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阳市委员会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市政协副主席柳克珍带领农林界部分政协委员和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于8月上旬,就我市“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种植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以调整粮经结构为主,稳定小麦、适度调减玉米面积,积极扩大花生、蔬菜、油料、食用菌、中药材、猕猴桃、茶叶等特色等经济作物。全市共建成30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40万亩蔬菜、380万亩油料、3.6亿袋食用菌、21万亩茶园、10万亩猕猴桃园、55万亩花卉、53.5万亩果园。设施农业特别是蔬菜、花卉苗木等发展迅速,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二)规模化经营巩固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日渐繁荣:2016年,全市合作社总数达到1.36万家,成员总数13.1万人,辐射带动180万农户;家庭农场总数达到5082家,注册资金总额47亿元,其中,全市种粮大户4307户。土地流转逐步扩大: 10个县区成立了土地流转管理中心,158个乡镇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2个县区建立了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全市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41万亩,占农村家庭经营面积的61.63%。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提速:围绕农业生产机械作业、病虫草害防控、抗旱排涝减灾、储藏运输等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其中全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达到40%以上。
(三)标准化生产稳步提升。全市共建立小麦、玉米、蔬菜等10种农产品标准综合体以及14种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累计制定发布省级地方标准8项、市级标准规范118项,建成国家、省、市三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近200个。建立了100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标准体系。累计认定“三品一标”基地450余个、700余万亩,累计认证有机绿色证书305个、45万亩,认证数量和面积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两大品牌。
(四)产业化发展持续向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已形成了以天冠集团、赊店老酒、想念食品、三色鸽食品、西峡黎明食品、曹氏百川等为龙头的粮食生产、面粉加工、食品加工、酒类加工、燃料乙醇等加工转化链条。品牌效益日渐凸显:已建成西峡香菇、西峡猕猴桃、新野牛肉、内乡猪肉4个国家级示范区和南阳月季等8个省级示范区。南召县的柞蚕及制品、辛夷及制品,西峡县的山茱萸、六味地黄丸中药,方城县的裕丹参和唐河县的桐蛋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认定。香菇、小辣椒、猕猴桃、中药材、牛肉等20余种农产品被国家认定为全国名牌产品。培育了天冠、想念、赊店、养生殿等4个国家驰名商标,三色鸽、康元面粉、曹氏百川、社旗三粉等全省知名品牌。
(五)推进“粮改饲”试点初见成效。20l6年新野县初步进行了“粮改饲”试点工作,以推进我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发展规模养殖为载体,以提高种养效益为目标,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推广全株“甜玉米”(青贮玉米),探索“种养结合、农牧结合、促进生态循环发展”新路径,取得初步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南阳作为传统农业大区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深、研究不够、推动不力,尚未摆上重中之重议事日程;没把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调整种养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引导,没有专门力量研究、谋划、解决传统农业大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所涉及的根本性问题,工作流于泛泛一般部署、积极作为不足。
(二)农业结构不优。我市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的问题较为突出,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的农产品较少;标准化种植严重不足,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条很不完善;种植业主要以玉米小麦等粮食大宗农产品生产、且以产量目标为主,品质、效益较差,“有品质的无规模、有规模的无品质”,生产成本高,结构性过剩严重,呈现大量农产品滞销与市场新兴需求难以满足的局面;粮经比63、1:36、9,粮食作物占绝对大头,结构调优调强任务艰巨。
(三)政策不配套。围绕种养业结构调整尚未配套、完善价格补贴、金融保险、用地用电、培育优势产业产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政策体系不健全;对农田基础、装备设施、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等环节的扶持不力;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金融信贷资金等投资农业乏力;现有产业政策、财政支农政策与金融政策的衔接和联动不力,拉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大农业的合力未形成;惠农政策的落实、监管不到位,政策效应弱化现象普遍。如由于政府对优质小麦缺乏扶持政策,加之其生产、收购中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等环节较多,人力、物力投入成本较大,导致种植积极性不高。
(四)体制机制不完善。主要是土地“三权分置”办法不完善,尚未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影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农村金融改革滞后,新型金融支农服务平台和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体系不够完善,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单一,农业信用担保、农业保险等金融产品尚未在农区普遍推开,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等体制机制不完善,水利、林业等配套改革不到位,制约农业提质增效。
(五)技术装备水平低。我市农业不能紧跟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的步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的问题,已经由农业生产环节转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我市耕地总面积1170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59万亩,占比47.8%,节水灌溉面积198万亩,占比16.9%,大部分耕地“靠天收”,很多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灾减灾能力低。大多数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作业率仍然较低,不利于减少生产成本。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
(六)服务保障不到位。针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宣传和示范引导;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培育措施,对新型农民、农业科研推广、农经管理、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培训、培养;相关涉农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量少、质差;相关媒体对农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宣传不够,有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环境氛围尚未形成。
三、几点建议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综合研判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也是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倒逼下的客观要求。南阳作为传统农业大区,一直以来传统种植业始终是农业的主体,面对宏观供需关系及农业经营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推进种植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已是大势所趋、发展必需。围绕以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积极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动能的重大举措。南阳作为传统农业大区,如何顺应市场需求,调优调活调强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政府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上重要战略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认真研判宏观形势、农产品价格、政策导向,深入研究“调什么、怎么调”, 结合南阳实际制订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科学布局,示范引导,积极推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最终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追求“量”到注重“质”的转变,做大做强南阳农业。
