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草、一枝花、一篇科技大文章
——我在教院做科研
1992年,我辞去了当时生物系副主任(主持工作)的职务,摆脱了繁杂的行政事务,敝开了复杂纷扰的人事关系,顿时感到身心轻松许多,也让我能静下心来思考今后的路怎么走,如何实事求是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尽管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追求上进仍是大方向。这一点在当时心里应是明确的。
上下求索 明确发展大方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江苏教育学院生物系办学条件是相当简陋的,各项专业课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屈指可数、寥寥无几。我长期担任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与生物化学实验相关的仪器也就是普通通用的几大件,以及常用的玻璃仪器用品,勉强能满足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基本需要。生物化学学科发展很快,新的成果每年大量涌现,研究技术和方法日新月异。我如想在生物化学方向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就教院生物系当时的实验条件而言,无疑就是异想天开,不可能实现的。
在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资料室里,我翻阅了许多生物学科的期刊,广泛了解研究动态、信息以及热门研究课题。我通过比较,发现国内现代食品营养的研究正在升温,起步并不早,而且其专业知识涉及面与我从事教学的生物化学高度重合。南京大学著名生物化学教授郑集先生早年研究的成果就有许多关于维生素、蛋白质、多糖类的结构、性质及代谢的内容。从许多发表的文章来看,研究方法对实验仪器设备的要求并非是顶尖的、高级的。我衡量再三,感到在食品营养方面可以有发展的可能。
在同行朋友的介绍下,我联系了南京医学院预防医学系,申请专业课程的进修,很快获得批准。从1992年下半年至1993年7月,共进修旁听了《营养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技术》等专业课程,参加了考试,成绩优良(85分、88分、88分、96分、95分)。南京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的诸位老师十分友好,让我参加他们的各种教研活动、科研报告会、学术讨论。近二年时间里我在南京医学院的专业进修收获尤为丰富,为我以后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到了1999年,我又申请了江苏省教育厅资助,作为“高级访问学者”重返南京医学院,做课题研究。
在南京医学院进修的经历,使我的专业视野大为拓宽,感到今后努力方向明亮起来。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在南医图书馆查阅科技文献,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全球人口剧增,食物的供应压力加大,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营养的认识也在深化,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逐渐兴起,我发现进入这一领域开展研究的门槛并不太高。初期工作并不需要十分精密昂贵的分析仪器。那么,选择何种材料挖掘其食物资源开发的潜在利用价值呢?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查阅文献,终于一种常见花卉植物鸡冠花进入我的探寻兴趣范围,并最终锁定成为我前后历经十几年研究的幸运材料。
左右为难 艰辛跋涉科研路
“一枝浓艳对秋光,露滴风摇倚砌旁。晓景乍看何处似,谢家新染紫罗囊。”这是唐代诗人罗邺笔下金秋时节盛开的鸡冠花写照。古人咏鸡冠花更有动感的:“秋光及物眼犹迷,著叶婆娑拟碧鸡。精彩十分佯欲动,五更只欠一声啼。”(宋·赵企),“鸡冠本是胭脂染,今日为何浅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明·解缙)
鸡冠花属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亚洲、非洲热带地区。其枝叶婆娑,花序硕大坚挺,花形别致独特,我国各地广泛种植栽培,是一种普通的常见园林花卉。我国中医药学文献记载,鸡冠花叶、种子、花序“性甘凉,无毒”,具有多种药效功能,均可入药。民间也有将其食用的。在远古时代,人类在将稻、麦粮谷类作为主食之前,采集苋科植物的种子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因此,我联想到同为苋科植物的鸡冠花极为可能蕴含潜在的食用价值,推测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应具有积极的科学应用意义。
