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

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

《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_张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_张雨.pdf(1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第42卷 第4期2023年 7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Vol.42 No.4July 2023,3241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张雨1,付彦荣2,邵继中1,白宛容1,吕欣蓓11.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0;2.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北京100835摘要 风景园林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为构建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体系,提升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发挥风景园林在减少碳排放、提升生物多样性、缓解极端高温天气、培育具有复原力的社区等功能。本

2、文在梳理国内外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实践基础上,归纳出当前存在的三点不足:对气候变化复杂性认知不足、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实施保障机制欠缺。研究系统阐述了风景园林气候积极性设计的概念、特点、流程和方法及实施机制等,并构建风景园林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和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针对气候变化的复杂影响,风景园林气候积极性设计应采取多策略组合应对和多目标协同的方法,构建相应的价值取向和实施机制,通过多方案比选和优中选优,以取得最为理想的实施效果,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功能,进而促进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关键词 风景园林;气候变化;气候积极性设计;减缓与适应;设计方法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

3、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21(2023)04-0032-101979年的日内瓦世界气候大会上正式提出全球气候在逐步变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自1990年以来已经完成5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目前正在进行第6轮的评估。IPCC系列报告的发布,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广泛关注。气候变化是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到的气候的自然变异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1,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极端干旱、缺水、重大火灾、海平面上升、洪水、极地冰层融化、灾难性风暴,以及

4、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驱动气候变化的人类活动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土地利用、城市化等因素,目前,全球气候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气候是影响风景园林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4,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必须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风景园林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5,通过固碳释氧、节能减排、缓解城市热岛、弹性设计等,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针对气候变化造成的气候变暖、干旱、极端气候事件等6,风景园林行业持续进行研究和实践,近年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也受到高度关注7。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

5、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IFLA)呼吁业内及相关行业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方式,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8。IFLA气候行动承诺指出: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2040年全球净零碳排放目标,加强城市和社区的宜居性和韧性,倡导气候正义和社会福祉,学习以提升气候应对文化知识,提升在应对气候方面的引领作用。IFLA气候行动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包括:风景园林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作用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果?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存在哪些问题,面临什么挑战?风景园林如何通过系统性理论研究和设计方法,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梳理国内外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

6、实践和理论,系统阐述“气候积极性设计”概念并探讨其方法和技术体系,旨在发挥风景园林在减少碳排放、提升生物多样性、缓解极端高温天气、培育具有复原力的社区等功能,收稿日期:2023 03 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33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11042010016;2662021JC009);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9GLB00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9SJZDA020);住建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H20220018)张雨,E-mail:通信作者:付彦荣,E-mail:张雨,付彦荣,邵继中,等.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

7、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3,42(4):3241.DOI:10.13300/ki.hnlkxb.2023.04.005为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1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国外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大体可划分为3类:一是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城市洪涝、干旱问题的城市雨洪管理;二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三是综合应对气候变化的气候韧性城市探索。其中,围绕城市雨洪管理的实践最为广泛,包括最佳管理措施、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包括一系列采用近自然和仿自然措施;气候韧性城市建设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出发,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抵御力、适

8、应力和恢复力。20世纪以来,国内风景园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包括节约型园林、海绵城市、低碳园林等建设实践。1.1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1)城市雨洪管理。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BMPs于 1970年代起源于北美,其核心是利用综合措施来解决水质、水量等问题,通过收集、短时地存储或引导雨水按照设计渗透进土壤和雨水设施,就近处理雨水,利用综合措施来解决水质、减少径流和控制流速的问题9。在实践中为适应不断变化的雨洪管理需求,政策、法规和公民教育等非结构性措施与雨水池(塘)、生物滞留、雨水湿地等结构性措施共同形成了一系列规划、设计和管理方法

