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病害生理与植物 抗病性 制作人:陈乃馨 班 级:创新3班 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指致病生物与寄主(感病植物)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或降低了产量和品质,甚至引起植物死亡的现象。 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种类繁多,其中有真菌、病毒、细菌、类菌原体、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80%石油真菌寄生引起的。 抗病性:植物对病原物侵袭的抵抗与忍耐能力。 病原物对植物的危害 1、水分子平衡失调 受病原物侵染的植物首先表现为水分平衡失调,出现萎蔫、猝倒等症状。 主要原因:a、病原物破坏植物根系,吸水能力降低; b、病原菌破坏原生质结构,细胞膜透性 加大,蒸腾失水加快; c、病原菌侵染后,寄住产生大量树胶, 粘液类物质,堵塞木质部,水流阻力 增大。 2、呼吸速率升高 染病植物的呼吸速率往往比健康植株高10倍。 主要原因:a、植物被病原菌侵染后,细胞正常结构受到破坏,酶与底物直接接触,呼吸酶活性增强; b、染病组织附近的糖类集中到染病部位,呼吸底物增多; c、由于呼吸强烈,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大部分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染病组织的温度升高,反过来有促进呼吸; d、植物感病后,呼吸途径转向磷酸戊糖途径,感病后组织的多分氧化酶活性增强。 3、光合作用下降 染病植株光合作用降低。 主要原因:a、叶绿体结构收到破坏,叶绿素含量减 少; b、叶绿体内相关酶活性下降,CO2同化 速率降低。 4、激素发生变化 植物染病后的某些病害性状,如形成肿瘤、偏上生长、生长速度猛增等都与植物激素变化有关。组织在染病过程中某些激素明显升高,其中以IAA最为突出。 5、同化产物运 输受阻 植物染病后,同化产物较多地运向染病部位,与染病部位组织呼吸升高一致。(水稻、小麦功能叶染病后,严重影响光合产物输出,造成子粒充实,产量下降) 植物抗病的形态生理基础 1、形态结构屏障 有些植物组织表面有蜡被,叶毛可以组织病原菌到达角质层,减少侵染。三叶橡胶老叶有坚硬的角质层保护,能抵抗白粉病菌的侵染。 2、氧化酶活性增强 植物体被侵染时,该部分组织的氧化酶活性加强,以抵抗病原物。 3、组织局部坏死 有些病原菌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再死细胞中不能生存。抗病植株的细胞与这类病原菌接触后,受侵染细胞附近产生活性氧,发生超敏反应,是被侵染的组织坏死,导致病原体死亡,以限制病原物的扩散和蔓延。 4、抑制物质产生 对病原物有防御反应 a、植保素 寄主细胞壁在感染病原菌后的木质化作用,使真菌不能通过,限制了水和营养物想病原菌的扩散,并增强病原菌的酶溶解作用。 b、木质素 也称植物抗毒素或植物防御素,一般在受侵染细胞周围积累,形成坏死斑,起屏障作用,限制进一步侵染,其产生速度和积累的数量与抗病程度有关。 c、抗原蛋白 (I)病程相关蛋白或病原相关蛋白(PRP)是 植物受病原菌侵染后合成的与抗病有关的蛋 白质。PRP在植物体内的积累与植物的过敏反 应、系统抗性之间密切相关。 (II)几丁质酶 能水解许多病原菌细胞壁的几 丁质,起到防御作用。 (III) 葡萄糖酶 直接破坏病原菌细胞,也可 以诱导其他防卫反应酶系统(如PAL等) d、酚类化合物 对病原菌有一定毒性 e、有机硫化合物 5、系统获得性抗性 植物某一部分受病原体侵染,不只是局部抗性增强,也把防御广泛病原体的能力扩散到全株,这种现象被称为获得性抗性(SAR)。原始侵染几天后,SAR就会发展,增加某些防御化合物水平。 1、培育抗病品种,是抗病性改良的有效途径; 2、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 3、开沟排渍,降低地下水位; 4、保证田间通风,降低温度; 5、施用生长调节剂(水杨酸、乙烯等),诱 导抗病基因表达。 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措施 培育抗虫品种 合理施肥 开沟排渍 生长调节剂
相关知识
农学课件植物的抗病性.ppt
植物的抗病性ppt.ppt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
过氧化物酶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关于植物抗病性类型及其划分
《抗虫病育种》PPT课件.ppt
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育种》PPT课件.ppt
《抗病虫育种》PPT课件.ppt
荷花的抗病性与抗逆性基因研究
网址: 病害生理与植物抗病性要点.ppt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00067.html
上一篇: 《园林植物保护》第二章 园林植物 |
下一篇: 致病性与植物的抗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