1993年,我向学院申报了科研课题《食物新资源鸡冠花的开发利用》,获得了批准,由此长达十五年之久、万分艰辛的研究工作正式启动了。研究过程中,先后邀请了青年教师管笪、朱善良、黄雪方共同承担了不同阶段的工作,大家面临困难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曾分享了成功的喜悦。通过几年的合作研究,这三位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资料,为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根据拟定的研究计划,首先进行基础研究,分析测定鸡冠花叶、种子、花序的十大类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并且与其他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进行详细的对照比较,为证明鸡冠花的食用营养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几个月时间里,除了上课教学,我几乎白天、晚上都待在当时的化学楼三楼生化实验室里,处理样品材料配制试剂、装配仪器,反复测定分析样品,有时遇到疑难问题就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思考解决的方法。
实验分析的初步结果表明鸡冠花的种子、叶均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成分,其营养食用价值良好,有望成为一种食物资源,可以深入研究,进而开发利用。
初次尝到成功欣喜的感觉太短暂了,很快,阵阵苦涩和无奈涌上心头,愁云密布,思绪纷乱。尽管学院已经批准了该项课题立项,但给予的经费实在有限,和计划确定的研究实验内容相比,几千元的经费真是杯水车薪。当时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简陋之极,说给今天的青年教师听听,他们几乎不相信:这样的条件,你们也能坚持做课题研究?我们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能做的项目一一做完,更多的分析测试项目则需要利用高精度的测试仪器方能完成。譬如,测定无机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定维生素的液相色谱仪、测定氨基酸的全自动分析仪等等。南京地区有多家高校拥有这类精密仪器,可以代为测定多种样品的材料,然而要收取昂贵的测试费用,这又是我们难于承受的,“无钱寸步难行”,再次深深印刻在心中。
回过头想想在南京医学院查阅资料过程中如获至宝,确定鸡冠花为研究材料,开发利用为研究方向,还有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文献检索表明,鸡冠花营养成分与价值的研究尚处空白状态,无任何研究记录。如果我们坚持做了基础研究并能开发利用,则属首创,具有创新意义和价值。这是极为诱人的明朗前景。想到此,激励而生的动力油然勃发,“难行”也要行!
我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一个字:求。恳求他人的帮助,利用朋友的介绍,或是参加学术会议,接近认识新的同行朋友,向他们说明自己的研究工作状况和所面临的困难,请求在可能情况下提供帮助。我东奔西走,曾先后去过南京大学、南京农大、南京医科大学、铁道医学院(南京东大)、南京财经大学等众多高校,登门找人说好话,讲难处,表心意。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幸运的是,这些高校同行教师被我的执着所感动,纷纷给予帮助,或给予少量的经费资助,或减收、免收检测费用。回想当年的经历,至今在心中深处仍然感谢他们,应该记下他们的姓名: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主任江汉湖教授、徐颖洁老师;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李庆天教授、钟才云博士、莫宝庆副教授;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汪海峰副教授等等。
为了节省有限的经费开支,能少花的钱就尽量少花。有一次一批实验材料要送到南京农大中心实验室测定,从草场门到中山门外卫岗是可以换乘公交车的。为了省下几块钱的车费,我骑着吱吱作响的旧自行车,花了四、五个小时,奔波往返五、六十里路,办好了事。1995年初,我找到南京医科大学钟才云老师,请他帮助我完成两个鸡冠花样品的毒理学实验。钟老师知道我的困难,主动提出除了购买30只实验大白鼠的费用,其他费用就免了。但有项条件,每天打扫动物房,照看实验白鼠的工作要我承担,否则雇人来做又得花一笔钱。对于钟才云老师的优惠待遇,真是求之不得,我满口应承下来。其后二十多天,我虽然辛苦许多,但在钟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急性毒理学实验,心里充满了浓浓的满足感,花少钱办了大事。
系统的实验内容需要大量新鲜的材料。我在当时院内边边角角的空地上,将土壤一锹一锹翻松整平,播种、育苗、移栽,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四季转换,前后近十年耕耘不止。教学楼后方的林间空地、院内教工宿舍下的坡地、图书馆南侧外墙下的绿地都曾留下我劳作的足迹,至今走到这些地方,当年的辛苦依然记忆犹新。每年七、八月里鸡冠花生长旺盛,需水量大,不能脱水,我顾不得夏日炎炎,头顶三伏,身穿被汗水湿透的背心短裤,拎着水桶一棵一棵浇水。最多时一季要栽植三千多棵鸡冠花,真记不清要浇多少桶水了,高温时往往浇到后面,前面浇过的田块又干了。浇完水,抖抖汗水湿透的衣服,坐在地上抽一支香烟,看看随风摇曳的鸡冠花,心里充满了希望。