9、,同时满足了水文过程、环境和观赏、游憩需求10。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1990 年 代,美 国 马 里 兰 州 乔 治 王 子 县(Prince George s County)的环境资源部首次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指模拟水文循环过程,通过入渗、过滤、蒸发和生物滞留等方式从源头调控暴雨产生的径流和污染11,从而使开发地区的水文循环尽量接近开发前12。在实践中,LID的本地化、分散式、小尺度的源头控制技术取代了昂贵的末端雨水管理设施,多种径流控制技术能够适应不同场地的需求,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老城区的改造、新城区的规划中,并形成了对应

10、的设计标准和规范1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美国西雅图公共事业局(Seattle Public Utilities,SPU)提出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GSI),泛指用于雨洪管理领域内的各种绿色生态措施14,包括但不限于雨水花园、雨水利用系统、生物滞留系统、生物过滤洼地、绿色屋顶、透水路面、雨水塘等措施15(图1)。以上措施在实践中可根据不同尺度的场地和设计规模,呈现出不同的组合形态,例如绿色停车场、绿色街道、生态公园、雨水花园等16。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水敏性城市设计源于

11、1990年代的澳大利亚,旨在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法,在水流和水质方面将城市发展对自然水文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WSUD技术以促进滞留、输送、渗透、蒸发、处理、收获等雨水流动的自然过程为目标17。WSUD 涵盖了城市水循环综合设计的各个方面(供水、排污和雨水管理),将其纳入战略规划、概念规划到详细设计的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满足水量、水质、水供应、环境舒适等功能(图 2),为城市可持续性水资源管理和城市的适应性、宜居性提供助益18。澳大利亚在WSUD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包括水质管理与再利用、水再生创新型技术图1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示意图15Fig.1 Green

12、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diagram第 4 期张雨 等: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为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1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国外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大体可划分为3类:一是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城市洪涝、干旱问题的城市雨洪管理;二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三是综合应对气候变化的气候韧性城市探索。其中,围绕城市雨洪管理的实践最为广泛,包括最佳管理措施、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包括一系列采用近自然和仿自然措施;气候韧性城市建设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出发,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

13、抵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20世纪以来,国内风景园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包括节约型园林、海绵城市、低碳园林等建设实践。1.1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1)城市雨洪管理。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BMPs于 1970年代起源于北美,其核心是利用综合措施来解决水质、水量等问题,通过收集、短时地存储或引导雨水按照设计渗透进土壤和雨水设施,就近处理雨水,利用综合措施来解决水质、减少径流和控制流速的问题9。在实践中为适应不断变化的雨洪管理需求,政策、法规和公民教育等非结构性措施与雨水池(塘)、生物滞留、雨水湿地等结构性措施共同形成了一系列规划、设计

14、和管理方法,同时满足了水文过程、环境和观赏、游憩需求10。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1990 年 代,美 国 马 里 兰 州 乔 治 王 子 县(Prince George s County)的环境资源部首次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指模拟水文循环过程,通过入渗、过滤、蒸发和生物滞留等方式从源头调控暴雨产生的径流和污染11,从而使开发地区的水文循环尽量接近开发前12。在实践中,LID的本地化、分散式、小尺度的源头控制技术取代了昂贵的末端雨水管理设施,多种径流控制技术能够适应不同场地的需求,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老城区的改造、新城区的规划中,并

15、形成了对应的设计标准和规范1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美国西雅图公共事业局(Seattle Public Utilities,SPU)提出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GSI),泛指用于雨洪管理领域内的各种绿色生态措施14,包括但不限于雨水花园、雨水利用系统、生物滞留系统、生物过滤洼地、绿色屋顶、透水路面、雨水塘等措施15(图1)。以上措施在实践中可根据不同尺度的场地和设计规模,呈现出不同的组合形态,例如绿色停车场、绿色街道、生态公园、雨水花园等16。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水敏性城

