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斑萎病毒(TSWV)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最严重的植物病毒之一,在生产实践中,Sw-5b是番茄中控制TSWV最为有效也是在抗病育种中利用最为广泛的抗病基因。Sw-5b属于植物胞内免疫受体(NLR),NLRs是植物中最大的一类抗病基因,NLRs在识别病原物效应蛋白之后,能够迅速诱导抗病反应,将病原物限制在侵染点附近,从而使植物对病原物达到免疫的效果。免疫受体蛋白Sw-5b 能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但是不同亚细胞定位的Sw-5b发挥何种抗病毒作用目前仍不清楚。 病毒在植物中成功侵染需要几个关键步骤,包括病毒的复制、细胞间移动和长距离移动。 2021年6月7日,南京农业大学陶小荣教授团队在植物学知名期刊New Phytologist (影响因子:8.512)发表题为“Cytoplasmic and nuclear Sw-5b NLR act both independently and synergistically to ......阅读全文
地球上现存植物有数十万种,而人类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的70%仅来自于15种作物,其中玉米、水稻和小麦这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就占了50%(Fernie AR and Yan J, 2019)。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http://www.fao.org/)的统计数据,玉米的播种面积、单位产量及总
记者9月7日从四川农业大学获悉,四川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了水稻理想株型建成的关键基因IPA1在水稻稻瘟病抗病过程中的作用,打破了单个基因不可能同时实现增产和抗病的传统观点。 这一科研成果可以为水稻高产高抗育种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新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研究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系,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了第一个细菌效应蛋白和植物中对应的抗性蛋白的复合物AvrPto-Pto的晶体结构,基于该结构和相关实验结果,提出了AvrPto通过解除Pto对防御响应的抑制引发疾病抗性的机制。
田波院士最卓越的地方恰恰在于他对国家社稷民生的体贴关怀,心怀苍生,科研事业高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此成其“大”;密切关注国际科学前沿,及时追踪领域最新趋向,活到老学到老,眼界开阔,此成其“高”。 田波(1931年12月~) 著名病毒学家,中科院院士。山东桓台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
近日,《科学》在线发表了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团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及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Pamela Ronald团队合作在水稻产量与抗病协同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揭示了水稻理想株型建成的关键基因IPA1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稻瘟病抗性的调控新机制。 高产抗病
在所有植物寄生线虫的危害中,大约80%的经济损失是由根结线虫和孢囊线虫导致的。目前主要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高毒高残留的化学药剂已被禁用或者限制使用,不能满足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植物抗性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防治线虫方法,而对抗性资源的筛选及植物抗性/防御反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是加速植物抗病育
者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罗克明等人与其他单位合作,得到了可显著提高杨树对溃疡病抗性的PtrWRKY89转录因子。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 据介绍,WRKY转录因子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转录因子家族,其广泛参与了植物胁迫反应、木质素形成、种子萌发等各种生理过
大量研究工作证实,植物WRKY基因家族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调控植物抗病反应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的建立。WRKY转录调控因子在植物的抗病性方面,如抗病毒、抗细菌、抗机械伤害等方面参与了植物对逆境的应答反应,对高盐、干旱、高温、低温等非生物逆境因子的抗性也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对于一生保持原地不
普通菜豆是全球种植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食用人群最多的食用豆类。日前,《自然—遗传学》以长文形式发表了683份普通菜豆资源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分析,以及普通菜豆最大规模的主要农艺性状表型鉴定结果。该项工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联合
在病菌面前,为什么有的植物被侵害,而有的植物“毛发无损”?日前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揭示了植物抗病的机理。这一发现对于未来设计农作物抗病品种、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40年代,科学家提出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理论。1994年,科学家发现了植物抗病基因编码抗病蛋白,但是一
在病菌面前,为什么有的植物被侵害,而有的植物“毛发无损”?日前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揭示了植物抗病的机理。这一发现对于未来设计农作物抗病品种、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40年代,科学家提出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理论。1994年,科学家发现了植物抗病基因编码抗病蛋白,但是一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兴奇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次对云南野生稻从DNA分子、细胞、植株、种子到原生地、异地集中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野生稻保存保护网,并有重要发现。近日,该项目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野生稻是水稻的原始祖先,被专家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在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
为了破译鲶鱼抗病性状的遗传机制,改善鲶鱼的养殖,美国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利用Affymetrix公司的Axiom基因分型技术,开发出第一款高密度的鲶鱼SNP芯片——Catfish 250K SNP array。这项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BMC Rese