柳暗花明 左右逢源促推广
经过近四年的艰辛繁杂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丰富,先后在《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营养学报》(2篇)、《中国野生植物资源》(3篇)、《武汉植物学研究》(2篇)、《药物生物技术》(3篇)、《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篇)、《西北植物学报》(2篇)等刊物上,发表了以鸡冠花为代表的有关植物资源开发研究的系列论文。但是,工作条件的艰难仍无根本的改观,困境犹存,经费的缺乏依然制约新的研究顺利开展,难以向深度拓展。一度时间,在脑海中反复思考寻找摆脱研究困境的良策和途径,认定研究成果只有转化应用走向社会才能寻找新的生机。
鸡冠花有若干不同品种,生物学性状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我尝试利用不同品种鸡冠花进行自然杂交,以期培养出适合于食用的新品种蔬菜。新的实验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培养出来的杂交品种播种以后长出的幼苗,高度在10~15cm时采收。烹调加工,热炒、凉拌、做汤,口感绵软细腻、鲜味可口,没有普通鸡冠花秧苗的苦涩感。次年,再将采收的种子播下,进行小面积试种,测定其生长特性和大面积栽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春季4月播种,随着气温升高,生长速度快,40~50天即可收获,同一块田,一年可种值4茬;产量较高,亩产可达3000斤以上;种植生长期病虫害几乎没有发生过,无需使用农药;夏季叶菜生长难,上市品种少,因其原产地在热带地区,故能耐高温,弥补蔬菜“夏缺”。以上诸多特性,证明其可以作为推广种植的叶菜新品种。经当时分管科研工作的王孝林副院长提议,将此新品种商业名称定为“凤蓉菜”。
1997年10月16日,当时的《服务导报》记者廖卉闻此信息立即采访我。第二天,即以《鸡冠花,一道美味佳肴》为题报道了此项科技应用成果。此后,新闻报道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扬州仪征市政府办公室的张秘书介绍了新城镇镇长和农科站站长电话联系我,提出愿意双方合作进行推广种植。南京市浦口区科委(现为科技局)主任也主动联系,要求在浦口蔬菜产地推广种植。在院领导王孝林副院长、科研处刘书超处长支持下,我院和仪征市新城镇政府、南京市浦口区科委分别签订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合作协议,我们承担的责任是提供种子和种植栽培技术指导。此后,我就非常忙碌,除了正常上课,每周有2、3天时间下乡,赶到浦口农村、仪征新城镇,在田间地头向农民讲解种植技术,观察凤蓉菜生长状况,解答农民的疑难问题。前往仪征新城镇路途较远,早出晚归。种植户的田地分散,又无车可乘,往往沿着田间小路走上半小时、四十分钟是常事。鸡冠花生长的旺盛期在五、六月份,这时走到农家田头已是一身汗。顶着烈日,在田间观察,讲述技术要领,更是大汗淋漓。如第二天上午有课,在新城镇乡下办好事,傍晚时分又急急忙忙赶到宁六公路边,招手拦车,登上归程,回到家中,再晚也要备好第二天早上的课程。
1999年6月,我们在浦口蔬菜园艺场试种凤蓉菜成功。6月15日,江苏教育学院、南京市科委、浦口区政府联合举行了“特色蔬菜凤蓉菜新闻发布会”,《扬子晚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江苏科技报》、《服务导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南京经济台、南京电视台等几十家新闻媒体派出记者赴会采访。我院王孝林院长、科研处刘书超处长、张任林同志等参加了新闻发布会。王孝林院长在会上介绍了我院科研成果鸡冠花开发利用的情况,我报告了凤蓉菜作为新品种蔬菜种植栽培的优势和特点。6月16日,参会的众多新闻媒体纷纷重点报道了上述科技消息,其后几个月乃至到现在,我在互联网上发现,全国有十几家地方农业科技信息网也转载发表了有关新品种蔬菜凤蓉菜培育成功的消息。以至长达一年时间里,我就收到数十封来自江苏省内、山东、河南、陕北、湖北、安徽、辽宁、北京、浙江、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市农民来信,要求提供种子和种植技术,对该新品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遗憾的是,我们学院没有可供育种的土地,我手里的种子数量有限,首先要满足合作单位推广的需要;其次,也考虑种子保护,不能随意流失。故对于来信,只能说抱歉。
通过联合申报,“特色蔬菜凤蓉菜(鸡冠花)种植及推广”成功列为南京市1999年农业科技发展项目,确定为南京市“农业品种更新工程科技成果”;列为扬州市1998年农业科技指导性计划项目。更为令人振奋欣喜的是,江苏教育学院和仪征市新城镇联合政府申报的《新型蔬菜鸡冠花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经国家农业资源开发总局批准确定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10万元。这就意味鸡冠花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已成为国家级课题项目,其科研水平和应用价值获得充分证明。
