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阿诺德·伯林特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任何文明不朽的标记便是它所留下的史前古物:金字塔、雕塑、庙宇、花瓶、箭头、板斧、石雕、珠宝、土建工程、远古时代的巨石碑——一系列构成人类社会丰富而复杂生活的物质遗迹。这些用于日常生活、装饰以及宗教仪式的物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们的可使用性。它们不仅仅是必需品,还向我们展示了精细的手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发掘出很多东西:这些物品的边缘和空白的地方有丰富和抽象的图案,色彩使它们的表面变得生动,基本的结构上加上了装饰性的要素,匀称的外形和合适的尺寸,美观又实用。艺术的冲击力在每处都留下了痕迹。
在物品的制作过程中艺术产生了,人类的好奇心促使着我们对此进行解释。我们用神话和传说来解释它们。这些神话传说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而且它们被用于理解和解释影响人类生活的力量。宗教信仰和哲学由此产生了。在试图领会艺术冲击力的重要性和艺术所带来的不同寻常的愉悦感的过程中,人们对这种满足感的特性进行了解释。这便在哲学的领域内形成了美学。美学关注的是在制造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在享受自然美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价值。是什么让这种经验变得如此重要?是什么让它们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创造性的行为与其它的人类行为的区别在哪里?是否存在一种独一无二的与效用的价值、经济的价值、道德和信仰的价值不同的美学价值?艺术与自然以及它们所描绘的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艺术与自然的意义是不是超越其本身?这些都是美学所关注的一系列问题。
直到最近美学著作才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到艺术上来。自然的美学价值居于一个次要的地位,如果有所提及也仅仅只是一种回想。不过也有些引人注目的例外,尤其是在十八世纪的晚期——在此时期美学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以及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在对自然的欣赏中发现了一个适宜的主题。
在美国尤其是这个世纪以来,对自然的重视在工业化的驱动下渐渐被淹没,但是它没有完全地消失。一些著名的自然主义者促进了关于自然景观重要性的意识的发展,美国开始采用国家公园体系来保护国内最著名的景点和野生风景区。在我们这个时代,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不断增长的环境危机推动了环境运动,这项运动引起了公众的关注。那些工业界和政府制定的对环境产生威胁并危及我们舒适生活的政策及行动日益受到挑战。环境运动揭露了工业界不负责任的破坏性行为、对不可再生资源浪费性地开采以及污染的危险结果,这在国内引起了讨论并对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对经济、政治、伦理的关注是批评性的,但是它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问题,那就是这些其他的利益最终只是实现某种价值的手段:人类的舒适生活和内在的满足感是人类活动的中心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包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友谊与爱;在哲学层面上意识到自己是历史及自然的普遍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及在审美时带着情感参与到所有的这些行为中去实现我们的人生。这些美学的价值——人生体验中固有的价值——属于艺术的范畴,但是它们最为明显地体现在环境中。我们该怎样描述这种体验呢?
环境并不仅仅是我们的外部环境。我们日益认识到人类生活与环境条件紧密相连,我们与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在我们呼吸时我们也同时吸入了空气中的污染物并把它吸收到了我们的血流之中,它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在我们吃某样食物的时候,其中的水份和添加剂也被一起吸收了。即使是我们穿在身体之外的衣服也是我们个人形象的一部分,我们居住的房子可以展现我们的个性与价值。我们与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因为我们种植或饲养我们所吃的食物,制作我们所穿的衣服以及我们居住的房子。
景观也同样刻上了居住者的印记。它们就是地理学者们所说的“文化景观”,而且随着其间的居住者发生变化景观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安地列斯群岛(Lesser Antilles)的小岛圣巴泰勒米(St. Barthelemy )受其居住者的影响看上去具有法国风格,就如同百慕大展示给我们的是英国乡村的特色一样。这些景观与其它的文化产物都是人类的创作。我们创作它们的同时,我们所居住的景观也在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以及我们的性情和态度,这些影响是极细微的难以察觉的。在这点上这个国家的每个地区都与圣巴特(St. Barts)和百慕大一样,虽然我们很容易就会对身边的景观熟视无睹。
