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片区,环境卫生大类,绿植管护小类,9:46分,花栖堂车站对面,部分绿植枯萎发黄。”6月21日上午,看着大屏幕上跳出的这条信息,花博园区运营中心副主任徐海马上通过系统派单给相关责任部门。没过多久,新的绿植就已换种完毕,花栖堂车站对面的绿化带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花博会开幕至今,通过智慧花博应用场景自动发现的问题、网格巡查员通过‘花博管家’软件主动发现的问题以及通过12345市民热线等其他途径反应的各类问题共有3800多个,绝大多数都已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徐海说。
花博园区东北部、林风公路园北路路口附近,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有一块大屏幕,堪称是整个花博园区的“神经中枢”和“智慧大脑”——这就是花博会前沿指挥部里的园区运营指挥系统。记者了解到,这套系统主要聚焦花博园围栏区范围,围绕安全、有序、高效的管控目标,通过数据赋能实现人流动态监测、电子围栏预警等功能,不仅将花博园管得井井有条,也正为崇明三岛的城市数字化转型积累经验。
吴雄 摄
打造“智慧花博”集成平台
走进花博会前沿指挥部一楼的园区运营管理中心、园区应急处置中心办公室,可见近40个席位被坐得满满当当,包括市场监管、城管、城运中心、气象、绿容等多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都紧盯着眼前的电脑,“战斗氛围”非常浓厚。
办公室的一面墙壁上安装了巨大的园区运营指挥系统大屏,当日预约人数、在园人数、每个门口的入园和出园人数、各停车场的使用情况、各重要点位的人流密度监测等数据实时滚动,让人一目了然。
“这里的工作人员来自崇明区各部门,负责园区运营各条线工作的日常管理,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每个时间段的关注重点也不同,比如每天早晚,我们会加强对出入园人数的监测;现在是中午11点多,对各餐饮点的监测就比较重要。”
徐海一边说,一边点开了园区各餐饮点的人流密度监测数据:花栖堂,29%,人流正常;滨水茶室,27%,人流正常;美食广场,24%,人流正常。“很多市区过来的游客,这会儿游兴正盛,再过一小时左右预计会达到餐饮高峰期。”
崇明区科技馆办公室主任顾赛赛告诉记者,花博会园区运营指挥系统承担花博园区运营管理总指挥、总协调、总管控的任务,可实现在大屏、电脑和手机三个端口综合展示和联动处置,并可将城管、市场监管、气象等多类数据融合接入,从而实现花博园区的精细化、智慧化管理。
这套运营指挥系统下设票务、交通、安防等8个核心子系统,每个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智慧管理功能,并和其他系统联动。比如,票务系统实现了全实名、全预约,以及随申码、身份证、电子票“三合一”式管理,并且前端联通交通、后端联通住宿,在南北园票务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更科学高效的票务管理。
吴雄 摄
大数据应用让园区管理更高效
有了“大脑”和“神经中枢”,整个园区管理起来协同度就会更高。园区运营指挥系统搜集来的各种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为园区智慧化管理提供了强大支撑。
花博园共有复兴馆、世纪馆、竹藤馆、百花馆、花艺馆和花栖堂6个场馆,其中复兴馆最大,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竹藤馆最小,建筑面积仅约350平方米。场馆面积差异如此大,如何科学确定每个场馆的最大承载量,而非“一刀切”?数据,是智慧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园区运营指挥系统项目经理周斌告诉记者,根据压力测试时获得的游客数据,花博园内每个场馆都设置了最大瞬时客流量,超出这个人数的话,系统大屏上就会跳出红色告警提示,园区运营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就会将情况反馈给相关场馆,落实限制进馆人数、加强安保力量等措施。“每个馆的‘告警阈值’都不一样:复兴馆的ABCD四个馆,每个馆是1100人;花艺馆是1300人;百花馆是1145人;世纪馆屋顶花园是500人、东西两馆是400人,客流大时每10分钟放入一批游客;竹藤馆是100人。”
用数据来服务园区管理的例子并不仅此一个。比如,花博园的各出入口、各主要场馆等重要点位都有游客热力图分析,园区会根据客流情况调配安保、电瓶车等管理服务资源,以及落实灵活机动的管理措施。
