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碳测年的技术问题及其在史前文化和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碳测年的技术问题及其在史前文化和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碳测年的技术问题及其在史前文化和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学术沙龙

æ⟡³å—大学欢迎您! 

河南﹒开封

2024年05月

会议介绍

碳测年被广泛地用来建立史前文化和与之相关的环境变化的年代框架。近年来,随着小型测年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对史前文化和与之相关的环境变化年代框架的期望越来越高。但是,我们仍然面对许多“不能被轻而易举地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技术本身的问题(如:正构烷烃单体测年),也涉及测年目标的选择和制样以及测年资料的解译问题。为了提升我们对上述“不能被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的认识,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和黄河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碳测年技术问题及其在史前文化和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学术沙龙(第一届)。

会议指南

【会议主题】

一、碳测年技术和理念的新进展

二、碳测年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碳测年技术在考古中的运用

四、碳测年技术在史前环境研究中的运用

五、其它(例如,OSL在考古中的应用,小型碳测年加速器的其它应用)

【报到时间及住宿】

      报到时间:2024年5月10日

住宿地点:河南大学中州颐和酒店

【会议时间】

2024年5月11日—5月12日

【会议地点】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二楼报告厅

【主办单位】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

兰州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特邀校外专家】

吴小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陈相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

王宗礼(兰州大学)

周爱锋(兰州大学)

李国强(兰州大学)

许  冰(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赵晓雷(北京师范大学)

董克君(天津大学)

程  鹏(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付云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赵海燕(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杜  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卢雪峰(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舒培仙(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林怡嫺(北京大学)

黄咸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张红艳(南京大学)

庞义俊(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曹辉辉(兰州大学)

贾  鑫(南京师范大学)

孟华平(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吴卫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张文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种建荣(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孙  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叶润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陈国科(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邵  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助理)

郑  媛(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张翔宇(西安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王  芬(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

马  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

刘海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梁法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李永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会议组织者】

冯兆东: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fengzd@vip.henu.edu.cn

魏继印: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 12607672001@126.com

苗晓东: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miaoxd@henu.edu.cn

王宗礼: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zlwang@lzu.edu.cn

魏亚飞: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weiyafei@henu.edu.cn

【会议协调者】

魏亚飞(电话:18236593085;Email:weiyafei@henu.edu.cn)

陈世强(电话:18568689852;Email:shiqchen@126.com)

专家简介

吴小红Email:wuxh@pku.edu.cn

现任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主任。主持过许多与碳测年有关的重大项目。

冯兆东(Email: fengzd@vip.henu.edu.cn):

河南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亚和东亚第四纪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的研究。自2017年起,致力于河南大学《气候与环境变化实验室》的建设。

魏继印(Email: 12607672001@126.com

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先秦考古研究,侧重于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夏文化、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等方面的研究。

苗晓东(Email: miaoxd@henu.edu.cn

河南大学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和美国的黄土、沙地、河流和冰川的年代学、沉积学和环境考古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王宗礼Email: zlwang@lzu.edu.cn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划并建设了兰州大学放射性碳年代学实验室。

周爱锋Email: zlwang@lzu.edu.cn

兰州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湖泊环境与气候变化;碳-14年代学;生物-有机地球化学;环境考古;有机残留物分析

董克君(Email: kejun.dong@tju.edu.cn

天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核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依托天津大学加速器质谱装置(TJUAMS),成功测试与分析了多个14C、10Be、26Al年代学样品。

  冰(Email: bingx@mail.iggcas.ac.cn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和环境地球化学。

赵晓雷(Email: xiaolei.zhao@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研究员。参与了多次实验室间的对比活动,已测量过近万14C,129I,41Ca, 210Pb, 236U,Pu等各类样品。

  敏(Email:ranm@vip.henu.edu.cn

河南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地球化学与气候变化。

黄咸雨(Email: xyhuang@cug.edu.cn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任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湿地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

李国强(Email: gqli@lzu.edu.cn

兰州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释光测年与古环境变化研究。研究成果被写入《释光测年指南》和《地貌论》等国际重要学术专著或教科书。

  鹏(Email: Chp@ieecas.cn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14C年代学及其环境示踪研究。

付云翀(Email: fuyc@ieecas.cn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目前负责Xi’an-AMS运行、维护、维修与管理等工作。

花(Email:  fuyc@ieecas.cn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14C年代学方法研究及技术研发类工作

张红艳(Email: hongyan@nju.edu.cn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年代与环境实验室负责人。主要负责加速器质谱年代与环境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

赖忠平(Email: zhongping_lai@stu.edu.cn

汕头大学,教授,从事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变化研究。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榜单”

庞义俊(Email:yijunpang@163.com

副研究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核盾计划”——高潜人才(加速器应用技术领域),从事加速器质谱小型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鑫(Email:jiaxin@njnu.edu.cn

特岗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环境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环境考古、植物考古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碳十四实验室(筹)负责人。

舒培仙(Email:shupx@ieecas.cn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地环所与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系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晚第四纪古气候与地质考古。

赵海燕(Email:zhaohy@ieecas.cn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主要从事14C年代学、环境考古以及全新世古气候研究。

曹辉辉(Email: caohh@lzu.edu.cn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测试中心副主任,负责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工作,从事碳十四年代学与环境考古研究。

魏亚飞Email: weiyafei@henu.edu.cn

    河南大学,目前负责HENU-AMS(河南大学-AMS)的运行、维护、维修与管理等工作。

孟华平(Email:

湖北大学特聘教授。重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结构与早期文明进程。

吴卫红(Email: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曾长期从事田野考古,承担过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

张文瑞(Email:

现任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研究馆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河北省考古学会会长。

种建荣(Email: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商周田野考古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与田野考古项目20余项。

  波(Email: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三级研究馆员,兼任山东省考古学会秘书长。

叶润清(Email: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安徽皖江流域先秦时期考古科研工作。

陈国科(Email:

副研究馆员,现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先后参加主动科研、大遗址保护规划及配合基本建设等各类考古调查发掘工作50余项。

  晶(Email: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馆员。参与和负责的神木石峁遗址考古项目,先后荣获国内外多个重要考古奖项。

  媛(Email: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及研究、公众考古实践研究、博物馆管理等工作。

张翔宇(Email:

西安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秦汉考古学研究。

  芬(Email: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

  健(Email: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中外文化交流考古、古代游牧民族聚落考古、考古地理信息系统。

刘海旺(Email: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主要为秦汉及以后历史时期考古和古代冶金考古。

梁法伟(Email: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考古。长期工作于田野考古一线,从事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

陈世强(Email:

河南大学,博士、副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林怡Email: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碳十四年代实验室

李永强(Email: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负责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吴金涛(Email: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叶宇(Email: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关知识

碳测年的技术问题及其在史前文化和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滇西北地区旧石器至青铜时代人类活动与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
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问题
科技考古视野下的裴李岗文化研究及相关问题
吕厚远:气候环境和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未断基础
江苏环境考古研究三十年
桃花文化及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史前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新方法与新进展
考古2023|科技考古:科技赋能,考古新知
考古2020︱科技考古:运用先进科技,衔接过去与未来

网址: 碳测年的技术问题及其在史前文化和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58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最新科技考古成果!清涧后刘家塔商
下一篇: 考后别忘 | 10月29日托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