正是我们创造的事物影响了我们。它们影响并渗入了我们的个性、信仰和观念。由于人类文化的产物既包括我们所制造的供日常生活使用和休闲的物品也包括环境,它们通过我们的技术和特有的活动而产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环境是个内涵很大的词,因为它包括了我们制造的特别的物品和它们的物理环境以及所有与人类居住者不可分割的事物。内在和外在、意识与物质世界、人类与自然过程并不是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人类与环境是统一体。
环境体验
因此,环境体验指的并不是欣赏外部的风景。事实上从根本上来说它不仅仅是欣赏。有时某些作者试图将环境与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景观、我们对某一事物的视觉感知、我们持有的关于它的观点态度联系起来。但是,认为人类独立于他们所处的环境的观点在哲学上是没有根据的,在科学上是错误的,并且这一观点会导致灾难性的实际后果。确实,这些指责部分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将体验首先等同于视觉与景象,等同于理解力这一传统自从古典希腊以来就深入到了西方文化中去了。知识有很多种形式,概念、理论和信息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样,我们对体验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视觉而应与所有的身体感官联系起来。我们现在认识到,知觉个体并不是通过思考观察世界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体验的过程中去。
为了说明这一新的理解,我们必须区分环境与景观。如果环境被错误地看作对象,如果把它等同于景观,等同于对景观的观点态度,那么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可能我们会说环境是一个一般的概念,它组成了我们生活的条件,包含很多要素也包括人类。景观这一概念则比较特别,它所反映的是对直接的地域的体验。它是一个独特的环境,其特色是用独特的方法包含了构成环境的要素,并且强调人类作为知觉个体参与到环境中去。这个区别可以表述为:景观是一个有生命的环境。在此,环境是作为一个一般概念使用的,但是在谈到某个地区或特别的场所的时候,我们把它特殊化称为景观,或许这种环境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这种区别与环境美学有密切关系,因为要欣赏环境的内在知觉价值,我们必须参与到其中去。对环境的欣赏,并不仅仅是赞许地看着美丽的风景,而应该包括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驾车,在幽静的小道上行走,在可爱的溪流中戏水,以及在所有的这些活动中感受到声音、气味、太阳与风、颜色与外形的细微差别。同时在深深的感触中,发现在当今世界上,能生活在一个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地方是多么的可贵。这种感触是在我们与自然结合的过程中,通过我们的肌体感觉产生的。结合是一个很好的词,因为它在字面上的意思是我们身体的参与,这种参与在总体意义上而言就是环境审美。
在这种体验中,我们的知识、信仰和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是带着它们参与到体验中去的,而且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体验。这种思想和态度的影响也同样强调了艺术和环境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美学的评价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个人体验,它常常被错误地认为是“个人的”,但它其实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在对环境和艺术进行审美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信仰、态度和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文化和历史。它们指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注意或忽略发生的事情,促使或阻止我们参于到其中去。这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结合的另一方面。
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还体现在另一方面。一个很具影响力的艺术理论——制度理论最近宣称:艺术不是由物体的固有特性或与之相关的经历所决定的,而是被艺术世界的制度所决定的,这些制度决定了哪些事物可以归为艺术的范畴。这个从社会学视野提出的问题所要探讨的是:艺术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判断,还是由于物品的某些与众不同的特色和有价值的经历使之成为艺术的。这种极端的观点认为,我们不能折衷地把艺术的制度特性看成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中的一个要素。无论如何,社会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能通过认识其他文化力量对美学欣赏的影响来推进我们的体验,如艺术与美学的传统、社会借助博物馆、音乐厅、剧院这些公众场合提供一种欣赏艺术品的方法。环境体验则是通过建造园林、公园、小路和露营地,为景区建造优美的景观来完成的。而且,我们不是纯粹的知觉者,并且体验并不仅仅是知觉活动。社会制度和文化模式通过神话、理论和其它的解释来影响我们。因此,在环境审美中,我们所进行的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并且我们通常是在公共场合进行这种体验的。我们的社会性存在于对艺术和环境的审美活动中。
