犁杖,二月里下田去春耕。
老婆孩子一起出动,送饭送水到南田埂,田官来监工很高兴。
七月里火星向西流动,九月里冬衣已经做成。
阳春三月暖洋洋,黄莺婉啭声声唱。
采桑的姑娘持篮筐,走在田野的小路上,去采喂蚕柔嫩的桑。
春天的日头缓缓地坠,采得白蒿子已经成堆。
姑娘们心里为何伤悲,怕少爷强迫跟他同归。
七月里火星向西流动,八月里收割芦苇备用。
三月里修剪桑条忙,砍柴斧子要带在身上;砍去桑树远扬的枝桠,摘掉枝桠上面的嫩桑。
七月里鹈-在歌唱,八月里纺织忙得慌。
染成的织品分黑黄,朱红的料子最漂亮,得送给少爷做衣裳。
四月里远志秀穗了,五月里知了吱吱叫。
八月里开镰把庄稼割,十月里霜打树叶儿落。
十一月里去捕野貉,还要去猎取野狐狸,得送给少爷做皮衣。
十二月里大伙来集合,继续打猎练武比骑射。
打住小野兽可自己留,大野兽上交归公爷有。
五月里蚂炸儿腿弹动,六月里纺织娘振翅鸣。
七月里蟋蟀在野外,八月里蟋蟀檐前来;九月里从门口爬进屋,十月里钻入我床下住。
收拾穷屋用烟熏老鼠,堵住北窗柴门用泥涂。
可叹我老婆孩子,快到新年改旧岁,猫冬住进这贫窟。
六月里吃李子和葡萄,七月里煮葵菜和豆角。
八月里打甜枣,十月里割香稻。
甜枣香稻酿春酒,喝了保佑人长寿。
七月里瓜成熟,八月里摘葫芦。
九月里收麻子,采来苦菜砍来臭椿树,权当吃烧养活俺农夫。
九月里修好打谷场,十月里庄稼场内装。
黄米高粱早晚作物,谷麻豆麦各种各样。
可叹呵我们庄稼汉,田里的农活刚忙完,还得到公家把活干。
白日里割茅草,黑夜里搓绳条。
急忙上房修盖好,开春播种要趁早。
腊月里刨冰冲冲响,正月里冰块窖里藏。
二月里开冰来祭祖,供献上韭菜和羔羊。
九月里天高气爽,十月里浇净谷场。
携带上两壶酒,杀一只小羔羊。
大家宴饮齐上公堂,举起牛角杯同祝颂,高呼一声万寿无疆!
《七月》属于十五国风中的《豳风》,豳在今陕西省彬县一带地方。这首诗篇幅较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奴隶生活的状况,可以看作是西周奴隶社会的缩影。主要内容是描写"农夫"也就是农业奴隶一家一年到头的牛马般的劳动。它的每一章叙事部分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是时序性事物,后部分才是劳务内容。
全诗可分八章。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写奴隶们无衣无褐,艰难地渡过寒冬,一入春就要在奴隶主爪牙的监督下开始春耕生产。
第二章写女奴在春天忙碌地采桑养蚕。她们在从事繁重劳动的同时,还要时刻担心遭受公子的人身侮辱。
第三章写女奴割苇制箔,修剪桑枝以及绩麻染色,为奴隶主制作华美衣裳。
第四章写秋收后男奴隶猎取野兽,珍贵兽皮要献给奴隶主制作温暖的皮裘。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房屋过冬,居住条件极为简陋,发出悲苦的叹息。
第六章写奴隶们还要为奴隶主采摘蔬菜水果、煮豆打枣、酿制春酒,而自己只能吃苦菜,烧劣柴,食用极坏的食物。
第七章写粮食归仓以后,奴隶们还要为奴隶主修宫室,从事杂役,然后才能修补自己的茅舍,昼夜劳碌,不得喘息。第八章写奴隶主年终祭祀宴饮,而奴隶们却要从事凿冰、扫场、杀羊等工作,并为奴隶主祝寿。这首诗有如画幅中的长卷,比较完整地展现出奴隶制社会的全景。"七月(豳风)"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深刻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和爱憎,揭示了奴隶们沉重的劳动负担,受凌辱的地位,贫困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男奴隶从年初便整治农具下田,一年农事完了,还要为奴隶主做家内劳务,奴隶主生活所需的一切,都由奴隶劳动承担。女奴隶呢?春天采桑养蚕,秋天纺绩织作,还随时有被强迫去糟蹋的危险。而奴隶主坐享其成,奢华异常,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是用朴实的语言叙写实际情事,靠事物本身的素朴的真实性打动读者。在此基础上能注意到描写的生动性、趣味性,并注意细节描写,如第四章中写斯螽的鸣叫,言"动股",写莎鸡的鸣叫,言"振羽",都是用其发声时的肢体特征加以表现,形象生动而不雷同。又如写蟋蟀随着气候趋冷而内移,由野而宇,由宇而户,由户而床,读来津津有味。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作者较好地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可以说整首诗都处于奴隶主和奴隶生活的对比中,有时也运用于具体章节里。如第六章前半部分叙述收获果品稻谷,酿成美酒,供奴隶主祈求长寿;后半部分说奴隶自己的生活是拾麻籽、吃苦菜、烧臭椿。两相对照,给人的感受更加鲜明强烈。"七月(豳风)"以简朴的语言描写事物,以质朴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仅贯穿在《国风》的作品中,构成了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
相关知识
西周社会的映射——《诗经》
诗经植物图鉴
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来自《诗经》与植物考古的证据
《诗经》:名副其实的花草集,堪称古代的植物百科
A={0,1,2,3,4,5},B={0,2,4,6,8,10},下面的哪个映射
中国古典文学里的植物-《诗经》
中国文学史中的花草书写:从原始“意象”到人文“兴象”、“寄象”
农业考古
从《诗经》开始,看中国花卉文化传统
《诗经》与《楚辞》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网址: 西周社会的映射——《诗经》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37554.html
上一篇: 机器学习花朵图像分类 |
下一篇: 茶花的花语及代表意义(茶花的神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