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园林讲堂丨北林遗产保护论坛(十八)——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生态景观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园林讲堂丨北林遗产保护论坛(十八)——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生态景观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5月30下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讲堂遗产保护论坛第十八场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举办,论坛邀请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大伟先生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生态景观环境的可持续保护"的精彩讲座。此次论坛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主办,是研究生课程“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延展,园林学院曹新副教授主持了讲座。

图1.高大伟先生进行网络讲座

副局长高大伟博士,为风景园林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兼任北京生态文化协会会长。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建筑与历史园林,著有《北京皇家园林》、《三山五园风物图志》、《颐和园生态美解析》、《诗意的栖居》、《颐和园建筑彩画艺术》等著作,近年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此次讲座中,高大伟先生首先对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这一园林遗产是建立在真山真水的自然环境上这一特点进行了简述,指出颐和园的保护应是对园中生态景观及其自然生态本底进行的整体性可持续保护。随后,从颐和园生态景观的特征及面临的挑战、近三十年颐和园生态环境保护案例、正在实施的生态可持续保护策略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讨论。

高局长以清漪园所处场地在历史上的主要变迁为切入点,说明自古以来此地便具有湿地的生态特性。同时指出造园过程中的所有建设均是在保护自然本底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了中国人在造园过程中追求的“参天地赞化育”的精神境界。但随着英法联军的焚毁以及其后的破坏,颐和园之后的重建工作由于生态审美的式微和城市化进程,园中生态景观面临严峻考验。

图2. 颐和园的古树和天鹅

接着,高局长详细地阐述了近三十年发生在颐和园核心保护区内,在山、水、植物等方面开展的全方位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

水体方面,主要展示了昆明湖的清淤历程与水源危机的应对方法。昆明湖在1990年末完成了240余年以来的首次全面清淤,恢复了清漪园时的风光地貌。而2004年竣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则解决了曾经玉泉山泉水断流、密云水库供水不足而导致的昆明湖时有干涸的问题,为昆明湖提供了稳定水源,使其水位全年都能保持在正常标准。

图3. 昆明湖清淤现场、南水北调工程水道入颐和园

高大伟先生继而以万寿山为例讲解了以松柏为特色的植物群落调整及山体修复。着重讲述了1991年的绿化调整工程,从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群落结构三方面介绍了工程内容和成果,并概括了2002-2003年万寿山进行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工程,包括灌溉工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土流失的治理、古树保护工程、集水工程、招鸟工程等,颐和园植物生态群落真正成为了“古典文化型、生态型自然植物群落”。

图4. 修复后的万寿山景观和园中植物群落营造的“花廊”景观

接下来,高先生向大家分享了耕织图这一核心景区的总体布局完整性的恢复过程。针对该景区以湿地为特色的生态景观修补,高局长结合自身经验从复原效果的选择、对古典文化景观精神的把握以及景区历史主题植物群落的保护与配置三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总结出耕织图的修复是在尊重园林遗产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基础上的一次有益探索和成功尝试。

图5. 耕织图整治后的景观效果

高局长谈到,颐和园正在从外围缓冲区生态景观环境的修复与重构、制定长期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监测制度、促进生态景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三个方面进行生态保护策略的探索。

外围缓冲区的修复是颐和园与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编制保护规划文本、控制周边用地类型、进行“三山五园”整体规划等措施,使颐和园破碎的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得到有效恢复。

图6. 恢复后的田园景观

高大伟先生还向大家介绍了颐和园的生态监测系统,监测要素涵盖森林生态系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土壤、沉积物、地表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要素,并通过各种检测工作的现场作业照片使同学们得到更直观的了解。

图7. 各种监测工作

随后,高局长从技术层面分析了颐和园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涉及传统特色花卉文眿的延续、古树养护、无公害治理、水体治理、精细化的树木修剪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六个方面。在这部分讲解中,高局长结合大量案例,对每类工作都做了详细阐述,介绍了技艺传承、科学灌溉、树体探伤、生物防治、水源地有害生物生态治理、花灌木的特色修建、伤口处理、开展课题研究等保证园区生态景观可持续性的技术手段,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

图8. 特色花木培育和古树养护

图9. 植物的无公害治理和精细化特色修剪

图10. 野生动物保护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对园林遗产保护积极提问,高局长尽心解惑,与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就遗产保护涉及到的水系、农业文化景观的保护,游人利用的矛盾等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此次讲座使得大家对园林遗产的真实性的保存和发展,实现完整的系统性保护有了实际的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园林遗产的复杂性、文化意义的保持和画意的保持,以及园内和园外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等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也让大家看到了当前我国园林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了解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园林遗产保护工作者做出的不懈努力,引发同学们对于园林遗产保护的更多关注。

文章来源:王界贤

图片来源:高大伟、王界贤

审核:李燕妮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花儿保护论坛”在兰召开
大遗产: 保护与传承并举,擦亮世界遗产金字招牌
文化遗产类历史园林植物景观保护与修复——以国际公约及国内外实践为切入点
好书·书摘丨一朵花,带你走进新加坡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大自然的殖民地:新加坡植物园史话》
南非《国家遗产资源法案》关于野生肉锥花属植物的保护规定
洞天寻隐纪丨《第一届洞天福地研究与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以古树名木保护的意义(保护珍贵遗产)
园林讲堂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场的恢复整合和重建――上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2024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月”系列活动启动——人民政协网

网址: 园林讲堂丨北林遗产保护论坛(十八)——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生态景观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9827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循环经济理念|园林绿化废弃物再利
下一篇: 玉珠蓝莓园如何提升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