16、市设计源于1990年代的澳大利亚,旨在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法,在水流和水质方面将城市发展对自然水文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WSUD技术以促进滞留、输送、渗透、蒸发、处理、收获等雨水流动的自然过程为目标17。WSUD 涵盖了城市水循环综合设计的各个方面(供水、排污和雨水管理),将其纳入战略规划、概念规划到详细设计的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满足水量、水质、水供应、环境舒适等功能(图 2),为城市可持续性水资源管理和城市的适应性、宜居性提供助益18。澳大利亚在WSUD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包括水质管理与再利用、水再生创新型技术图1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示意图15Fig.1

17、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diagram33第 42 卷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等。例如,澳大利亚首都领地(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ACT)政府就将WSUD引入住宅地块、街景、社区和屋邨19,通过减少不透水区域进而减少雨水流失量、收集和处理本地的雨水和废水减少进口水量、节约用水减少废水产生量、处理和再利用废水减少进入水道的受污染水量,从而确保了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更新对自然水循环更加敏感。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UDS)。英国自 196

18、0 年代开始关注排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于2000年颁布了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设计手册,正式确定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一词20。SUDS重点在于源头控制和预防措施,在规划中通过预防手段在源头和小范围内进行雨水截留处理,主要目的是恢复生态系统以保护水循环21。在实践中,SUDS是雨水/地表水排放技术,关注不透水地表的水收集能力,鼓励废水回收利用系统设置22,常被配置为雨水实践和技术的集合,组成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管理系统。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新西兰六年计划(20032008)在全国

19、范围内展开了低影响设计与开发的科学研究与实践23。LIUDD是一个综合的城市设计和开发过程,重点是以很少或者没有额外成本避免常规开发造成的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和舒适性的广泛不利影响24,其中设计与开发指的是人类活动不会破坏自然过程的思想、方法和实践。LIUDD是一个多维决策的过程,考虑了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尺度,并将生态系统视为有局限性的(生态承载力),人类活动必须在局限性内进行才能可持续发展。2)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在城市病、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背景下,2008年世界银行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发展思路和

20、理念,并将NbS作为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的重点投资项目25,而后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将NbS定义为通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自然或改良的生态系统,从而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益处的行动26(图3)。NbS被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列为全球六项重要行动之一,并发布了世界NbS案例汇编;IUCN 通过的首个 NbS全球标准,为 NbS的运用与推广、理念转化为实践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7。3)气候韧性城市探索(the expl

21、oration of climate-resilience city)。韧性最早在生态系统相关的科学研究中提出,它决定了系统内关系的持久性,是衡量这些系统吸收状态变量、驱动变量和参数变化并仍然持续存在的能力指标28。不同研究领域的城市韧性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具有四大基本特点:抵制、恢复、适应和转变(图4),其中气候条件变化与城市规划、城市社区、能源、灾害构成城市韧性研究的五大研究领域29。城市的气候韧性是城市系统对于气候变化过程的长期影响与极端气候灾害的综合应对30。目前,城市气候韧性的研究不仅聚焦于适应图3 相互关联的8个IUCN的全球标准27Fig.3 The eight criteria

22、that make up the IUCN global standard for NbS are all interconnected图2 水敏性城市设计目标18Fig.2 Design objectives of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34第 4 期张雨 等: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气候变化,还强调城市系统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如加强城市预测、吸收已知和未知的威胁并进行重组的能力31。气候韧性城市总体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相关实践处于起步阶段。1.2国内相关实践1)海绵城市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的背景下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是指城市

23、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https:/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http:/ 513452018)等文件和标准,从政策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和具体操作做出了系统规定。随着国家政策的驱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数量呈现指数化上升,各地纷纷颁布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办法及技术导则,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32。因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33,实践涉及多个学科专业,其过程也涉及多个关键阶段,而导致实践过程中存在缺乏严

