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31日讯 (山东台综合广播 高荇 通讯员 姜丹 王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保护好海洋生态,威海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抓手,开展滨海湿地“退养还湿”等工程,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这段时间,驾车行驶在乳山湾畔,海边湿地上苇草摇曳、碱蓬火红,景色美不胜收,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观光打卡。游客闫晓波这样说:“一看这碱蓬草,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我看这是乳山的一个生态修复工程,这个挺好的。”
不同于现在的美丽景象,一年前,这里还是岸线荒凉,养殖池遍布,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更是泛滥,严重影响了滩涂生态环境。为改善陆海生态环境,威海启动“退养还湿”工程,去年5月,项目开始动工实施,经过一年多的整治,现在,乳山湾及白沙口潟湖区域所有养殖池塘全部拆除,近千亩互花米草也被全部清除,海岸带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乳山市海洋发展局海域海岛管理科科长李伟告诉记者“清理完毕以后,在互花米草上栽种碱蓬,还有些底栖生物,恢复原来的生态。把养殖场进行拆除,打造成一个湿地公园,现在项目的效果初步显示出来了。现在总工程量达到93%,预计今年年底完成,明年进行验收。”
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还有位于威海南海新区的“红海滩”。眼下,这里的翅碱蓬到了种子成熟的时节,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有军正和同事们忙着采收留种。他说:”我们采收的这些种子,一方面会做一些衍生品的开发,像正在优化的碱蓬籽油的提取,色素的提取这些。再一方面用于明年的一些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提高光滩的碳汇量,提高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恢复的同时,一条由蓝碳引发的产业链也从无到有。去年年底,威海蓝色经济研究院完成全国首个海带全生命周期碳汇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并依托这个标准,帮助威海楮岛水产有限公司完成了4000亩养殖区内海带养殖20年计入期的碳汇项目计算和评估。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有军告诉记者“在野外,海带全生命周期中,它在海水中一个碳汇过程,就是它的碳是怎么样到海水里面,然后又是怎么样分解,又是怎么样改善微生物的这种群落。(这个标准)其实总体上目标还是说对威海市大型藻类养殖,提供一个碳汇检测计量的依据。”
贝藻类养殖、海岸带整治、海草床修复……威海对海洋生态守护的脚步从未停歇。自2012年以来,威海累计开展各类海洋生态修复项目53个,修复受损岸线超过120公里、修复滨海湿地超过1200公顷,全市海草床面积达到7000亩,储碳6.4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