徐海告诉记者,5月26日早上8点刚过,园区北P3停车场内就驶来了多辆满载游客的大巴车,大量游客集中在北3入口处排队等待进园。当天天气比较热,不少游客等候时有些焦躁、疲惫。“通过热力图分析,我们很快就发现了这种情况,值班人员马上上报当天值班长,经过值班长统筹研判,最终我们决定将当天的开园时间从9点提前到8:30分,省去游客们半小时排队时间。”
另外,整个花博园区还实现了周界告警:园区不少边界都是河流、道路、草丛,为防止有人在未购票的情况下从出入口以外的地方入园,园区设置了红外“电子围栏”,一旦有人翻越“电子围栏”,相关点位信息马上就会反映在园区运营指挥系统大屏上,附近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前往处置。
花博会举办期间适逢上海梅雨、高温天气,气象数据的收集分析也至关重要。为做好这方面工作,市气象局向花博会派驻了专员,来自青浦区气象局的谈锦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为给花博会提供周到的气象服务,花博北园后勤人员停车场处增设了一个气象观测站,每3小时就会进行一次小范围的短时临近预报,并根据气象信息给游客提供防晒、补水、防雨等温馨提示。
6月10日,上海出现入梅后首场暴雨,花博园区域雨量达35.8毫米。根据提前预报的天气信息,园区各点位工作人员及早准备、严阵以待,设置多处排水点,早早配备了多台水泵,及时向园区外的水系排水,园区树木、店招、设施等检查加固工作也同步进行,同时还根据预案加大了雨衣分发力度,共向游客发放1.6万余件,还安排了6辆电瓶车在室外展园沿路转运零散游客。由于处置得当,园区未因这场暴雨发生安全事故,总体运行平稳。
在“云端”也能游花博
除了管理端,花博会在服务端也体现了智慧的理念——“云游花博”全景智能平台的上线,让游客们游览花博园时少走了不少冤枉路。
“云游花博”全景智能平台是一个便捷的手机小程序,可通过“上海崇明”微信公众号、“上海崇明”App 、“随申办”App等多种方式登录。平台内的“线上全景云游花博”功能,运用全景地图,能让用户从不同角度浏览花博园全貌。平台还支持VR观赏模式,戴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感受“云游花博”带来的神奇体验。
记者了解到,“线上全景云游花博”图像覆盖了花博园全域,包括世纪馆、复兴馆、国内展区、国际展区、花博轴、梦蝶广场、花舞双桥等重要点位,以及花栖堂、滨水茶室、美食广场等餐饮服务区。看完园区全景,场馆、展园在哪儿、长啥样,全都能了然于胸。
此外,“云游花博”还有细致周到的导览功能。在花博园区内,想去某个场馆却不知道该怎么走?只要打开“云游花博”全景智能平台上的“电子地图导览”,点击想去的点位,打开“路线导航”、跳转高德地图、选择“步行导航”就可轻松抵达。
平台还根据游客大数据推荐了十条游园路线,其中包括4条经典路线、4条休闲路线和2条亲子路线。游园前,游客可以对照全景地图,把这些路线在手机上先统统“走”一遍,然后选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线,进园后可节省大量体力和游园时间。
“云游花博”全景智能平台上,除了可观看花博园实景、搜索游园路线外,还有一个值得推荐的增值服务——“有声花博”。该版块将花博园各大展园、功能区、服务区等几乎所有区域的情况都制成了有声简介,游客可以一边游园、一边听介绍,就像身边有位“私人导游”。“我们希望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服务技术和理念,为更多游客提供精彩难忘的游园体验。”崇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知识
近期智慧高速发展动态:全天候通行与全数字化监测预警管控系统
科学管养助力 昆明二环实现四季花开—都市时报电子报纸—都市时报
浙江“大脑”生长记
智慧化管理“绣”出满城绿意 福州推动园林绿化各环节智能升级
一粒种子的气象“智慧”
农业四情自动监测系统、病虫害防控监测系统 东方鑫鸿 DF
浙江“大脑”生长记:为数字化改革多跨应用提供智能化支撑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智慧农业四情监测系统
农作物重大病虫智慧监测预警平台
网址: 人流动态监测,电子围栏预警,气象信息随时报…花博智慧大脑“一屏管全园”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4505.html
上一篇: 大学生学业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源 |
下一篇: 科技赋能,以防为主,中国太保积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