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造全产业链 实现蔬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肥东县牌坊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近年来,肥东县牌坊乡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明确提出“打响民族牌,做好菜文章”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设施栽培,努力打造“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使蔬菜产业成为全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引擎,助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基本情况。牌坊回族满族乡位于肥东县城以北7公里,近城临县,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略显,有发展蔬菜生产的良好基础条件。乡域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万亩,辖11个村,316个村民组,总人口4.2万,其中少数民族村5个,少数民族人口5700人。近年来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国第三大杭椒生产基地,春秋两季产值近亿元。
(二)取得成效。牌坊乡已发展蔬菜面积2万亩,主导产品杭椒、西红柿、西甜瓜等,年产各类蔬菜4万吨。其中杭椒种植面积近万亩,年产杭椒2万吨,产值1.8亿元。杭椒在蔬菜类里属于高档蔬菜,品质好产量高,春季一亩地大概产量在5000斤,秋季一亩产量在4000斤。高峰上市期,牌坊乡的杭椒上市量每天高达10万-20万斤。蔬菜业的发展,满足了居民“菜篮子”的需求,也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加快了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三)主要做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为做大做强杭椒产业,保持蔬菜业持续发展,根据《肥东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了店白路沿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高标准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标准化蔬菜示范园8家,设施栽培面积6000多亩。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行“四个统一”(统一申报项目、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土地流转、统一配套建设)的帮扶措施,加大基地设施投入,吸纳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大棚蔬菜生产。现已发展蔬菜生产经营人员1300多人,经营大户60多家,蔬菜专业合作社30多家。全乡建设有十余个沼液池,当地蔬菜生产过程使用的是有机肥料,农药使用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产品从种植、生长、采摘再到上市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三是实行抱团发展。积极整合全乡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户联合建社,组团“出征”。注册成立肥东县放心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为蔬菜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四是推行标准生产。建立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登记档案,统一农药使用品种,统一农资购置,统一产品质量检测。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推广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按照相关规范,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所有产品须经乡检测室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双重检测合格后方可准许入市。五是促进文旅结合。利用合肥市东部门户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生态优势,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大力延伸产业链。着力挖掘打造许井社区旅游资源,建设以“四季童耕”“观稼园”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旅游项目,推进全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都市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品牌。
(四)经验启示。牌坊乡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以建设蔬菜生产之乡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调整产业布局,高标准打造店白路沿线蔬菜生产带。一是坚持以设施农业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育种育苗体系建设,扩大商业化育种育苗基地,满足蔬菜种苗的内供外销。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市场化、现代化的蔬菜交易市场,配套建设市场、加工、贮运、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通过区域化生产,逐步形成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一体化,经营产业化格局。三是结合物联网管理,蔬菜种植智能化,全力打响精品蔬菜品牌,全面提高牌坊设施栽培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把杭椒产业发展成为全乡的主导优势产业,推动乡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肥东县桥头集镇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近年来,肥东县桥头集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造了一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地、合肥都市会客厅和乡村振兴样板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致力培育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增添光彩。
(一)基本情况。肥东县桥头集镇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桥头集镇国光、复兴、竹塘三个社区,规划总用地面积达到11800亩,核心区占地2000亩左右,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农业科技研发、全产业链生产、加工、仓储保鲜物流、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二)取得成效。该产业园将农耕文化与智慧农业无缝衔接,实现了数字园艺建设,其核心区分为设施蔬菜生产区、农耕文化体验区、休闲观光采摘区、智慧农业展示区、特色水产养殖区、雾耕农业示范区等六大板块,年产各类绿叶蔬菜、辣椒、西红柿、瓜果等30多个蔬果产品,年产蔬果12000余吨,产值4000余万元。该产业园引进安徽开垦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建设设施大棚79.9万平方米,其中连栋玻璃温控大棚11万平方米。温控大棚采用了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和气象仪能够实时监测反馈大棚内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另外,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按作物需要的养分配比成水溶液肥料,通过导管将水肥直接滴灌到农作物根部,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也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
(三)主要做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一是桥头集镇国光和复兴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集体经济发展资金300万元,在公司基地内新建果蔬保鲜库2座、分拣和包装车间1940平方米,仓储能力500吨。果蔬保鲜库等建成后租赁给安徽开垦农业有限公司统一经营,国光和复兴社区两个社区的村集体可年增收30万元。二是桥头集镇利用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500万元入股到安徽强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该镇的国光社区建设连栋玻璃温控大棚4栋,每年获得分红30万元,全镇10个社区每年可增加3万元村集体收入。构建产加销新模式。安徽开垦农业有限公司和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生鲜传奇”(蔬果销售企业)合作,采取基地直供方式,订单种植1100亩,通过公司种植+村集体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配送,每天固定两车次、月售180万元,每天这里将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送入连锁超市的近200家直销店,可服务合肥市500个生活社区约150万消费人口。提升产地仓储保鲜能力。建成后的果蔬保鲜库租赁给安徽开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统一经营,可年储存蔬菜2万吨,解决5000亩、满足150户农民需求,从源头上弥补了当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短板,增强了蔬果丰产期的储藏调控能力,择期错季销售能力明显增强。实现联农带农巩固脱贫成果。目前,安徽开垦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共流转该镇1410亩土地,按每亩平均600元计算,流转费84.6万元;园区共带动专业种植户200多户发展蔬菜生产,近200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务工就业,每人每天至少获得80元务工收入,户均年增收可达1.5万元。同时入股安徽强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500万元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的分红,让全镇脱贫户、边缘户207户488人从中受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该公司还带动霍邱县农民前来该园区务工就业和承包大棚从事蔬菜生产。据统计,共吸纳霍邱县宋店、三流、岔路等9个乡镇148户农户(其中脱贫户12户)前来基地承包设施大棚种植蔬菜,12户脱贫户共承包种植143.99亩大棚蔬菜,年总收入149.23万元,户均年收入12.4万元。
(四)经验启示。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为了共同富裕。而当前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农村想要发展,必须要能留住人才、吸引资金、产生效益。桥头集镇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同时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给予政策扶持,整合政策资源和资金,着力加大项目的发展,既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周边群众的务工增收提供了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让群众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更对乡村振兴充满了信心。
接下来桥头集镇将继续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坚持村企合作,村建企管和“公司+基地+农户”及“公司+基地+商超”发展模式,谋划与都市观光游和自驾采摘游等新型文旅业态紧密结合,紧紧抓住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长古旅游公路贯通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观光采摘农业项目,为进一步深化农业+文旅融合发展做好准备。
相信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将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动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相关知识
推荐| 10个值得借鉴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探索“农文旅”发展新模式!丹樱研学项目入选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自然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典型案例系列展示
安徽卖花渔村:小盆景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广西校椅镇:特色农业引领型乡村振兴||华汉文旅乡村振兴案例十四
姚安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姚安县水务局典型案例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我校光电农业实践项目荣获国务院国资委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典型案例一等奖
桐子坳村绿化美化典型案例.docx
播种药草皇后 开出致富之花 | 第三届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网址: 肥东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83929.html
上一篇: 努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开创现代花 |
下一篇: 大力发展现代花卉物流业 努力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