2000年春,苏州太仓市城厢镇农科站主动来电联系,希望双方合作推广凤蓉菜的种植。很快,我院与太仓市城厢镇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并经太仓市科委批准,确定为“2000年太仓市农业新品种引进项目 ”。以后双方项目实施顺利,成果显著,2004年获得“太仓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苏州日报》、《太仓日报》对此项目曾有多次报道。
在仪征市农村推广种植项目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后,再有太仓市城厢镇积极引进,吸引了在江苏省内农村采访的中央电视台的关注,结果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节目先后两次专题报道,其影响面更加扩大,提升了江苏教育学院的知名度。
内外交流 扩大影响创新篇
鸡冠花的研究工作持续了五年之后,积累了系列研究成果资料,成果转化的局面打开了,走上良性运转的轨道。1999年,我收到亚洲营养科学联合会的邀请,在8月底赴韩国首尔(汉城)参加了第8届亚洲国际营养大会,提交了两篇英文论文:1、Studies on Celosia Cristata L.Seed:Analysis of Fatty Acid and Report on the Acute Oral Toxicity Test;2、Evaluation on the Protein Quality of Celosia Cristata L.Leaves.在该次大会上报告交流,并被收入大会论文集。在会议上,我着重介绍鸡冠花秧苗的营养食用价值以及在我国农村的种植推广进展情况。(1995年10月,第7届亚洲国际营养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有关鸡冠花营养价值分析研究的两篇英文论文曾在该次大会上报告交流,并被收入大会论文集。)美国科学名人学会(AASB)评价“翁德宝是世界上首先倡导和建议将鸡冠花作为食物新资源进行利用开发的科学家”,对人类是一个贡献,决定授予 “1997年度国际科学名人奖”。
在国内,鸡冠花开发利用研究成果也获得业内同行的重视和关注,曾先后在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生物化学学会、中国化学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举办的全国学术会议上报告交流,引起许多专家的兴趣。2000年、2002年江苏省科委(科技厅)两次将鸡冠花开发利用成果收入《江苏科技年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年,新型蔬菜凤蓉菜被农业部列入《中国农作物育种成果》(农业出版社出版)。
多年来,我常常回顾走过的科研工作道路。尽管在初始起步阶段困难重重,我们还是利用本院简单的条件启动了实验研究,再而尽力争取到兄弟高校同行朋友的帮助,获得了一批成果,并能较为广泛地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这种有利局面的出现,就在于我们研究课题的创新,研究内容系统性显著,成果的独特性居领先位置,同时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价值。
种子飞天 科研再上一层楼
我有一位亲友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简称空间所)工作。1998年初,他告知了一个信息,中国和德国有一项空间科学合作计划:中德微重高空气球试验,年内将开展工作。我闻讯感到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能使鸡冠花的研究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于是,经过联系提出申请,空间所研究后同意我们提供鸡冠花种子搭载微重力实验舱,并免收任何费用。我很快选定6个品种的鸡冠花种子共计15.5g寄往北京。1998年9月2日凌晨2:30,体积有40万立方米,高度超过30层楼的巨大白色气球在河北石家庄正定机场升空,气球携带一个6m长、直径约0.5m,形似火箭的微重力实验舱,鸡冠花种子就放置于此实验舱里,随气球在距地面40.112km、大气层的平流层里,遨游了3小时54分钟,顺利返回地面。
除了返回时地球卫星,高空气球也是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的有效手段,利用高空环境重力、气压、温度、宇宙射线辐射等物理因素的变化,影响植物的性状和生理代谢反应,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从而按照人们的既定目的选育出农作物的新品种。
在收到搭载返地的鸡冠花种子之后,我们按照拟定的研究计划开展新的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1、播种育苗,根据对营养成分的分析和生物性状的检测,选育更好的适于栽培叶菜品种;2、取返地培育的植株材料,对其重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测试,并与未搭载的对照比较,其目的是分析其保健价值是否有提升。
