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环保教育”的提出,培养幼儿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指向,教师通过多渠道、个性化的方式为幼儿营造亲近式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提倡和谐、文明、趣味、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为了进一步唤醒社会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我班开展了基于自然教育培养幼儿生态文明意识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梳理。
关键词:自然教育;生态文明意识;环保
一、结合现状 发现问题——基于自然教育培养幼儿生态文明意识的缘由
(一)缺乏幼儿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相关教育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过于注重幼儿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健康身体的形成,却很少关注幼儿的意识教育,没有树立起保护生态从幼儿做起的意识,这就导致了生态文明教育从幼儿阶段就开始在缺失。因此教师应通过自然教育,利用多渠道与个性化的方式为幼儿营造亲近式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提倡和谐、文明、趣味、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倡导沉浸式和体验式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为幼儿建立和谐的生态观、争做保护环境的文明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然教育对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作用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观察世界、感知环境的敏感期。因此,在学前阶段对幼儿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其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建立联结、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于幼儿来说,生态文明却是一个抽象且深奥的词语,比较难以理解与把握,所以教师要能够选择幼儿喜爱的媒介为载体促进幼儿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大自然能够给幼儿最直观、最立体的感受,让孩子亲历自然,能够帮助幼儿体验自然的有趣,感知自然的秘密,探索自然的秘密,从而帮助幼儿树立保护生态文明保护的信心。
(三)课程改革对培养幼儿生态文明意识的支持
自然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正在走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课程之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落实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键在“课程改革”。而自然是课程改革下首要的教育资源。在它的使用中,孩子们可以通过真实看到的立体事物进行探索与发现,帮助孩子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立足自然 看见生态——基于自然教育培养幼儿生态文明意识的指导策略
(一)亲历自然 初步建立生态文明意识
“自然”是儿童活动的真实场所,让儿童在真实的环境中操作、游戏,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好的促进了幼儿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体验是幼儿感受人与自然相依相伴,是了解自然与人密不可分的天然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幼儿玩中学的主要途径。它能引导幼儿的发展,帮助孩子们在真实的发现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受人与自然相依相伴,密不可分的天然关系,最终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幼儿从小感受、体验和发现这种依存关系,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热爱自然行为习惯。“另外,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最容易也更愿意去学习,因为他们可以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获得动手做的学习体验,享受发现和创造不同事物的可能性的乐趣。
例如:在引导幼儿在自然中进行生态文明学习时,教师以幼儿园为圆心,以幼儿兴趣为基点,挖掘半径一公里内的生态圈资源,带领幼儿亲历自然,以轻松、舒适的方式带幼儿寻一条幽径、淋一场春雨、搭一次帐篷、打一次雪仗、看一次花开、听一次雷鸣等等,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留出空间,去触发生态保护梦想的原点,引导他们探索关于自然界中的秘密,激发了幼儿自发学习的精神,知道生态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孩子们可以探索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雨水能滋养大地,花草木树木在夏天能够帮助人们吸走诸多的炎热,也可以在冬天能够帮助人们抵挡寒冷的侵蚀,且树木能变成纸张、纺织品、燃料和建筑材料,知晓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聚集自然 再探生态文明教育
聚焦自然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是以孩子结合自然事物展开深度探索的一个过程。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把握幼儿的好奇心,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发挥教育者的智慧,对自然资源以多元化的途径、幼儿喜爱的方式和开放式的引导进行由高到低、由静到动的挖掘,是引导幼儿深度探究自然,感受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在游戏和玩耍,突然教师听见了几个小朋友愤愤不平的声音:“怎么可以拔树枝”“是呀,是呀怎么能拔树枝呢!”我看了一下原来是保安叔叔在修理小树呢!这时几个孩子已经走到了我的身边,“老师,你快去看看,保安叔叔在拔树呢!”“老师,他拔树”,于是教师引导幼儿结合“保安叔叔为什么拔树”开展了关于树木的探究,通过多媒体资源的查阅与关于树木视频的介绍:孩子们了解到树木长大后,枝条会因为承受不起树木自身的重力,逐渐弯曲,导致树木变形,而且枝叶过茂会造成树木早衰等不好的影响所以叔叔才会修剪树枝。还有一些树虽然看着很高大,但其实已经枯竭了,不拔下来不仅会腐烂,还会影响周围的其他树木生长。他们还顺势了解了树木的组成部分;树木对人类的益处: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遮雨、防止火灾、防风、防沙、防洪等功用;在网上搜索树木资料时,孩子们还知道了枯黄的树叶,可以制作成环保酵素,用酵素能够施肥、清洁物品,知道树木可以做成建筑材料,体会人类用自然之物回馈自然的智慧。同时,孩子们也知道了:如果想保护树木人类就要少砍树木,低碳出行等等方式。结合深度挖掘自然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解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文明生态观,牢固树立了生态文明理念,养成了健康生活、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
(三)回馈自然 深探生态文明教育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他主张“从行动中学习,从行动中获得经验,真实的知识应当由行动所获得。”因此,知识和经验应当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在前期探索自然,解析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已经深度探索了自然的秘密,所以教师应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自然、保护生态体系的情感。激发幼儿从小对保护生态文明就富有一种情怀,做一名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从“环保、文明”这基本的生态意识培养入手,逐步促使幼儿把对自然的热爱转化为行动,为保护自然环境奉献自己小小的力量,让大自然变得更加美好,最终促使幼儿生态文明形成的意识得到升华。
例如:为了引导幼儿在生活环节中践行环保,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班开展了光盘行动、绿色出行、垃圾管理小卫士等活动,全方位地引导幼儿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通过“社会实践”和“光盘行动”,幼儿养成了按需取餐的习惯,知道了节约粮食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幼儿从初入园,就通过垃圾分类小课堂学习垃圾分类的意义及方法,并对一日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进行分类。我班还通过家园联系栏,引导家长与孩子在家中共同学习垃圾分类方法,对小区的垃圾正确分类。在中大班,幼儿化身“环保小卫士”,对照垃圾分类表定时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并主动做好记录。通过履行垃圾分类督导员的职责,幼儿获得了正确分类垃圾的经验,并牢固树立了垃圾分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建立了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三、且行且思——基于自然教育培养幼儿生态文明意识的思考
基于自然教育培养幼儿生态文明意识,通过打造生态环境之美,塑造幼儿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培养幼儿对生态的正确认知,帮助他们养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即引导幼儿知道了自然对人类的价值,又让幼儿体会人类用自然之物回馈自然的智慧。在帮助孩子感受到自然、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与环境,树立其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活环境的良好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蔡冬雅.快乐学习 美妙收获——浅谈幼儿自然课程地开展[J].新课程(上),2019(3):190-191.
[2]朱惠芬.幼儿园种植活动中幼儿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思考[J].好家长,2018(7).
[3]冯琦燕.播撒幸福的种子,待自然花开—幼儿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研究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190-191.
相关知识
发挥自然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美丽的花园培养幼儿植物知识和环保意识.pptx
桥西区中山华府海棠苑幼儿园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
生态文明教育之花绽放校园
各地各校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华府海棠苑幼儿园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
福州市丞相坊幼儿园:种“生态育人”的种子 开“美丽中国”的花
构建润物无声的生态教育体系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论“认、种、养”对培养幼儿关爱植物的价值
网址: 立足自然 看见“生态”幼儿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64295.html
上一篇: 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教案(精选12篇 |
下一篇: 环境教育丨德州市打造本土青少年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