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植物界全系列】茄目—旋花科:刺旋花

【植物界全系列】茄目—旋花科:刺旋花


茄目—旋花科(一):刺旋花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茄目

旋花科

旋花科(学名:Convolvulaceae)是真双子叶植物茄目的一个科。

约有60属,1650种,广泛分布在全球,主要产于美洲和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22属约125种。



1.形态特征

旋花科:草本、亚灌木或灌木,偶为乔木(产马达加斯加的Humbertia属),在干旱地区有些种类变成多刺的矮灌丛,或为寄生植物(菟丝子属Cuscuta);被各式单毛或分叉的毛;常有乳汁;具双韧维管束;有些种类地下具肉质的块根。茎缠绕或攀援,有时平卧或匍匐,偶有直立。叶互生,螺旋排列,寄生种类无叶,通常为单叶,全缘,或不同深度的掌状或羽状分裂至全裂;无托叶,有时有假托叶(为缩短的腋枝的叶);有叶柄。

花通常显著,美丽,单生于叶腋,或少花至多花组成腋生聚伞花序,有时总状,圆锥状,伞形或头状,极少为二歧蝎尾状聚伞花序。苞片成对,很小,有时叶状,有时总苞状,或在盾苞藤属Neuropeltis苞片在果期极增大托于果下。花整齐,两性,5数;花萼分离,覆瓦状排列,外萼片常比内萼片大,宿存,有时在果期增大。花冠合瓣,漏斗状、钟状、高脚碟状或坛状,冠檐近全缘或5裂,极少每裂片又具2小裂片,蕾期旋转折扇状或镊合状至内向镊合状;花冠外常有5条明显的被毛或无毛的瓣中带。

雄蕊与花冠裂片等数互生,着生花冠管基部或中部稍下,花丝丝状,有时基部稍扩大,等长或不等长;花药2室,内向开裂或侧向纵长开裂;花粉粒无刺或有刺。花盘环状或杯状。子房上位,由2(稀3~5)心皮组成,1~2室,或因有发育的假隔膜而为4室,稀3室,心皮合生,极少深2裂;中轴胎座,每室有2枚直立倒生无柄胚珠,子房4室时每室1胚珠;花柱1~2,顶生或少有基生,不裂成上部2尖裂,或几无花柱;柱头各式。

通常为蒴果,室背开裂、周裂、盖裂或不规则破裂,稀为不开裂的浆果或果应干燥坚硬呈坚果状。种子和胚珠同数,或由于不育而减少,通常呈三棱形,种皮光滑或有各式毛;胚乳小,肉质至软骨质;胚大,具宽的、褶皱或折扇状,全缘或凹头或2裂的子叶。

本科被认为与花荵科、茄科、紫草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表现在花冠的卷叠式,花由等基数的四轮构成,稀雌蕊3数,下位花,雄蕊着生于花冠上,与裂片互生以及花序的形式等都有共同的特征。

2.分布范围

旋花科约50属,1500种,广布全球,主产美洲和亚洲的热带与亚热带。中国有22属,约125种,南北均有分布。其中有多种为蔬菜和经济作物,有不少药用和观赏植物,有一些为农区常见杂草。

旋花科广布东、西两半球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主产美洲和亚洲的热带、亚热带。中国产22属130种以上,南、北均有,但大部分属、种产西南和华南。

大多数种类生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常见于灌丛和林缘,在原始森林中很少有这个科的代表,有些种类生于海滨,它们的种子由于种皮内面有一空间,故有浮力,靠海水广为传播。花色通常鲜艳,虫媒,具分泌蜜汁的花盘;有些种类夜间开花,借助夜间飞行的昆虫传粉;亚洲热带的一些种类具狭窄的花冠管,适于太阳鸟寻找蜜汁。花粉粒一类是椭圆形而具纵带,称旋花型;一类是圆形而具多刺的外壁,称番薯型,为属的分类依据之一。种皮有瘤或各式毛被,为种的分类依据之一。

3.心萼薯属

心萼薯属(学名:Aniseia)是旋花科下的一个属,为平卧或缠绕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8种,5种限于美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其他3种亦见于东半球,印度及热带非洲1种,我国南部、西南部至越南2种。

(1)形态特征

平卧或缠绕草本,无毛以至具绒毛。叶具柄,线形、披针形、卵形、心形或箭形,通常具小短尖。花序腋生,由1至少花组成聚伞花序;萼片5,不等,外面的2(-3)片较大,基部心形或耳形,通常下延于花梗,于花期或多或少增大;花冠小或显著,辐射对称,宽管状、钟状或漏斗状,外面具5条界线明显的被毛的瓣中带,冠檐5浅裂或近全缘;雄蕊5,内藏,花丝丝状,贴生于花冠管上;花粉粒无刺;花盘小或不存在;子房无毛,2室,每室具2胚珠;花柱单一,内藏,柱头2裂,裂片球形或长圆形。蒴果卵形或球形,无毛,4瓣裂。种子4或较少,三棱形或球形,黑色,通常被毛。

