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城市中心区不同类型开放空间微气候环境的对比认知

城市中心区不同类型开放空间微气候环境的对比认知

《建筑的历史语境与绿色未来——2014、2015“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获奖论文点评》 2016年

收藏 |

论文排版

城市中心区不同类型开放空间微气候环境的对比认知

张馨元   张逸凡   开通知网号

【摘要】:城市中心区高层林立,地块容积率与总建筑面积都较大,且人流密集,交通繁忙,其环境质量劣于周边地块。基于此种情况,开放空间的设置能够降低区域平均建筑密度,在提供使用者集散空间的同时,有效缓解环境的恶化。而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对于微气候环境的改善效率也有一定差异。以南京中心区新街口莱迪广场与鼓楼市民广场为研究对象,从实际调研出发,分析城市中心区开放空间的微气候环境,为开放空间的选址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 个人AIGC检测>> 文献综述>>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12903186643938181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媛;石铁矛;胡远满;刘淼;基于城市气候环境特征的绿地景观格局优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4年05期 2 陈思宁;郭军;不同空间插值方法在区域气温序列中的应用评估:以东北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气象;2015年02期 3 王新军;秦佳;史洪;龚声明;张新荣;孙忠伟;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光环境研究[J];建筑电气;2013年05期 4 戴亦欣;低碳技术推广促进过程中的公众认知模型构建[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11期 5 王丽萍;城市下垫面对微气候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6 佟华,刘辉志,李延明,桑建国,胡非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现状及楔形绿地规划对缓解城市热岛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同华;涂光备;申江;吕静;吴飚;绿化对住宅小区微气候的影响[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隆;林世平;海口市街巷系统开放空间的有效性评价[J];热带生物学报;2019年01期 2 南佳昕;遗址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花卉;2018年08期 3 王宇洁;卢佳盼;刘俊娇;仲利强;基于游客停驻活动分析的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特征解析[J];建筑与文化;2019年06期 4 刘国正;张晋石;在变化中延续——华盛顿开放空间系统的规划历程探析[J];风景园林;2018年02期 5 王科;刘亚男;彭睿怡;城市修补理念下北京西四片区开放空间更新策略探讨[J];北京规划建设;2018年06期 6 赵月霞;李建斌;王重亮;创造有活力的开放空间——由沈阳市青年公园一隅引发的遐想[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徐振;韩凌云;开放空间及周边的风环境历史变化分析——以南京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8年02期 8 曾琦芳;气象灾害应对的东南沿海地区高校开放空间规划设计优化策略——以闽南地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9年02期 9 李婧怡;1998年以来苏锡常地区开放空间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年02期 10 陈定石;陶思静;江海燕;建筑退让红线空间开放化规划设计策略[J];广东园林;201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馨元;张逸凡;城市中心区不同类型开放空间微气候环境的对比认知[A];建筑的历史语境与绿色未来——2014、2015“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获奖论文点评[C];2016年 2 江海燕;梁挚呈;肖希;吴玲玲;基于三维可达性的中西方高密度街区开放空间服务特征及公共性比较——以广州珠江新城和纽约曼哈顿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0年会论文集(上册)[C];2020年 3 王智珊;刘凌云;格拉斯哥开放空间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C];2021年 4 吕婉玥;基于HUL的历史城镇开放空间更新规划研究——以扬州历史城市为例[A];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传保护)[C];2021年 5 任慧斌;余炜楷;广州科学城绿色开放空间活力特征与规划策略[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C];2019年 6 邓杰帆;何觉聪;开放空间大气修复研究与实践[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7年 7 赵宇雯;沈怡辰;基于POE的城市中心区开放空间使用及优化路径研究——以天津小白楼片区为例[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C];2017年 8 刘健枭;文超祥;纽约市滨海开放空间的步行可达性分析及思考[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风景环境规划)[C];2018年 9 林倩;赵艳莉;蔡赞吉;空间视角下提升宁波中心城区城市活力的路径思考[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总体规划)[C];2019年 10 井晓鹏;葛娴娴;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发展利用研究——价值、问题、策略[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C];201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德力格尔;长春都市圈开放空间演化格局与优化路径[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2 叶洋;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中心区空间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卢林;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中心区功能结构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刘立欣;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王峤;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中心区防灾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6 张妤;大连核心城区开放空间水适应性与优化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2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昌义;公众活动视角下广州乡村开放空间开发与利用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7年 2 陈隆;城市街巷系统开放空间低效性评价研究[D];海南大学;2019年 3 肖茜;基于AHP法的四川藏区旧城开放空间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4 张瑞;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城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9年 5 赵欣;基于微气候热舒适的滨江开放空间环境质量提升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6 陈博杰;哈工大校园开放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7 吴莹;广州旧改类创意产业园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8 陶思静;广州旧街区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9 朱友强;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人性场所构建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 10 刘杨;城市滨河绿色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盛文虎;城市中心办庙会,加深街巷人情味[N];新华日报;2024年 2 记者 杨斌鹄 通讯员 程伟 庞高;四大管理机制引领 长效推进城市治理[N];西安日报;2016年 3 本报记者 笑银;城市中心横渎片区蝶变升级 重塑“江南水乡”繁华盛景[N];温州日报;2021年 4 记者 刘洁 通讯员 穗规资宣;60分钟内可直达湾区各城市中心[N];广东建设报;2020年 5 记者 顾泽怡;铁力市聚力打造城市中心森林[N];伊春日报;2020年 6 本报记者 乔宇 罗汉章;从“有区无城”到建设未来新城市中心[N];珠海特区报;2018年 7 采写 本报记者 李向英 冯丽均 黄岸媚 (统筹 本报记者 李向英);借鉴经验精细谋划城市中心区[N];惠州日报;2019年 8 记者 刘晓;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建设城市中心 展现一流功能品质更强发展动能[N];南京日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笑银;城市中心区:核心驱动引领主城发展[N];温州日报;2019年 10 记者 吴永;南京河西新城打造国际化城市中心[N];经济参考报;2018年

相关知识

城市形态与城市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
不同空间结构类型的城市公园的微气候研究
城市中心区广场空气质量改善与空间形态关联性研究
城市微气候环境改善
城市户外绿地不同景观空间夏季微气候效应研究
基于微气候性能化设计的广东旧城街区景观环境更新优化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
城市微气候调节策略研究.pptx
基于性能驱动的气候适应性城市开放空间优化设计
水体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

网址: 城市中心区不同类型开放空间微气候环境的对比认知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5608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绿色科技》杂志2021年第一期
下一篇: 探讨城市立体绿化应用与植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