24、格的技术标准导致实践流程不便于重复推广、海绵城市绩效的效验无法实时计算等问题。2)节约型园林建设。节约型园林是指将节约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获取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以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34。2007年8月,原建设部提出 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以节约资源与能源、改善生态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35,通过严格保护现有绿化成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科学规划设计、推动科技进步、积极提倡应用乡土植物、大力推广节水型绿化技术、实施自然生态建设等措施(http:/ 城市韧性29Fig.4 Urban residence35第 4

25、2 卷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设、绿色发展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 2010 年开始,已经公布了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http:/ positive design,CPD)是在自然变化或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通过积极的设计手法、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综合发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功能,以节约、韧性、碳中和、生物多样、文化传承、可表1国内外现有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总结Table 1Practice summary of exist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domestic and overseas to

26、cope with climate change项目Item国外Overseas research国内Domestic research概念Conception最佳管理措施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低影响开发 Low impact development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水敏性城市设计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

27、velopment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Nature-based solutions气候韧性城市探索 The exploration of climate resilience city海绵城市建设 Sponge city节约型园林建设 The economic landscape architecture低碳园林建设 Low-carbon garden时间Time1970年代1990年代/1990年代1960年代2003年2008年/2014年2007年2010年特点 Feature利用综合措施来解决水质、减少径流和控制流速的问题利用小型、分散化的绿色设施,突出对雨水径流的源头控制泛指用于雨洪

28、管理领域内的各种绿色生态措施以促进滞留、输送、渗透、蒸发、处理、收获等雨水流动的自然过程为目标在规划中通过预防手段在源头和小范围内进行雨水截留处理,主要目的是恢复生态系统以保护水循环是以很少或者没有额外成本避免常规开发造成的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和舒适性的广泛不利影响通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自然或改良的生态系统,从而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益处的行动城市系统对于气候变化过程的长期影响与极端气候灾害的综合应对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将节约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获取最大的生态、社

29、会和经济效益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类型Types of responses to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雨洪管理 Stormwater management雨洪管理 Stormwater management雨洪管理 Stormwater management雨洪管理 Stormwater management雨洪管理 Stormwater management雨洪管理 Stormwater management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等 Biodiversity,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30、,etc综合应对 Comprehensive response雨洪管理 Stormwater management温室气体排放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温室气体排放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36第 4 期张雨 等: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持续等为目标,多维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目的。与以往相关实践和方法对比,气候积极性设计注重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驱动因素和对气候变化的主动应对,综合运用适应和减缓两类应对策略,最终达到人、自然和气候三者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图5、6)。2.2气候积极性设计的特点区别

31、于现有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实践,气候积极性设计应具备以下5个主要特点:(1)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动性,而不仅是被动的适应或不关心;(2)强调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将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纳入到一起考虑;(3)强调适应和减缓并重,充分发挥风景园林的固碳增汇、生态安全、气候灾害防护等功能;(4)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综合因素的影响,例如降雨、气温、二氧化碳排放、生物多样性等;(5)强调跨学科合作和创新,加强设计手法和理念的创新转型,发挥风险评估、创新规划设计和跨学科团队的优势(表2)。2.3气候积极性设计流程和方法基于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结合气候积极性设计的定义和特点,本研究提出气候积极性设计的方法作为工

32、具包,以指导实践运用(表 3)。进行气候积极性设计首先应确定设计目标,例如雨洪管理目标、固碳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等;其次是进行规划实践,通过场地分析,确定场地概念设计和细节设计,最后进行方案评估和优化(图 7)。图5 气候积极性设计内涵Fig.5 Climate positive design connotation图6 气候积极性设计理想发展目标Fig.6 Climate positive design ideal development goals表2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特点对比分析Table 2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la

33、ndscape architecture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类型 Type现有实践Existing practice气候积极性设计Climate positive design应对类型 Coping type被动适应 Passive adaptation主动减缓+适应Active mitigation+adaptation研究范围 Research scope局部区域 Local area强调人居环境整体性 Emphasize the integrity of human settlements涉及气候变化因素Factors involved in cl