环境及景观并不仅仅是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我们对这种环境的感知、我们有关环境的观念和活动、或是社会和文化赋予环境的秩序,而是所有这些的总和。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人群和地区在其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体。同样,对环境的理解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相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把不同学科知识组合成一个一般概念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认识到不同的环境学科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环境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比我们的理解更为广泛,我们不能为了发掘它的美学成分把它分解成不同要素。与其他的学科相比,环境美学是对象、人群及其活动所组成的完整复合体的尺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通过分析历史建筑的文化源头或是通过对公园、对非凡的自然景观的特殊结构分析,来发掘出景观的美学价值。环境是一个复杂统一的整体,而有关它的美学是这一整体的尺度。
那么对环境的体验是什么呢?它不仅仅包含对令人愉快的景观的敏感性,如同噪音比音乐、商业的标志比绘画作品、工厂比树丛更引人注意一样,显性的环境体验并不一定是肯定的。环境美学必须认识到景观体验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侵犯我们:破坏某一场所的特性,破坏建筑的和谐,制造出噪音和难闻的气味,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不适于居住。这种批评部分是美学意义上的,是对我们知觉敏感性的攻击以及与否定价值的正面交锋。环境体验和批评是这本书的重点,我会在后面就此进行大量论述。
景观中的美学
环境的美学价值深刻影响了国家、文化和个人。国家通常希望他们的土地保持一种神秘性,而这往往被扭曲为对某一地理区域的占有欲。这种神秘性的追求部分是对他们的景观和它的美的一种热爱,从这点上来讲是没有错的。但是景观是不能被占有的,尽管开放可能会让它的美学价值被破坏。我们无法像收集油画一样收集景观,所以能游历美丽的景观是一件幸事,如果你希望的话,你可以积累对景观的体验。有的人可能能够占有土地,但是没有人能占有景观。对景观的占有就如同对爱的占有一样,是权力的表现,而不是欣赏。为了外在的目的牺牲内在的美学价值不是高尚的行为。
此外,文化景观比阿尔卑斯山、富士山、三峡或是大峡谷影响更深远。美国通过完善的国家公园系统保存了很多的风景名胜,但是这些名胜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景观的一部分。我们通常要通过长途的旅行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才能欣赏到它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生命的、生动的景观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而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我们如何参与由居室、工作场所、当地风景、旅游见闻和休闲活动所组成的诗一般地景观。我们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参与到景观中去是一种衡量我们体验的内在价值的方法。
这是实践中的美学,它反映在涉及了不同文化传统的景观中。当你去希腊、意大利或法国游玩时,你不可能忽视到每个民族赋予其景观的特色。建在海角和高地上的庙宇以及雅典的卫城是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威尼斯的水边还是在其岩石簇拥的山城中,意大利精英建筑都是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概念。在法国,种植园林的富饶景观既体现在十八世纪园林的繁茂景色中又体现在十九世纪巴黎的新设计中。在十八世纪晚期和十九世纪的英国,由威廉.肯特(William Kent),赖普顿(Humphrey Repton)和布朗(Lancelot Brown)设计的大庄园的改良的自然景观为十七世纪中国自然园林所影响而成为了艺术杰作。在以上这些例子中,人类对景观的改造是在美学观念的指引下进行的。这些传统和实践影响了它们的后继者,并且影响了美国景观的设计和外观。
其它文化也为美国的环境和景观美学的概念出现做出了贡献。芬兰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它在一个水域很多的地区利用景观的特色维持森林和城市的平衡。芬兰人对冰河时期形成的地形中的北方森林的热爱很明显地体现在了他们的景观中,这一点与北美从新英格兰到明尼苏达州的情形很相似,同时与加拿大也非常相似。在赫尔辛基的中心地区,对自然的崇敬和保护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赫尔辛基坐落于一个被森林覆盖的多岩石的地峡上,当其在二十世纪初向园林郊区扩展的时候,它很好地保持了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之一的集中的自然景观。森林和河口就如同其建筑一样是母基尼爱密(Munkkiniemi)的第一园林郊区的一部分。为了赫尔辛基的扩展而建立的园林城市如达毕奥拉(Tapiola)和后来的意塔卡思(Itakeskus)也都是在相同的文化传统的指导下完成的。美国的郊区新镇——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期间兴起的哥伦比亚和马里兰,就是以达毕奥拉(Tapiola)为模型而建的。在森林景观中建立郊区村庄的概念成为了郊区中心的特点, 这一概念使发展开阔地区和狭窄地区的传统观念变得柔和了。