1998年春天,我们将珍贵的搭载种子小心翼翼地播种下入土,并设置了对照。其后更是百倍呵护,就怕万一有何不测,前功尽弃。当看到种子顺利萌发,小苗破土而出,在春天温暖的阳光照耀下,舒展叶片,长大长壮,紧张的心情渐渐舒缓许多。我们观察到,与对照比较,搭载返地的鸡冠花植株其花序有显著的改变,经过取样检测分析,获得的数据资料表明有研究价值。随后几年,陆续发表了七篇系列论文,刊登在核心刊物:《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西北植物学报》、《食品科学》、《中国粮油学报》、《生物技术》、《热带作物学报》、《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同时,将选育的新品种安排在南京市浦口区、扬州仪征市、苏州太仓市三处科技合作单位进行小面积试种。
写到这里,不由心生感慨,正是中科院空间所专家们无私的支持和帮助,鸡冠花种子才能得以搭载高空气球,经受宇宙高空环境奇妙的洗礼,产生生命的变幻,使我们的研究深入到一个新的境地,产生新的突破,收获喜人的科研成果。当我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会议时,有的同行朋友十分羡慕:真想不到你们有机会将种子送上高空,这会带来许多崭新的研究课题,太难得了。是的,应该感谢为我们研究开拓新天地而提供关键帮助的中科院空间所科学家们。
翁德宝
2012年6月15日
附录一
以鸡冠花为代表的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目录
序列 论文 刊物 年 期
1 凤尾鸡冠的营养成分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1994 03
2 鸡冠花种子营养成分的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4 03
3 鸡冠花的营养成分分析 营养学报※ 1995 01
4 鸡冠花叶、种子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报告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1995 02
5 鸡冠花植株内无机元素的分析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6 01
6 不同品种鸡冠花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营养学报※ 1997 02
7 Studies on Celosia Cristata L. 南京师大学报※ 1998 04
8 鸡冠花种子蛋白质氨基酸的分析研究 药物生物技术※ 1998 01
9 鸡冠花种子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 02
10 鸡冠花叶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9 01
序列
论文
刊物
年
期
11
两种海桐居植物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分析评价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0
03
12
两种新品种鸡冠花籽油脂肪酸组分的分离鉴定
药物生物技术※
2000
04
13 普通鸡冠花序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植物学通报※ 2000 06
14 诸葛菜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0 05
15 四种南京地产栽培野菜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3
16 野生诸葛菜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1 04
17 高空气球飞行对鸡冠花籽粒产量及籽油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01 03
18 菊花脑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药物生物技术※ 2001 03
19 高空环境对鸡冠花籽油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2002 01
序列 论文 刊物 年 期
20 高空气球搭载实验对鸡冠花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02 05
21 高空环境条件对鸡冠花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03 11
22
高空环境对鸡冠花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诱变效应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
2003
01
23 高空气球搭载实验对普通鸡冠花抗氧化作用的诱变效应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4 04
24 高空气球飞行对凤尾鸡冠花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生物技术※ 2004 06