34、imate change单一驱动因素 Single driver factors综合驱动因素 Comprehensive driving factors推广实施方式Popular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ode自上而下Top-down自下而上Bottom-up37第 42 卷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1)借鉴本土应对气候变化的传统智慧。本土的长辈和祖先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保护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智慧,这些智慧和经验是他们在当地的生态系统下,世世代代产生并传承下来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适应和丰富。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将传统的技术和工艺与现代

35、的发展模式相结合,推陈出新,以期更好地适应新的气候环境。2)构建基于自然的设计策略。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力量,维护自然系统的稳定;保护自然,包括保护和恢复陆地和沿海生态系统;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如风能、太阳能、海洋波浪能等;向自然学习,善于从自然中得到启发,构建基于自然的设计策略,例如生物仿生、生物模拟和循证研究等。3)保持和提升风景园林的韧性。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科学利用自然地形、水体、现状植被等,统筹蓝绿空间,优化平面和竖向布局,发挥地形对空间的组织和塑造能力,积极影响人的行为和相关气候要素。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植物为主,营造本土适应性强和气候适应性强的植物群落。坚持因势利导,

36、提升河湖和雨洪管理能力。4)低碳材料的运用及低碳园林营造。将气候积极性设计理念融入到风景园林的全生命周期,在项目开始前制定项目的具体碳基准;尽量保留场地的原有树木和生态系统、回收利用现场废弃材料、减少对原有场地土壤的干扰;规避高碳元素含量材料的利用,提高场地软硬地面的比例;制定项目可实施的排放目标并努力实施,使用植物堆肥或者有机肥料;在后期维护管理中尽量使用低能耗设备等。5)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多样且丰富的生态系统有助于适应气候变化。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保护现有生态系统,尽量避免对生境的破坏;使用本土适应气候变化的物种,以增强生态系统的韧性和丰富物种多样性;积极修复已经破坏的栖息地并

37、进行适当地维护;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廊道表 3风景园林气候积极性设计及其针对的气候变化不利影响Table 3Climate positive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its adverse effects on climate change应对气候变化策略Strategies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减缓Mitigation适应Adaptation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Climate positive design approach低碳材料的运用及低碳园林营造Application of low-carbon mater

38、ials and low-carb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建设节约型园林建设Resource-conserving landscape construction借鉴本土应对气候变化的传统智慧Draw on local conventional wisdom on climate change构建基于自然的设计策略Build a nature-based design strategy保持和提升风景园林的韧性Maintain and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Protect and

39、 enrich biodiversity维护滨水区域安全Maintain waterfront security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不利影响Major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to cope with气候变暖Climate warming极端降雨Extreme rainfall高温、极端降雨、干旱Heat,extreme rainfall,drought高温、极端降雨、干旱Heat,extreme rainfall,drought高温、极端降雨、干旱Heat,extreme rainfall,drought生物多样性丧失Biodiversity lo

40、ss极端降雨、海平面上升Extreme rainfall,sea level rise图7 气候积极性设计流程图Fig.7 Climate positive design flow chart38第 4 期张雨 等: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协助其生存和迁移等。6)维护滨水区域安全。对于易受洪水影响的低洼地区、海滨及河边等,以生态安全为导向开展规划设计,以应对可能的安全和生态问题。例如规划未来的洪水影响、适合高流量的基础设施、设计疏散计划和路线等。滨水城市应积极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在设计时考虑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入侵地下水的不利影响;修复重建退化地沿海生态系统,例如红树林、

41、盐沼等;设计建造基础设施以应对沿海风暴,例如防洪堤、自然岛屿等。7)建设节约型园林。倡导节约用水,综合运用节水技术,包括:回收利用雨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使用智能系统如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使用可再生能源设施,例如太阳能电池、风能电池等。实施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植物枯枝、落叶等的回收和再利用。2.4气候积极性设计的实施机制针对气候变化的复杂影响,气候积极性设计采取多策略组合应对和多目标协同的方法,通过多方案比选和优中选优,以取得最为理想的实施效果。气候积极性设计的实施,需要构建相应的价值取向和实施机制。首先,以相应政策为引导和支撑,构建气候问题