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景观成为每一代人赋予某一特定区域的价值的宝库。在一个长期有人居住的地区,人们可能通过将小部分地区还原为荒野来表示他们对自然的尊敬。但这是有限的、象征性的姿态,无法引起对居住区域的更大程度的关注。驯化了自然并让其变得容易接近的公园通过不同的方式彰显了一种有价值的景观。这些传统与东北和中西部的其它城市的传统是相同的,而与干旱的西部在土地管理中重视荒野的作风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要注意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在文化上转型的景观与荒野区域的价值是一样的,都是值得保护的。把自然看成是一个园林是这种传统的一部分,城市的公园似乎与现代观念中的荒野是相违背的。它们在数代人的活动和使用过程中被改造,这使得它们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是文化景观。在十九世纪,人们对植物和动物的科学分类产生了兴趣并且开始通过鉴定其历史价值来丰富人类的欣赏活动,植物园便由此产生了。园林、公园和植物园追溯了一系列的过去的景观价值。克里斯多夫.唐纳德(Christopher Tunnard)提醒我们科学与美感不是对立的,在将荒野的地位提升到花园之上的过程中发现的城市从自然中分离是一个现代的概念。
我们对某一特定的环境的美学研究可能来源于我们所掌握的有关这一景观的地形学方面的和历史方面的信息,以及我们所了解的对其形成产生了促进作用的文化传统的知识。当然把这些信息与知觉体验联系起来也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通过查看地图或是阅读有关文献来全面了解一个景观是不可能的。同样,我们也无法通过浏览照片、幻灯片或图画来获取这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在美学意义上了解某一景观取决于作者、艺术家以及观众或读者的技术,并且这一过程通常是艰巨并且有偏差的。美学给景观认知带来的贡献之一便是让我们认识到人的体验与景观知识同样重要。环境并不是独立存在,单独被研究并被人们不偏不倚地客观地认识的。景观就如同一套衣服,如果离开了穿它的人就变得空洞而无意义。没有人类的存在,景观所拥有的只是可能性。人类不仅通过思考而且还通过存在创造知识并对景观做出贡献;通过行动而不是静观获取理解。此外,通过这种方式掌握景观的美学价值不仅能让人们获得认识上的满意度,而且能让人们认识到体验的价值并激励人们去改善环境。环境体验的美学价值——无论是在传统实践中定形了的还是在审美活动发展中成为指导原则的,都有深远的实践重要性。
欣赏景观
环境的价值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展现出来的——通过我们选择什么、保护什么、改变什么以及我们如何选择并进行我们的体验来决定的。环境欣赏是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森林中徒步旅行,在一个迷人的郊区漫步,在公园中野餐都能带给很多人美学上的愉悦感。但是欣赏活动有时可能会让人失望,当我们在景观中穿行时,我们常常会有这种感觉。审美体验会有否定性影响,环境体验比艺术体验包含的范围更广并且更迫切,我们在进行环境体验时会更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环境欣赏常常会受到阻碍,并且有时我们会体验到一种具有侵犯性甚至有害的环境。由于我们在景观中体验到的价值并不总是良好的,我们会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会失望,为什么我们寻求美学满足感的实践会经常受挫。
我们该如何欣赏景观?标准化的判断是最难进行的,景观自身的特性给这种欣赏活动带来了特定的难度。环境与很多因素有密切关系——功利的、经济的、政治的还有美学的,对景观价值的讨论通常聚焦于这些因素的某一狭小部分。除了某些特殊的有关对历史保护、分区制或是给定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纪念碑、公园的讨论之外,美学的因素很少被涉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为了获取这些因素的平衡,我们通常要使用一种综合的、整体的方法来权衡这些利益。这种方法视景观为一个不同的相互联系的价值的复合体,而不是相互分离的独立的利益的合成物。美学的价值与这些其他的价值相融合形成了景观的标准尺度。当然,景观有它们自身的特性,这些特性部分由地区的特点决定,部分由景观自有的独特的条件和特性决定。并不是每一种景观都能让人满意。一种极端是,某些景观可能让我们能与自然和精神进行深层的交流;而另一种是,景观可能会使我们退步并且伤害我们。我们的环境体验的最大组成部分便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在体验中,批评性的判断与欣赏是结合的。
在艺术中,批评是一个我们熟悉的过程,我们通过它来判断某一特殊的艺术对象是否成功。我们可以把一个相似的批评过程运用到景观中去。通过仔细的审视,我们能识别特定景观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价值。批评性的讨论能推进我们的欣赏并通过证明我们的评价使我们为保护某一有价值的景观做出努力,或者促进人们努力改变某一带来否定性影响的景观。
