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植物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植物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与文物》 2006年03期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植物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杨晓燕   吕厚远   夏正楷   开通知网号

【摘要】:<正>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很多研究方法逐渐被应用到考古学,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更多古人类文化的信息,并衍生出新的研究方向如分子生物考古、环境考古、冶金考古和植物考古等等。植物考古以考古出土的植物遗存为研究对象,借助一些植物学的方法认识和了解古代人与植物的相互关系,比如古代人类经济生活、农作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智能排版>>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12341872465721425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燕;吕厚远;夏正楷;植物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J];考古与文物;2006年03期 2 敖志超;马玉琦;张立然;蔡金文;满建民;不同晶体类型药食两用植物淀粉粒结构及体外消化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2年15期 3 蔡雨佳;杨凯钧;高科;郝龙;李昕芮;韩晓翠;周晓燕;王德鹏;不同小麦品种淀粉粒径的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21年07期 4 杨晓燕;孔昭宸;刘长江;葛全胜;中国北方现代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淀粉粒形态数据分析[J];第四纪研究;2010年02期 5 银永安;齐军仓;王自布;庞欢;苑会功;曹连莆;李卫华;小麦胚乳A、B型淀粉粒分离纯化方法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0年02期 6 韦存虚;张翔宇;张军;徐斌;周卫东;许如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大、小淀粉粒的分离和特性[J];麦类作物学报;2007年02期 7 金延明,李胜华植物性中药材淀粉粒类型与特征鉴别[J];中国中药杂志;1994年06期 8 袁莉民,朱庆森,王志琴,张祖建亚种间杂交稻及其亲本胚乳淀粉粒性状的初步观察[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9 伍时照;黄超武;欧烈才;孔宪扬;鄢鸿鸣;林瑜钊;水稻灿型品种胚乳淀粉粒性状的扫描电镜观察[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6年02期 10 方梦霞;陈虹;淀粉粒分析在石制品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J];草原文物;201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瘾生;黄郊;霍天喜;果树花芽分化中淀粉粒及其变化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Ⅰ果树)[C];1989年 2 刘云亭;淀粉粒在中药显微鉴别中的应用[A];新世纪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朱命炜;刘萍;李建平;刘海英;李金亭;NCT对小麦生理特性、产量及胚乳淀粉粒形态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伊祖涛;张海艳;不同玉米品种角质和粉质胚乳淀粉粒的粒度分布特征[A];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5 刘锋;彭辉平;朱怀诚;2.8亿年前的淀粉化石揭示了复杂的早期动植物互利共生现象[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6 伊祖涛;张海艳;糯玉米胚乳发育过程中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变化[A];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7 张昭其;Haya Friedman;Sonia Philosoph-Hadas;肌动-肌球蛋白系统调节的淀粉粒位移在金鱼草切花重力感应中的作用[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姜东;张传辉;戴廷波;荆奇;曹卫星;小麦籽粒淀粉粒粒级分布及其与淀粉理化特性关系研究进展[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欢;陆大雷;陆卫平;籽粒建成期高温胁迫持续时间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0 刘霞;王庆成;王振林;刘开昌;李宗新;张慧;玉米、小麦皮层形态建成和胚乳淀粉粒超微结构比较[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银永安;小麦胚乳A、B型淀粉粒形成机理及理化特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2 满建民;高直链淀粉水稻胚乳淀粉粒的结构与特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3 徐云姬;三种禾谷类作物强、弱势粒灌浆差异机理及其调控技术[D];扬州大学;2016年 4 郑科;小麦及其近缘属种籽粒淀粉特性、燕麦籽粒淀粉生物合成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刘海英;水稻转录因子OsRSR1遗传变异及调控机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6 葛威;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李春艳;小黑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生物合成和胚乳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景立权;精确施氮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及机理[D];扬州大学;2014年 9 张丽;玉米容重差异的形成机理及措施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10 陈洪波;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灿辉;高直链淀粉水稻和玉米异形淀粉粒的特性和发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2 杨延强;糯小麦淀粉粒粒度分布及其对氮素的响应[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3 田益华;小麦不同粒级淀粉粒理化特性及其对淀粉品质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钦风凌;高直链淀粉水稻胚乳淀粉粒的发育和结构特性[D];扬州大学;2011年 5 杨兵兵;氮硫配施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形成及淀粉粒分布的影响[D];安徽科技学院;2017年 6 张秀;淀粉DSC热转变过程中分子变化机理[D];天津科技大学;2017年 7 阴卫军;干旱胁迫对玉米胚乳淀粉粒发育与植株磷转移特征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8 张永辉;裴李岗文化植物类食物加工工具表面淀粉粒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李敬;水稻籽粒中调控淀粉合成关键基因FLO12的图位克隆与初步功能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10 奉宝兵;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淀粉合成基因Pullulan[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亟须建构“公众考古学”[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张春海;考古学与哲学联手打开新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唐芊尔 本报通讯员 付佩玥;看考古学如何“圈粉”青少年[N];光明日报;2020年 4 ;当代考古学前沿的集中展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赵琪;加强考古学与社会的实际关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 6 冯威;学者呼吁让考古学走向大众[N];光明日报;2003年 7 记者 陆航;追踪考古学最新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 8 本报记者 张清俐;科学方法使考古学更具跨学科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记者 喻菲;古墓“层层防盗”,原为考古学鼻祖自用[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本版编辑 文宣 孙波;考古学——追寻人类遗失的过去[N];中国文物报;2008年

相关知识

植物考古探秘
[考古] 植物考古概述
植物考古学
考古中的高科技“神器”
科技考古视野下的裴李岗文化研究及相关问题
“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样品采集现场研讨会暨考古学文化、社会与农业相关研究课题推进会”在河北张家口举行
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问题
少花龙葵花药发育中多糖和脂滴的组织化学研究Histochemical Observ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and Lipids on the Developing Anthers of Solanum photeinocarpum
第三届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会议纪要
“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中期检查报告

网址: 植物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56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阿姆河流域贵霜时期的水稻遗存及喜
下一篇: 黍粟农业起源机制获得新认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