42、应对相适应的评价和决策机制;其次,以多学科合作为模式和特点,构建气候问题应对相匹配的知识和方法体系;最后,以社会公众参与为导向和手段,构建社会各层面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实施途径。3结语与展望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领域,从1960年代开始就尝试通过规划设计手法来应对气候变化,虽然因气候的复杂性和诸多限制导致设计成果收效甚微,但都为风景园林师了解气候、重新认识自然、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现有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实践的基础上,气候积极性设计提出了更为综合和积极的策略和方法体系,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特点。鉴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气候积

43、极性设计需要传承本土智慧,倡导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以及多种设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多目标协同。同时,气候积极性设计的实施,需要政策引导、多学科合作和社会公众参与作为保障。如何利用专业特长,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创造安全韧性宜居的环境,持续创造美好生活是风景园林不懈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风景园林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需要在未来实践中加以印证,并不断完善和丰富。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UNCC.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EB/OL.2023-03-15.https:/unfccc.int/resource/d

44、ocs/convkp/conveng.pdf.2UN.What is climate change?EB/OL.2023-03-15.https:/www.un.org/zh/climatechange/what-is-climate-change.3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EB/OL.2023-03-15.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4艾伦 巴伯,谢军芳,薛晓飞.绿色基础设施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J.中国园林,2009,25(2):9-14.ALAN B,XIE J F,XU

45、E X F.The role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climate change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9,25(2):9-1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5杨锐,钟乐,赵智聪.在大变局中研发风景园林学的新引擎J.中国园林,2021,37(11):14-17.YANG R,ZHONG L,ZHAO Z C.New engin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of China in the great changes J.Chin

46、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21,37(11):14-1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6付彦荣.气候变化对园林绿化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C/孟兆祯,陈晓丽.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FU Y R.The infl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on landscap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ping strategies C/MENG Z Z,CHEN X L.Proceedings of Chinese Society

47、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1 Annual Conference(Volume 1).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11: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7王志芳,简钰清,黄志彬,等.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研究视角综述及中国应用启示 J.风景园林,2022,29(6):12-19.WANG Z F,JIAN Y Q,HUANG Z B,et al.A review of nature-based solutions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enlig

48、htenments thereof to the application in China J.Landscape architecture,2022,29(6):12-1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8IFLA.IFLA climate action commitment EB/OL.2023-03-15.https:/ University.Report 5.1:review of the use of stormwater BMPs in Europe EB/OL.(2003-08-18)2023-03-15.https:/www.leesu.f

49、r/daywater/REPORT/D5-1.pdf.10 赵晶.城市化背景下的可持续雨洪管理 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2):114-119.ZHAO J.Sustainable stormwater management i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J.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12,27(2):114-11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39第 42 卷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abstract).11 COFFMAN L.Low-impact development desig

50、n strategies:an integrated design approachR.Prince Georges County,Maryland: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Programs and Planning Division,1999.12 赵宇.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实践 J.规划师,2013,29(S1):42-46.ZHAO Y.The application practice of LID theory in urban planing J.Planners,2013,29(S1):42-46(in Chinese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相关知识

学术对话二十:应对气候问题的规划行动
气候适应型城市区域设计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世界建筑导报 | NO.209 | 低碳未来与企业责任:气候变化影响下风景园林碳中和实施路径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同样重要
学术研讨会二十二:国土空间规划应对气候变化 | 规划年会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
政策建议专栏 | 积极应对气候问题的城市规划建设
联合国与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

网址: 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5600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园林植物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有哪些
下一篇: 花卉生产应对不良气候的管理技术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