人们对湿地的观念的变化就很好地说明了环境批评是如何促进景观价值的发现的。一直到前不久,人们仍然认为湿地是没有价值的景观,只适合于在干旱或是脏而乱的地区存在。但是,这种否定的观点是由文化决定的,而不是通过分析景观自身的内在特点而做出的结论。在美国过去的几十年里,批评性的讨论纠正了我们轻视湿地的错误观念,让人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有欣赏价值的景观,从而帮助阻止了这种自然景观的衰退。对冰丘的欣赏是能证明景观批评影响的另一个例子,人们通过这种批评认识到冰丘不仅仅是砾石的来源而且是一种吸引人的自然形式以及最后的冰河时期的地质标志。从历史保护中我们也能发现这一问题的相关例证。一些不美观的破旧的建筑物现在被视为历史和文化的资源并得到了修复和保护。我们的环境的某些部分包含了否定的美学价值,这正是批评所要面对的。我们该如何从美学的角度欣赏电线杆和电线、商业带和住宅拖车停放用地、市郊的购物中心和停车场以及在夜晚十分荒凉的商务区?环境批评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工具,它能帮助揭示衡量我们所居住的景观的肯定和否定的美学尺度。
从美学的角度评价环境,包括欣赏和评价两个过程,而这两个过程都不仅仅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这章的前面,我写到欣赏环境就要积极地参与到景观中去而不是仅仅消积地满足于视觉上的愉悦感。虽然有时我们会主要为了欣赏的目的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比如在乡村驾车欣赏秋天的色彩或是去公园中爬山和游泳,但是景观欣赏比这些活动要更有深度更广泛。当我们驾车去工作或是学校,当我们去购物,当我们在溜狗或者在公园中野餐时,我们都从美学的意义上参与到了景观中。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周围的声音、是否意识到了阳光的灿烂、是否意识到了街道或是院子的味道、是否意识到了空间与大众的相互影响,这些都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并且进入了我们的知觉体验。因此审美体验在每一个场合都存在,它的知觉力量存在于环境欣赏的中心。当我们扩大我们的认知和敏感性并且不再把欣赏限制于特定的场合时,我们的环境的价值就会提升。
欣赏这一词的言外之意是价值,这种价值除了美学上的还可以是经济上的。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当然是从经济的角度从价值出发的,但是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其中发现的美学价值,尽管这二者都被当前的潮流和文化偏见影响变得十分复杂。同样的关系也存在于环境中。在海滨、在家中或是在面对着公园或广场的公寓中都能找到有关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相互联系的清晰例证。这些场所的经济价值被其所处位置的美学价值提升了。当建立在地理位置基础之上的经济价值取决于是否靠近电车或汽车站之后,它的重要性就下降了,而经济价值的美学来源的重要性便增长了。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地区,由于提升了其所处环境的美学特性,它们的经济价值也增加了。
美学和经济价值的冲突通常导致个体特性因素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公共要素中分离。然而感知不为特性所限制,某一特定房屋或建筑物的价值部分是由它的自然环境和公共位置共同决定的。例如,在一个把房屋建在溪谷的边上而使其价值有所提升的社区,如果有人在山腰伐木,在山坡上采矿或是在溪流中筑坝,那么这一社区就会因为环境受到破坏而变得不稳定。房产所有者和为了利润开发附近地区的人之间的冲突好像完全是经济上的,但是房屋的经济价值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美学价值是相联系的。
近几年,环境的美学要素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心理学家、规划者、地理学家、哲学家、环境学家以及普通民众都不断认识到了环境的美学尺度。但是,问题是如何确定并运用这一价值。美学的价值是意义模糊而难懂的,环境专家的反应似乎在两个极端中交替。一方面,对景观的价值有一种强烈的感性上的认知;另一方面,为了定量测量其价值,试图确定景观的美的原理和标准。
尽管感性认知和测量技术有一席之地,但是它们都没有为景观的美学价值的欣赏提供最好的指导。前者过多地取决于对环境之美的个人的、高度主观的和短暂的反应,并且没有充分认识到影响环境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因素。后者对客观和精确的科学结果的追求会缩小研究的范畴,并且导致使用不充分的或有问题的数据。尽管在景观评估研究中使用问卷和相片代替技术可能会发现一些有用的信息,但是很明显这些手段远离了景观体验。用未经指导的观念和小的静止的照片代替积极的亲身的景观参与,很容易扭曲这种体验的特性和质量并使之变得无足轻重。而且,量化对景观的反应通常没有考虑到人们的体验和景观知识的差别以及他们的知觉敏感度和技术的不同,同时也没有认识到每个人在欣赏情境中的个人理解。通过这种研究分析出的生硬的定量数据只能为所得出的结论提供有限的、似是而非的论据。亚里斯多德对标准化方法论的评论可以用在这里:人类不应该期望获得比对象本质所允许的更高的精确性。 尽管亚里斯多德的这一论点特别针对的是伦理价值,但是这一观点可以更好地运用于美学。最后,感性的和定量的方法通常错误地假定环境欣赏在属性上是视觉化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环境欣赏呢?既不是个人印象,又不是不适宜的精确判断的环境的美学价值是什么呢?在景观研究中怎样的标准判断是可行的呢?如果感性的和定量的方法是狭隘的并可能产生误导的,那么哪种模式是适合的呢?