黄三文,1971年出生于湖南岳阳。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2005年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副所长,国家“973”项目“主要蔬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与分子改良”首席科学家、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国际茄科基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了一种高致病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的基因组测序,指出了这种病毒株的分子特征,也表明了其基因组在不断进化中,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国内IBV病毒发展的有效控制,深入了解冠状病毒的进化特征。相关成果公布在病毒学权威期刊J Viro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
“这么多年来,我做食品安全的报告时从来不谈转基因,因为我认为它不属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可是在互动时,总有人会提。” 4月29日,在北京市科协科技思想库转基因技术决策咨询沙龙(以下简称“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上台道出了这样一番话。 与其说这是陈君石个人的“困惑”,不如说这是当下中国关
9月6日,《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艺系教授张明方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课题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榨菜全基因组图谱,并从基因组选择与进化层面解答了榨菜“家乡味”的成因,这一进展将对芥菜类蔬菜作物的改良产生重要意义。
50年来,世界大豆作物都依赖于利用抗孢囊线虫大豆品种,但没有人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击退孢囊线虫害的。现在抗性大豆植物的秘密终于浮出水面。令人惊讶地是在大豆中与抗孢囊线虫相关的基因中有一个一直以来也与包括淋巴细胞白血病、脊柱裂和心血管病等人类疾病相关。来自密苏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及其同事将这一突破性的成
植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病原菌的侵袭,植物经过与病原菌的长期共进化形成了一套复杂的防御体系。在整个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如水杨酸、乙烯和茉莉酸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调控功能。不同的植物激素介导不同的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信号途径,并有针对性地调控植物应对不同类型病原菌的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社会舆论中争讼最为激烈和持续的焦点话题之一,是一个普通人看似几乎插不上嘴的专业科学问题:转基因农作物应不应该商业化? 而有关转基因问题的论战,现在越来越异化为不同政治立场之间的纷争,乃至谩骂。它实际上已经完全脱离了最初的科学研究和食品安全范畴,沦为一场迷失了目标的情
我国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供体(乌拉尔图小麦和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结束了小麦没有全基因组序列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小麦基因组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这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承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参与的“十二五”863
我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供体——乌拉尔图小麦和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结束了小麦没有全基因组序列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小麦基因组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拥有复杂的极端环境。同时青藏高原还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为研究生物在特殊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近年来,生物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基因组研究主要侧重于藏族人对低氧的适应,以及多种动物(牦牛、藏猪、藏獒、藏鸡、藏羚羊、地山雀、滇金丝猴、西藏倭
近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组装出近乎完整的栽培草莓基因组,并揭示了这种复杂的异源多倍体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一转眼又到了草莓上市的季节。这种小巧可爱的果实有着酸甜可口的味道,可搭配出各种各样的美妙滋味。不过,对于草莓的基因组,你又了解多少? 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凤梨草
让种植了7000年水稻的农民,不用再脸朝黄土背朝天地翻地、插秧,而实行免耕直播的“懒人种植法”——把种子直接撒在地里,不打农药、少施化肥、也不用灌溉,100多天后,即使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干旱地区,最懒的农民也能收获沉甸甸的稻子。这就是科学家黎志康、张启发的梦想。 品种具
6月19日,Molecular Plant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题为Elimination of a retrotransposon for quenching genome instability in modern rice 的研究
真菌病害是作物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作物病害的80%由病原真菌所引起。迄今,对作物真菌病害的控制,一是选育并采用抗性品种,二是使用化学杀菌剂,三是采取预防措施,如轮作、避免受侵染土壤和带病原植物材料的传播等。然而,化学杀菌剂成本较高,且最终导致病原菌的抗药性,其残毒还引起环境污染等问题。综合采用有
观察地震愈合新方法问世 对酿成了中国汶川地震的断层地下水运动的直接测量为人们就断裂带的“愈合”提供了新的见解。在发生地震时,断裂带中的岩石因为剧烈的摇震而破碎,从而增加了该岩石对水的通透性。通透性会影响对该断层的压力和应力,并因而会影响该断层愈合所需时间的长短。更好地把握与断层愈合有关的最
甜瓜在世界范围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日前西班牙的九个研究中心通力合作,利用罗氏454平台完成了甜瓜基因组的测序。除了甜瓜的全基因组,科学家还得到了 7个特定甜瓜品种的基因组,文章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杂志上。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
2014年4月2日,由多国农作物遗传学家参与的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International Peanut Genome Initiative,IPGI)终获喜报。他们在历经数年研究后,成功完成世界上首个花生全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工作。花生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序列的公布将为全球研究人员和植物育种专
相关知识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pdf
“抗病基因”可延长树木寿命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docx
科学网—当前植物抗病基因的九种抗病机制
抗病基因
植物病毒互作研究及基因编辑技术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15页)
我校研究团队提出植物miRNA和抗病基因共演化模型
植物抗病基因RP1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植物抗病基因
网址: 抗病基因抑复制,限移动的抗性机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4619.html
上一篇: 如果要将某植物抗病基因转入小麦中 |
下一篇: 植物抗花叶病毒相关蛋白RSMV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