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诱虫、自动虫脸识别、手机实时监测、科学精准防控……7月24日上午,2024年全省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培训班在惠东县铁涌镇小屯村举行,田间地头展示的各类病虫智能监测设备,黑科技满满。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惠州积极推进植保能力提升,着力构建现代化病虫智能监测系统,目前已在龙门县、惠东县建成农作物病虫重点监测点,通过智能化病虫监测预警,精准预报、科学有效防控病虫危害,赋能植保“虫口夺粮”,保障粮食安全。
有效解决人工测报困境和短板大暑过后,位于小屯村的夏种水稻,一片绿意盎然。稻田里,来自全省各地植保植检部门的负责人、技术骨干60余人,在田间监测点观摩现场,热情高涨地感受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的先进智能。
“模拟雌虫性成熟时所散发的性激素,引诱雄虫过来,达到杀虫和监测的效果”、“灯光诱集田间害虫进入设备,仪器自动拍照识别、杀虫,上传相关数据”……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详细讲解各种智能化产品的技术原理和作用。
“将监测仪器直接架设在田间,在办公室、手机上、移动端就可以及时、全面、智能掌握和查看各地病虫发生动态,及时有效制定病虫防治策略。”惠东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植物保护部部长甘嘉麒说。
这样的转变实属质的飞跃。过去,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工作主要依靠植保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手查、目测、竹赶、盆拍等传统调查方式,依靠人工识别、人工计数,分析汇总病虫信息,工作量大、效率低,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且准确性因人而异,制约了现代植保建设进程。
如今,通过在农田布设智能识别虫情测报系统、智能害虫性诱测报设备、生态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农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控物联网系统等智能监测设备,就能实现自动诱虫、实时拍照、自动虫脸识别、自动计数、数据的实时上传和自动分析汇总,实时监测田间病虫发生动态、作物生长情况、田间小气候、土壤墒情和病虫发生实景等,通过电脑、手机可以实时监测、智能预警、科学分析农田病虫信息(害虫数量、峰期、种类)、促进农作物病虫科学精准防控,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惠东智慧测报田间监测点建设比较成功,成为了全省学习的示范样板,希望来自各地的学员把技术经验和模式带回去,在全省更大面积推广,有效解决人工测报病虫害劳动强度高、效率低的困境和短板,有效助力粮食安全和粮食增长。”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主任彭彬说。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是现代农业稳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记者了解到,2021年以来,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心和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惠州参加了全国植保能力提升工程,开始构建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病虫智能监测系统。
2022年,惠州第一个全国植保能力提升工程田间监测点在龙门县建成投入使用,建设农作物病虫重点监测点1个,一般监测点3个,监测对象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草地贪夜蛾等水稻和玉米重大病虫。
今年,惠州又在惠东县铁涌镇、稔山镇、平山镇、平海镇、多祝镇、安墩镇等六个主要粮食生产镇,建成农作物病虫重点监测点1个,一般监测点5个,重点监测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监测对象包括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在惠东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县主要粮食作物镇的病虫害智能监测网。
“2025年,惠州还将在博罗县实施第三批全国植保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届时,全市三个农业大县将实现农作物重大病虫智能化监测。”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植物保护部部长刘凤沂说道。
接下来,惠州将在认真抓好全国植保能力提升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作物病虫智能化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将农作物病虫智能监测网络体系逐步覆盖全市,实现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规范化、信息化、可视化、自动化,全面提升惠州农作物病虫现代化监测预警水平,提高惠州农作物病虫疫情信息调度与指挥效率,推进惠州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文、视频 惠报全媒体记者陈春惠
一审:李柏平 二审:刘恒志 三审:卢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