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可行的方法。一种是生物学的模式。例如,当被问及鱼鹰是什么时,人们会怎样回答?有人会描述鱼鹰所特有的与鹰或苍鹭不同的身体特征。有人会描述它的栖息地和特征行为。答案建立在仔细观察和记录的现象上,这些现象说明了外表、结构和行为的典型模式。人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不会描述鱼鹰的化学特性或是讨论它骨架中产生的钙原子活动,因为这些描述回答的是一些不同的科学问题。功能、行为、过程、背景——这些是了解鱼鹰其作为一个生物成功地存活下来的基础。
另一种模式是艺术。我们对特殊的艺术对象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正如休谟曾经说过,一个出色的评论家会具有特殊的艺术知识、做出有意义的比喻的能力、丰富的经验、高度的洞察力、敏锐的想象力、好的感觉和抵制偏见影响的能力。有关艺术史、种类、潮流和技术的知识必须与敏锐的熟练的知觉能力相结合。这是一个景观评论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事实上这些可能还不够。一个环境评论家需要理解所研究的景观形成的生态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过程。一个出色的环境评论家所具备的知觉能力不能以视觉感知为中心,而必须包括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发挥作用的所有的感官能力。
这两种模式是互补的。生物的模式提供了一个各个原素和特性融合为一个动态整体的复合体。艺术的模式提供了一个被知识和过去的经验所影响的有差别的感知过程。二者结合便为景观和体验互动过程中的批评性评论奠定了基础。
景观体验也需要一个概念框架。必须发展一个用以评判景观的清晰的类别。类似于“侵犯性的”,“陈腐的”,“单调的”,“未实现的”,“琐碎的”,“欺骗性的”和“破坏性的”这样的概念在识别和判断环境的否定特性时十分有用。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能给景观划分等级。标准化的体验是十分复杂的。它包括我们参与环境过程中的知觉、想象、记忆和知识这些复杂的要素。这一复杂性使得用线性的尺度进行评判变得非常幼稚并会产生误导。用任何简单的次序来给艺术对象进行排序都是不可能的,但是用一种标准来评判景观会更加徒劳无功。类似于定量公式这样的机械测量工具在操作时需要的是标准化而不是个性化。但是,景观是独特的,对它的研究就如同对艺术对象的研究一样,需要个性的思考。
与此同时,所有的环境都展现了共有的要素。它们是空间的和时间的;它们有质量和体积;它们有颜色、结构和其它知觉特性;它们通过与主体的互动运行。部分的评判过程就是在个体景观中辨明这些要素的特殊形式。此外,我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原理运用到特定的环境体验中去。那些人们所共有的知识原理通常是有用的指导但并不是决定性的标准,因为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觉敏感性、知识,体验会让人们在共有的原理和价值观上形成有个性的模式。因此,我们必然发展评价景观的定性的指导原则和程序。哲学层面上的美学能帮助识别并阐明这些知识,实践中的批评能使之变得精炼,环境欣赏能为之提供例证。
因此,美学的尺度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它与环境的自然、历史、体验各方面相联系,人类的积极参与是以环境的意义和价值核心为基础的。因而,生活在景观中,我们不仅塑造环境而且创建其价值。体验并且欣赏它的美学价值应该包括对环境及其居住者的共同欣赏和评判。对环境的批评同时也是对社会文明的批评。
【本文出自《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作者:(美)阿诺德·伯林特著,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阿诺德·伯林特 | 《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美学与环境
生活美学:环境美学的新拓展
环境美学论文赏析八篇
小磨公路高速环境美学建设
陈望衡: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当代转化
景观美学与生态净化--长三角苗木的选择
中国人的赏花审美美学:慢慢走,欣赏啊!
中国人的赏花审美美学:慢慢走,欣赏啊!
高差美学|森与天成TOD台地花园的美学密码
景观设计园林植物美学基础
网址: 阿诺德·伯林特 | 《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美学与环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8820.html
上一篇: 陈望衡: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当 |
下一篇: 环境美学论文赏析八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