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深解析丨乌鲁木齐如何打造绿洲海绵示范城市

深解析丨乌鲁木齐如何打造绿洲海绵示范城市

图片

4月9日,市民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河滨河景观带游玩。记者 汤永摄

天山网记者 郭倩 张冬梅

2021年,乌鲁木齐市入选全国第一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个示范城市,明确到2023年最终实现乌鲁木齐市西北绿洲海绵示范城市总体目标。今年,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进入加速关键期。

事实上,2015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后,乌鲁木齐市就开始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乌鲁木齐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打造绿洲海绵示范城市中,已经做了些什么、目前开展的工作中有哪些亮点、下一步还要怎么做,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建立机制 建设绿洲海绵城市样本

海绵城市是什么?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系统对雨雪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作为干旱缺水型城市,乌鲁木齐要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孙亮介绍,乌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绿洲城市生态功能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等为目标,以水系和城市绿地保护与修复、城市供排水管网改造、雨雪资源收集利用、老旧小区改造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图片

4月9日,市民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河滨河景观带观赏野鸭。记者 汤永摄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植入海绵城市理念。”乌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刘景月说,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在符合条件的小区,铺装透水砖,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方式,因势利导促进雨雪水以自然的方式就地下渗,“这些设施就如同‘海绵宝宝’一样,下雨时消纳、蓄水,减少雨水对排水管网的冲击。”

今年,乌鲁木齐将积极推进道路沿线绿地项目和小区院落海绵化改造项目,重点推进小区院落、道路广场、园林绿地等海绵设施改造。而这些正是2021年至2023年乌鲁木齐推进的52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的内容。示范项目还包括实施道路退后绿化恢复工程、景观带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等。

建设海绵城市是个系统工程,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顺利推进,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孙亮介绍,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已经纳入立法计划,《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5项政策文件也已起草完成。要通过这些政策的出台,确保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

“乌鲁木齐正在加快编制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孙亮说,“这意味着,今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将要贯穿落实到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的全过程当中。”

根据建设目标,乌鲁木齐到2023年,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人居环境有改善,85%的降水能够就地消纳利用,争取“十四五”规划末期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绿洲地区示范城市。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的建设, 将填补我国绿洲海绵城市建设空白,对新疆其余绿洲城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也将为‘一带一路’干旱区域城市提供示范。”孙亮说。

图片

4月9日,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河沿岸,市民在休闲 。记者 张冬梅 摄

改善生态 水清岸绿城市灵动起来

海绵城市建设包括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修复两大主要内容。近年来,乌鲁木齐对和平渠、水磨河进行治理改造,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乌鲁木齐将持续推进和平渠、水磨河两条重要的区域性河流廊道生态修复工程,涉及生态修复、河道治理等。

4月的水磨河,清流缓缓,野鸭游弋,两岸绿意渐浓。“以前这里就是一条水沟,现在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我们每天都喜欢来这散步。”4月9日,沿河居住的张皓夫妇带着3岁的女儿在水磨河两侧的带状小游园游玩。

居住在水磨河沿岸世界公园一期小区的张皓一家见证了水磨河沿岸生态环境的改善。“刚搬来时,水磨河两侧启动带状小游园建设,还谈不上环境优美。如今,水清草绿的环境不仅让居民流连忘返,也引来大批鸟类来此栖息。”张皓说,“这样一处亲近大自然的宜人之所,让城市灵动起来。”

水磨河自南向北贯穿整个水磨沟区,是一条岩石裂隙涌泉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水磨沟区的母亲河,也是乌鲁木齐唯一的四季常流河。乌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刘晓龙介绍,2021年,乌市对水磨河、和平渠两条重要河流廊道46.2公里城区河段实施生态修复,“改造后的水磨河河水更清、河道更宽、地面更绿,生态修复后的直观效应就是改善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微气候。”刘晓龙说。

对于这一点,水磨河沿岸居民、天赐良缘小区住户李露有亲身感受,她说:“不光是河两岸空气好,回到小区也可以明显感觉空气变得湿润了,我这个鼻炎患者因此舒服了不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河流的功能需求发生着变化,城市需要的不是下大力气再造一条人工河,而是针对河流的生态结构进行修复治理。“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将始终是第一要素,不论是景观设计、河水治污措施,还是河道生物保护,都将从保护原生态的角度出发,在提高河道功能的同时,改善周围环境。”刘晓龙说。

生态修复后,城市微气候调节效果会如何?为此,乌鲁木齐市气象部门将开展雨雪水资源利用特色专题研究,研究探索乌鲁木齐海绵城市建设对气候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乌鲁木齐市气象局副局长张建新告诉记者,今年计划在城区选取10个有代表性的区块加装雨量站,收集有关气象方面的相关数据、要素等,待海绵城市建成以后,为乌市城市微气候及雨雪水资源利用进行专题研究。

图片

4月9日,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河沿岸,市民在游玩。记者 张冬梅 摄

再生水利用 解决污水管网雨季冒溢

乌鲁木齐年降水量仅有300多毫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乌鲁木齐来说,雨雪水就是资源,我们要做的是,先通过源头减排等项目将雨雪水就地渗入消纳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降水外排产生冒溢问题,同时积极推进雨污分流、再生水利用等系统化雨洪管控措施,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实现绿洲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刘景月说。

4月10日,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的万盛大街蓄水设施及配套设施新建项目,正在做工程招标前的准备。该工程投用后,将实现该区全域污水资源化利用,有力补充辖区夏季绿化用水所缺。

今年乌鲁木齐将新建9个污水(再生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项目,包括八钢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乌鲁木齐市河马泉新区再生水利用工程等。通过实施再生水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实现再生水利用率超过40%的年度目标。

“目前,乌市的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6.8%,位居全国前列,但在示范城市建设过程中,仍需要以水资源利用为核心,充分发挥再生水作为城市第二水源的潜力。”刘景月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需要进一步挖潜再生水供应能力,推进再生水用户管网建设,做到供水、用水途径顺畅。

近年来,乌鲁木齐持续推进再生水设施建设,尤其是在东二环再生水主干网设施建设中,除了主干网以外,支干网、源头使用端的设施建设等也在一并推进中。

解决污水管网雨季冒溢问题,也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点。由于老城区雨水污水未完全分流,城市硬化面积较高,加上管网过水能力不足,雨水管网系统尚不完善,与污水混流造成雨天冒溢问题,影响城市环境,不能实现雨水、污水有效循环利用。

“十三五”期间,通过排水管网综合改造,乌鲁木齐消除了大部分冒溢点。“今年,乌鲁木齐将积极实施中心城区雨污冒溢点治理工程和源头减排项目,力争在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期内消除现存的27个冒溢点和其他潜在积水点的同时,综合提升乌鲁木齐水资源利用效率。”刘景月说。

乌鲁木齐将力争通过3年集中建设,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海绵城市理念得到全面、有效落实,为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创造条件,推动西北绿洲海绵示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关知识

乌鲁木齐:因地制宜打造绿洲海绵示范城市
为民打造城市绿洲
雨水街坊带动雄安新区海绵城市落地,引领城市新生态
北林苑多项目获得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优秀规划设计奖
海绵城市的成效汇总十篇
海绵城市让“生态海绵”无处不在
济南:海绵城市让“生态海绵”无处不在
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范文
构筑绿色生态 打造海绵家园 —“海绵城市”建设的镜湖实践
迎接气候挑战 你的城市准备好了吗?

网址: 深解析丨乌鲁木齐如何打造绿洲海绵示范城市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6910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顺其自然凉:城市降温的“秘诀”
下一篇: 白兰花栽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