(2)心萼薯

心萼薯(学名:Aniseia biflora)为旋花科心萼薯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及其沿海岛屿、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150-1800米的山坡、山谷、路旁或林下,常见于较干燥处。越南也有。

广西民间用茎、叶治小儿疳积,种子治跌打、蛇伤。

4.打碗花属

打碗花属(学名:Calystegia)是旋花科下的一个属,为平卧或缠绕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5种,分布于两半球的温带和亚热带。我国有5种,南北均产。



(1)形态特征

该属物种通常无毛,有时被短柔毛。平卧或缠绕草本;叶箭形或戟形,全缘或分裂;花腋生,单一或稀为少花的聚伞花序;苞片2瓣,叶状,较大,卵形或椭圆形,包藏着花萼,宿存;萼片5个,近相等,卵形至长圆形,锐尖或钝,草质,宿存;花冠钟状或漏斗状,白色或粉红色,外面具5条明显的瓣中带,冠檐不明显5裂或近全缘;雄蕊及花柱内藏;雄蕊5,贴生于花冠管,花丝近等长,基部扩大;花粉粒球形,平滑;花盘环状;子房1室或不完全的2室,有胚珠4颗;花柱1颗,柱头2颗,长圆形或椭圆形,扁平。蒴果卵形或球形,果实有1室,并且有4瓣裂。种子有4颗,光滑或具有小疣。

(2)生长习性

打碗花喜欢温和湿润气候,也耐恶劣环境,适应沙质土壤。打碗花总是作为沙质、沙砾质、砾石质土地的优势种或伴生种出现在海滨地带,在靠近海岸的花岗岩、片麻岩或片岩组成的砾石土上,特别是海水浪花经常可以到达的山坡上,有时以单一群落出现。是中国温和气候区沿海地带盐碱土的指示植物。

(3)主要价值

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81 克,脂肪0.5 克,碳水化合物5 克,钙422 毫克,磷40 毫克,铁10.1 毫克,胡萝卜素5.28 毫克,维生素B10.02 毫克,维生素B20.59 毫克,尼克酸2 毫克,维生素C54 毫克。根含有淀粉17%,可食用及药用,但有毒,不可多食。

(4)打碗花

打碗花(学名: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ex.Roxb.),又名“小旋花”“燕覆子”等,是旋花科打碗花属草本植物。分布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亚洲南部、东部以至马来亚,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① 生长环境

打碗花喜冷凉湿润的环境,耐热、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向阳、湿润而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栽培最好。土壤过于干燥容易造成根状茎纤维化,土壤湿度过大,则易使根状茎腐烂。常见于田间、路旁、荒山、林缘、河边、沙地草原。

② 药用价值

打碗花根具有调经活血、滋阴补虚的功效。主治淋病、白带、月经不调等症。根茎有小毒,含生物碱。

③食用价值

打碗花食用部位为嫩茎叶和根。春季采打碗花嫩茎叶,用开水焯后炒食、蒸食、做汤均可。

(5)旋花

旋花(学名:Calystegia sepium)为旋花科打碗花属的植物。生于海拔140-2600m的路旁、溪边草丛、农田边及山坡林缘。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具有益气,养颜,涩精之功效。常用于面皯,遗精,遗尿之功效。

5.旋花属

旋花属(学名:Convolvulus)是茄目旋花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或缠绕草本植物或亚灌木植物。该属约250种,广布于两半球温带及亚热带,极少数在热带。我国8种,另有1种仅见记载而无标本。

属名Convolvulus源于拉丁语convolvo,意为“选卷的”,指本属植物花冠在花芽内旋卷。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平卧,直立或缠绕草本,直立亚灌木或有刺灌木;通常被毛,稀无毛。

叶心形,箭形或戟形,或长圆形,狭披针形至线形,全缘,稀具浅波状至皱波状圆齿,或浅裂。

花腋生,具总梗,由1至少数花组成聚伞花序或成密集具总苞的头状花序,或为聚伞圆锥花序;萼片5,等长或近等长,钝或锐尖;花冠整齐,中等大小或小,钟状或漏斗状,白色,粉红色,蓝色或黄色,具5条通常不太明显的瓣中带;冠檐浅裂或近全缘;雄蕊及花柱内藏;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丝状,等长或不等长,通常基部稍扩大;花药长圆形;花粉粒无刺,椭圆形;花盘环状或杯状;子房2室,4胚珠;花柱1,丝状,柱头2,线形或近棒状。

