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秦仁昌(1898

秦仁昌(1898

  秦仁昌,著名植物学家,字子农,1898年1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25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林学系林科,获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在毕业前两年(1923年)就由陈焕镛教授推荐到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任植物学助教,1927年升讲师并任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部主任。1929-1932年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植物学博物馆进修,研究蕨类植物分类学,其间他访问了瑞典、德、法、奥、捷等国的标本馆,并在英国皇家植物园标本馆和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查阅了馆藏全部中国产的蕨类和种子植物标本,拍摄照片18300张,积累了大量珍贵资料。1930年曾代表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参加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植物学会。
  1932年回国后任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兼植物标本室主任,综合整理了所收集的国外资料和对浙皖鄂甘桂粤蒙等省调查收集的标本,修订了1930年编的《中国蕨类植物志初稿》,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专著(20万字)。1933年发起成立了中国植物学会,被选为副理事
  长。1934年创建了静生生物调查所庐山森林植物园并任主任。抗战期间辗转到云南,又创建了静生生物调查所云南丽江植物工作站并任主任。抗战胜利后至1948年到云南大学生物系和森林学系任教授兼主任。
  1949年解放后,他兼任云南省林业局副局长,领导并计划云南省金鸡纳和橡胶宜林地勘察及育苗造林工作。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调任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植物分类与植物地理学研究室主任。1979年以后一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顾问、《植物分类学报》主编。先后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副理事长及名誉理事长。1954年以后被连续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为国家科委林业组成员;1958年被聘为新疆综合考察队植物组组长,1959年被选为《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委员兼秘书长。曾被选聘为国际植物学会分类和命名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及蕨类植物学小组成员,被印度蕨类植物学会授予名誉会员,出席过全苏植物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
  经过多年的标本资料积累和对蕨类植物的外部形态、解剖结构以及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对当时包括有全世界1万多种的"水龙骨科"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终于在1940年发表了"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一文,大胆而科学地把100多年来囊括蕨类植物80%的属和90%种的混杂的"水龙骨科"划分为33个科249个属,清晰地显示出了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解决了当时蕨类植物学中难度最大的课题,在世界蕨类植物系统分类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后来被称为"秦仁昌系统"。当年即获荷印隆福氏生物学奖。这个系统结束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被胡克系统统治的沉默状况,使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的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78年发表了《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一文,使他的蕨类植物系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该系统已为全国植物学界和各标本室所采用,1989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59年他被选为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委员兼秘书长,他日以继夜地工作,在年轻同志的协助下首先出版了《中国植物志》(第二卷),这是《中国植物志》这部历史性巨著的第一本。他一生中还翻译了80多万字的《植物学拉丁文》一书,编译了《现代科技辞典》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植物学部分,组织和审改了《韦氏大辞典》植物学部分的译稿。他编写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的蕨类植物部分和杜鹃花科部分被广为使用,其中杜鹃花部分在美国已被译成英文本。60多年来他共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专著和翻译书15本。
  秦仁昌于1986年7月22日病逝北京。
  (王中仁)

相关知识

秦仁昌(1898
这位中国蕨类植物学奠基人,你还记得吗?
「秦州区秀花种养殖家庭农场招聘」
秦州区北山月季生态园花开正艳
当插花遇到艺术史:柔和的六月花束
天水在线摄影报道|秦州区兰花产业园蝴蝶兰绽放迎新春
优生检查进万家,户户盛开幸福花——秦峰镇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活动
重返侏罗纪,探寻无花之美——国家植物园举办“蕨代风华”蕨类植物专题展
我家装修的142平米现代风格,花了11万元,值不值?
辨草识木 绘图修志 ——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的学术人生

网址: 秦仁昌(1898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68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甘南天然石城:扎尕那
下一篇: 柏林花园露台民宿(Ber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