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全长43公里!河北石家庄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基本完工

全长43公里!河北石家庄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基本完工

全长43公里!河北石家庄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基本完工

  图为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深泽段溢流堰。河北日报记者吴培源摄

  今天,从河北石家庄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指挥部获悉,全长43公里的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施工已基本完成,如今正在进行绿化养护和细节整理,为“十一”一期、二期工程全线85公里向市民全面开放做好准备。

  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文明,见证着两岸繁华。但上世纪七十年代,滹沱河常年断流、植被稀少、黄沙裸露、砂坑遍布,生态环境日渐脆弱。为彻底改善滹沱河生态环境,让母亲河重新焕发活力,石家庄实施了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

全长43公里!河北石家庄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基本完工

  图为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无极段的滹波剪影生态节点。河北日报记者吴培源摄

  截至2019年年底,滹沱河生态修复一期工程顺利建成,完成了中华大街至藁城城区东全长42公里的生态修复,极大的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味,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赞誉。在此基础上,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建设启动,对藁城城区东至深泽县界段全长43公里的滹沱河进行生态修复。

  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位于一期工程下游,西起藁城城区东,东至深泽与安平县界,全长43公里,概算总投资34.68亿元。工程整体与一期工程相互衔接、风格相承,以“小水大绿、会呼吸的河流”为设计理念,秉承“让自然做功”的理念,以“一河、两路、三湖、八景”为总体布局,主要是对全长44.8公里的河槽进行疏浚和岸坡防护,使其达到10年一遇行洪标准;新建2处溢流堰和28道增渗浅堰,打造溪流区和生态湖区,形成水面467.54公顷;在主河槽内进行地被绿化种植,在主河槽外100-150米范围栽植兼顾景观性、长效性和经济性的经济作物,形成农业产业引导区,并新建一级滨河景观路106.3公里和20座景观驿站,营造花田草海、水上草原、大地景观、乡野田园的大河风貌。

  自工程开工以来,石家庄组建领导小组,科学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组织开展“决战七月保节点”“全力冲刺20天,打好收尾攻坚战”及“工程质量回头看”等活动,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工程建设。

全长43公里!河北石家庄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基本完工

  图为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晋州段的一级景观路。河北日报记者吴培源摄

  经过6个多月的昼夜奋战、强力攻坚,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全长44.8公里的主河槽疏浚及岸坡防护已全部完成,达到10年一遇行洪标准,提高了沿线行洪能力;水生态修复工程完成2处溢流堰和28道增渗浅堰建设,形成了兴安湖、太极湖和深泽湖三大生态湖区与多溪流串联的河流,并于5月底实现了全线通水,形成水面467.5公顷,吸引了白鹭等多种野生鸟类在此繁衍生息;生态绿化和道路工程完成了主河槽内地被植物种植,主河槽外100-150米绿化种植已全部完成,累计完成绿化种植2700余万平方米,栽植乔木2.2万株,全长106公里一级景观路已全线贯通,沿线20个景观驿站和唐襟风清、滹波剪影等8个生态节点已全部完成,“一河、三湖、两路、八景”的生态结构已基本形成。

  截至目前,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施工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绿化养护和细节整理,为“十一”一期、二期工程全线85公里向市民全面开放做好准备。滹沱河沿线已经初具景观效果,形成了与一期相承接的水面与景色,主河槽内溪流与湖面相串联、相交替,溪流两侧水生植物、地被草种正在萌发新芽,溪流草海、水上草原景观效果逐步显现;主槽外农业产业引导区内油菜花、向日葵等兼顾长效性、景观性和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已显现良好的景观效果,农田、花田、道路相互呼应,乡野田园、大地景观风貌正在逐渐形成;实现了“防洪能力显著提升、水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恢复”的预期目标。为沿线两岸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注入新的活力。(河北新闻网8月31日讯 河北日报记者 吴培源)

相关知识

石家庄41个绿化项目打造“水域花城”
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首个生态修复项目完工
桃花江(秀峰段)两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基本完工
河北石家庄:元旦将至花卉购销旺
石家庄77条街道增花添彩 明春邀您庄里赏花
石家庄采取六大举措 增绿植绿建设魅力生态城
石家庄:蔷薇花伸出墙外成为别致景观
领会全会精神,励志砥砺前行——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工程运维服务中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
河北:修复矿山生态 建设美丽家园
新型环保草毯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网址: 全长43公里!河北石家庄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基本完工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9781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关于印发《花罐镇土壤污染防治行动
下一篇: 关于印发“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