蒴果球形,2室,4瓣裂或不规则开裂;种子1-4,通常具小瘤突,无毛,黑色或褐色。

(2)田旋花

田旋花(学名:Convolvulus arvensis)是旋花科旋花属的一个物种,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分布于中国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江苏、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广布两半球温带,稀在亚热带及热带地区有分布。生于耕地及荒坡草地上。

①生长习性

田旋花的根平伸或斜行在50-60厘米的土壤中,于夏、秋间在近地面的根上产生新的越冬芽,5-8月开花,8-9月成熟。在中国关中地区春季小麦返青后田旋花的始萌发,3月下旬至4月上旬达到出苗盛期,5月份沿小麦秆缠绕向上生长,顶部叶片通常长到麦穗以上。小麦收获后,田间没有遮挡,气候温暖多湿,生长速度加快,先在田间生成小群落,8-9月份形成大群落,连成一片。小麦播种后10-11月份继续生长,天冷后地上部通常干枯,根系入土很深,仍存活,第2年春季继续萌发。田旋花地下盘根错节,地上缠绕拧股,可以覆盖整块地面。

②主要价值

药用:田旋花的全草入药,调经活血,滋阴补虚。

饲用:用于饲喂牛羊,是很好的营养性饲料。

(3)刺旋花

刺旋花(学名: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是旋花科旋花属的植物。分布于蒙古和俄罗斯;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乌兰布、东阿拉善的巴彦乌拉山、狼山和巴丹吉林沙漠南部、西鄂尔多斯山南部、新疆准噶尔盆地、宁夏河东、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西部、甘肃河西走廊、东起鄂尔多斯西部、西至准噶尔盆地,北抵阿拉善南部、南迄柴达木与祁连山南麓。

①生长环境

刺旋花生石缝中及戈壁滩。主要生长在半荒漠区的干燥山坡、山麓、山前丘陵和山间盆地,有时可伸入荒漠腹地地区,其生长与土壤质地的强砾石化密切相关。它也能生长在沙漠地区的沙砾质生长地上,如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狼山、贺兰山西麓山前倾斜平地,作为伴生种出现在沙冬青草原化荒漠草场中;在东阿拉善的巴彦乌拉山、狼山和巴丹吉林沙漠南部浅山、丘陵、石质坡地、山前砂砾质洪积扇和洪积坡地,时常成为绵刺草原化荒漠群落的伴生植物。它又可与超旱生小灌木半日花共同组成建群层片,出现于西鄂尔多斯桌子山南部石质残丘上,并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有零星生长。它总是作为沙砾质、砾石质荒漠、半荒漠草场的伴生植物,出现在这些干燥生境,组成不同类型的干荒漠草场。如在宁夏河东、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西部、甘肃河西走廊等地的剥蚀低山、山前丘陵和山间盆地的淡灰钙土或灰漠土上,生长在珍珠柴荒漠群落内;在甘肃西部的石质低山、山沟,出现在合头草与松叶猪毛菜等组成的荒漠群落中;在中阿拉善雅布赖山山麓洪积扇、山前平地及附近石质低山坡地,伴生在戈壁短舌菊荒漠草场内。在广布于东起鄂尔多斯西部、西至准噶尔盆地,北抵阿拉善南部、南迄柴达木与祁连山南麓的红砂荒漠中,凡是盐渍化不甚强、地面强沙砾质、砾质的生境,刺旋花也是常见的伴生种。

②生长习性

刺旋花为强旱生小半灌木,早春4月中、下旬萌发,在中国宁夏5月底至6月上旬开花,6-7月结实;内蒙古6-7月开花,8-10月结实。刺旋花具有很强的耐旱性。无论当地气候发生何种程度的干旱,只要稍有降雨,它总是能够返青、生叶、开花、结果,唯物候期可能因干旱而推迟。春季降水正常的年份,刺旋花生长旺盛。满株遍开粉红色喇叭花,撒满山坡平地。

③主要价值

饲用:刺旋花因遍体具刺,大大影响其适口性,绵、山羊于春季吃其嫩枝叶和花,骆驼四季吃当年枝条,马、牛不吃。

蜜源:刺旋花是早春的蜜源植物。

环境:在荒漠半荒漠区的沙砾质、砾石质山坡、丘陵,刺旋花对水土保持和固沙有一定作用。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相关知识

【植物界全系列】茄目—旋花科(一):刺旋花
【植物界全系列】茄目—旋花科:月光花
【植物界全系列】双子叶植物纲—茄目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旋花科植物】五爪金龙
【植物界全系列】管状花亚科—旋覆花族:天名精
【植物界全系列】双子叶植物纲—锦葵目
矮牵牛是茄科花卉,牵牛花是旋花科花卉。
【植物界全系列】姜目—美人蕉科
旋覆花

网址: 【植物界全系列】茄目—旋花科:刺旋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3952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水土保持方案应该怎么做?
下一篇: 龙门县龙田镇御花源兰花产业园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