25 水杉落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与抗氧化作用的初步研究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5 04
26 新型特色叶菜:凤蓉菜 中国农作物育种成果(下卷)(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7 菊花脑多糖及黄酮类化合物分离提取的研究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7
28 来源于鸡冠花的新型特色蔬菜—凤蓉菜 中国农业信息 2008 11
序列 论文 刊物 年 期
29 黄皮种子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研究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0 06
说明:1、有※ 号标记的刊物为国内核心期刊,共计20篇论文。
2、据“万方学术圈”统计数据,上述论文中有多篇被他人引用、总引次数195,最多一篇论文被引用40次。
3、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未收录列入。附录二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序列 成果名称 奖项 授奖部门 时间 备注
1 食物新资源鸡冠花的开发利用 江苏教院“八五”科研成果优秀课题二等奖 江苏教育学院 1995 一等奖空缺
2 鸡冠花叶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研究 南京市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01 副省级奖项。被他人引用达40次。
序列
成果名称
奖项
授奖部门
时间
备注
3 高空气球飞行对鸡冠花籽粒产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南京市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03 副省级奖项
4 凤蓉菜引繁及栽培技术研究 太仓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江苏省太仓市人民政府 2004
5 高空气球搭载实验对普通鸡冠花抗氧化作用的诱变效应 2004~2005年度优秀学术论文奖 江苏教育学院 2006
附录三
主持的科研课题项目
序列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项目下达时间
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型蔬菜鸡冠花生产基地建设》 国家农业资源开发总局 1999
2 江苏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项目《鸡冠花高空育种及开发应用研究》 江苏省资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2000
序列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项目下达时间
3 南京市农业科技发展计划《特色蔬菜凤蓉菜航天搭载育种应用》 南京市政府、科委 1999
4 南京市农业品种更新项目《新型特色蔬菜凤蓉菜推广》 南京市政府、科委 2000
5 江苏教育学院“八五”科研项目《食物新资源鸡冠花的开发利用》 江苏教育学院 1993
6 江苏教育学院“十五”重点科研项目《高空气球搭载对鸡冠花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江苏教育学院 1999
7 扬州市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特色蔬菜鸡冠花种植及推广》 扬州市农业局 1998
8 南京市浦口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特色蔬菜凤蓉菜航天搭载育种应用》 南京市浦口区科委 1999
9 太仓市农业新品种引进项目《凤蓉菜引繁技术研究》 江苏省太仓市科委 2001
相关知识
校庆60周年征文 翁德宝:我在教院做科研
环保的征文800字(精选29篇)
环保意识征文(精选11篇)
花翁
十五周年校庆系列
洪德元
【16年尿毒症患者的感恩】让我重新走路,为我洗衣送饭,我有两束花,献给我的二院“家人”们/科室导航/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机版
风从珞珈来——“珞黉流风—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全国艺术名家邀请展”侧记
远近闻名的花木之乡!潮州金石翁厝村“花卉文化节”恢复举办
大连理工大学第二届“校庆杯”玉兰花季摄影比赛通知
网址: 校庆60周年征文 翁德宝:我在教院做科研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929.html
上一篇: 志诚为报国 草木总关情——记植物 |
下一篇: 在微小而博大的世界里感受美与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