(二)突出抓好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活调强农业结构。立足我市农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着眼于解决制约农业结构调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目标,按照种养结构调优、加工能力调强、经营规模调大、产业链条调长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加快推动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品牌,使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切实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利用南阳是豫南沿淮弱筋麦区小麦优势产业基地的优势,重点发展优质弱筋小麦,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布局。加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推进优质专用小麦集中连片种植,支持培育种粮大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化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二是大力发展优质花生。加快培育国内外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优质花生品种,扩大适宜区优质花生面积,重点打造优质小果花生优势区。加快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集成、组装配套和推广,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围绕收获、摘果、干燥、脱壳等关键环节,,推进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三是大力发展优质草畜。发展优质饲草,积极推广青贮、微贮、氨化等实用技术,提高花生、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以国家和省粮改饲试点为载体 , 突出重点优势区发展 ,推动苜蓿等牧草规模化种植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南阳牛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肉牛标准化规模育肥,建设豫西南地区肉牛养殖基地。四是大力发展优质林果。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推广西瓜早中熟和小果型品种,适当增加苹果、梨早中熟品种面积,积极发展薄皮类核桃品种,因地制宜发展豫西南山区核桃、大枣、油茶、猕猴桃等,扩大设施瓜果、蔬菜规模化生产,推进标准化园区建设。五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建设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县)为载体,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建成我市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议市加快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加强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形成一批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特优区,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大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打造知名农业品牌。六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作物,加大配套机械化技术装备力度,逐步建立主要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一批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促进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提高节水、节肥及病虫害防治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主要农作物田间作业智能控制装备。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实现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布局,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以新野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建设为依托,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创新融合方式,深度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重点依托南阳蔬菜、花卉、苗木等产业基础,集中打造都市生态农业先导区;积极发展集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科普教育、养生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建设一批特色旅游乡镇。着力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推进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产地直销配送市场建设,创新与大型连锁超市直供直销模式,多维度促进农业增值、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强育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力量。从财政、金融、用地、科技等各方面出台得力措施,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示范引领。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类主体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生力军,既是种养结构调整、家庭经营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的骨干力量,又为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持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联种联收等多种形式,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带动普通农户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市场,引领农业产业价值链不断向高端跃升。二是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集生产主体和服务主体为一身,能发挥传导市场信息、统一组织生产、运用新型科技的载体作用,有效提高分散农户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还能让农户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的自我服务,要通过政策激励和政府引导、示范带动,普遍培育和推广。三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重点实施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建立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着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尽快形成规模群体,使之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力量。四是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围绕供种育苗、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统防统治、农资供应、市场信息等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覆盖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为重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扶持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
(四)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重点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新型主体培育、金融保险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区域品牌共建、种子种苗发展、价格补贴等方面政策研究,积极探索财政贷款贴息、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扶持方式,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并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衔接和联动,形成合力。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按照中央“三个高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突出对农田基础、设施装备、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农产品检验监测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息平台建设、加工和营销等环节的扶持。积极引导和大力吸引民间资金、社会工商资本、金融信贷资金和外资等投资农业。
(五)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顺应市场化方向,创新农业经营和服务机制,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方式。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办法,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和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土地托管等方式,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二是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大力发展村镇银行,逐步扩大村镇银行网点覆盖面;支持组建农业租赁公司;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探索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企业互保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成立农业互助保险组织,扩大保险领域和规模;积极推广 “土地银行”的经验做法,试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环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新理念引导,赋予农地制度和经营制度新的政策内涵,加强宣传发动和理念植入十分重要。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体,加强对政策内容、典型经验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精心打造一批成功典范,组织开展现场观摩、交流经验、示范带动;要加强对相关领导及人员的专题培训,提高指导水平,更好地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
相关知识
关于全区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情况调研报告(精选7篇)
关于苗木花卉产业的调研报告(共3篇)
农业园区调研报告(共5篇)
关于花卉市场的调研报告
生物调研报告(精选7篇)
关于花卉市场的调研报告5篇范例第二版
精选 | 我县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 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花卉产业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格式模板9篇
网址: 关于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45224.html
上一篇: 【三农观察】种植业结构调整 品种 |
下一篇: 花地解剖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