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设计导读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本项目“碧道共栖”在广州增城百花溪展开了一场生态与文化的复兴之旅。通过精心设计的生态修复和环境营造策略,项目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廊道。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一融合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创新体验的乡村碧道设计方案,展现其如何助力乡村活力再现。
世界人居·新书推荐
记录全球人居创新·启迪设计灵感源泉!《世界人居设计年鉴》(第二卷)荣耀上市,期待您的鉴赏!
GHC
碧道共栖
广州增城百花溪生态修复与环境营造
现状问题与区位分析
在响应二十大提出的乡村振兴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城乡融合发展以及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方向。乡村碧道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紊乱的水系,以及如何建立空气清新的微气候环境、净化当地水质、改善生物栖息地等,这是一项挑战。在设计上考虑水生态方面,尽可能满足原有的地域风貌和乡土植物,并进行碧道水系的低成本维护,建设一段富有地域特色的线性廊道是当前乡村碧道建设的必要要求。
设计说明
该方案定位于广州增城荔城街道办群爱村(昔称百花林),通过“循声觅迹”这一概念主题对群爱村百花溪线性轴线廊道进行生态微更新改造,“声”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寓意着传递和联系和更新,将“声”这一概念通过原型抽象出概念线条,最后抽象组合落入整体平面设计中。设计以居民和旅客的体验游览路线为链接,依托场地内水域、岸边带及周边陆域绿地、农田、山林等将方案设计分为田园眺望、山丘游乐、科普教育三大节点,分别对应三段生态滨水廊道。
总体设计构建体验、互动、科普三段旅程,开启一段探索惊奇之旅。科普花园和户外剧场等景观节点的融入,以及在地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让人与自然有更加深层次的互动,让人们有更多的意识去爱护保护自然栖息地。通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种植芦苇丛为候鸟栖息提供遮蔽空间,掩护候鸟栖息繁殖后代,作为人鸟共处的保障空间。运用低维护的乡土树种,对一些水鸟和候鸟栖息地进行生境提升和优化,推动乡村碧道水、产、城一体的高质量发展。
设计概念与人群分析
此次设计以“碧道共栖”为名,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当下如何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空间,将人、公共空间和乡村发展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鼓舞人心的个性化碧道设计也是本次设计所要考虑的问题。此次设计以域内百花溪的叠级流水声作为概念起源,以“循声觅迹”为概念主题展开设计,每一滴水在响应不同的音符时都是独一无二的样子,展现出各种形态。“声”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寓意着传递和联系和更新,将“声”这一概念通过原型抽象出概念线条,最后抽象组合落入整体平面设计中。
场地问题与策略分析
设计从生态滨水设计、农旅融合空间、绿色公共空间三方面出发,通过对场地问题的分析,得出人居差、交通杂、产业弱、活动少等缺点,对场地内的线性碧道进行更新改造。通过修复驳岸,增加生物(主要是水下生物和鸟类)栖息地等来进行生境提升和优化,提升水质,梳理水系来创造水、产、城共治的廊道系统,对场地进行文化复兴、教育科普等提高公众参与度,使得场地经济与人文得到发展,居民有场地归属感,解决大量空心屋的存在。
碧道的治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水文环境改善,使得碧道空间可持续发展;二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运用低维护的乡土树种,对一些水鸟和候鸟栖息地进行生境提升和优化;三是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在碧道原有的景观基础上,针对碧道旁居民的居住需求以及游客的观赏需求创建景观节点,融入蕴含当地文化特色的元素,满足当地人群以及游客的需求,注入有内涵有趣的空间节点作为吸引游客前来的景观地标。
场地效果阐述
依托场地内水域、岸边带及周边陆域绿地、农田、山林等将方案设计分为田园眺望、山丘游乐、科普教育三大节点,分别对应三段生态滨水廊道,从农田耕植、户外剧场、科普花园三大景观节点中,从景观轴线上去表达文化资源与功能需求的融合设计,从而激活碧道和农旅空间的总体活力,让游客休闲漫步在其中,整个观光路线时而休闲时而紧凑,既有开阔慢行的游览场地,如湿地剧场、景观眺望台、观鸟平台等,又有停留驻足的体验空间,例如农田种植体验、科普展览空间、花谷景观等。科普花园和户外剧场空间节点的融入,注入了场地文化精神,让人与自然有更加深层次的互动,使得人与自然更加紧密联系,让人们有更多的意识去爱护保护自然栖息地。
碧道建设作为乡村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吸引人才的回归和农民收入增加。而助力乡村振兴和碧道建设,必须建立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基础上,景观的改造应当符合当地的特点,融入当地的特色,从场地的本质出发来设计。
设计感悟
以恢复生态环境,构建不同生境,打造一个集生态、安全、健康,为一体的碧道栖息地。设计从体验、互动、科普、产业结合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具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设计图纸规范、质量高,基于美丽乡村政策下如何推动碧道生态修复、环境营造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设计亮点
从农田耕植、户外剧场、科普花园三大景观节点中,从景观轴线上去表达文化资源与功能需求的融合设计,从而激活碧道和农旅空间的总体活力,让游客休闲漫步在其中,整个观光路线时而休闲时而紧凑,既有开阔慢行的游览场地,如湿地剧场、景观眺望台、观鸟平台等,又有停留驻足的体验空间,例如农田种植体验、科普展览空间、花谷景观等。科普花园和户外剧场空间节点的融入,注入了碧道空间的场地文化精神,以及在地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让人与自然有更加深层次的互动,使得人与自然更加紧密联系,让人们有更多的意识去爱护保护自然栖息地。
设计评语
该设计方案在生态修复与环境营造方面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性与创新性,有效地将生态学原理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为乡村碧道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瞻性和实践价值。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碧道共栖——广州增城百花溪生态修复与环境营造
院校名称: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陈小斗
主创姓名:邱思绮
设计时间:2023-03-01
项目地点:广州增城
项目规模:总长度5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河流治理
相关知识
广州规划出炉!花都这些山林、水体将开展生态修复
花地湾公园一期开放 快来打卡高品质碧道
剑指大湾区!广州东迎来生态文化新城!大赢家浮出水面! 一颗深水炸弹,引起巨大回响!近日,备受关注的增城碧道建设迎来标志性进展,剑指大湾区文化新城。这意味着广州东全新时代即将开...
系统推进生态修复 建设美丽宜居花城
花都将打造“花漾城市”!建42公里花环碧道
【美丽花城】广州增城:四季常绿 花香满城
广州已初步形成“森林围城 绿道穿城 绿意满城 四季花城”的绿色生态格局
「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公司黄页
广州市规划院:以设计力量助推绣出“绿美生态”
第十一章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广州样本
网址: 碧道共栖——广州增城百花溪生态修复与环境营造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93617.html
上一篇: 简述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中所采取的 |
下一篇: 技术共享 花灌木修剪,记得要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