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引万千候鸟回归
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
管理事务中心
案例概况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最东端,总面积为241.55平方公里,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迁徙候鸟种群的生命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长江水系和东海近岸水生生物的重要洄游通道和繁育场所。崇明东滩记录到的鸟类有300种,其中鹤类、鹭类、雁鸭类、鸻鹬类和鸥类是主要水鸟类群。据统计,每年在崇明东滩湿地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超过100万只次。
2002年后,由于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强势入侵,霸占了鸟类赖以生存的本地物种——海三棱藨草的生存空间,严重威胁鸟类生存环境。为保护鸟类栖息地,上海于2013年9月启动了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是全球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
主要做法
针对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入侵与扩张的态势,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主动采取生态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途径,实施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总投资11.6亿元,着力推进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通过在崇明东滩生态修复区开展基础性、控制性工程建设,共修筑生态围堤27公里,开挖随塘河44公里,迁建水闸1座,修建涵闸4座,清除互花米草25367亩,成功控制了项目实施区域内的互花米草生长和扩张,互花米草灭除率达95%以上,土著物种芦苇、海三棱藨草等逐步恢复。
恢复中的生态修复区
二是鸟类栖息地优化。从丰富鸟类栖息地多样化角度,构建了鸻鹬类、雁鸭类、鹤类三类水鸟的主栖息地,营造了生境岛屿、漫滩、开阔水域、沙洲、水稻田、潮沟等多样化生境,修复生境单元56个,修复营造河漫滩优质生境45万平方米,形成了近4万亩环境相对封闭,水位可调控管理的修复区及20个相对独立且可调控的生境单元,为植食性鸟类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地和食源地。
反嘴鹬
三是加快堤外自然湿地淤涨扩大。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围堤建成后,围堤内外形成了不同的生境。为了尽快使堤外形成优质的泥滩,崇明东滩保护区加大了海三棱藨草在堤外自然系统当中的种植,不断加快泥质滩涂的形成,并利用自然潮汐不断加大滩涂地貌的自然塑造,为过境的鸻鹬类鸟类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场所和良好的“餐厅”。
案例成效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崇明东滩经不断探索,创造性提出了“围、割、淹、晒、种、调”的综合治理方案,并通过栖息地修复项目的实施,在互花米草控制、鸟类栖息地优化以及土著植物恢复等核心目标实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全国互花米草的生态治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先后有16人次和8个团队、单位获得上海市重点实事工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优秀建设者、优秀集体称号。各参建单位申报专利、发明、工法、论文、QC成果共计28项。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还获得了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
随着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的开展,区域内生境明显改善,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生态修复区外侧滩涂发育良好,土著植物恢复远远好于预期, 2017至2022年连续监测的数据显示,生态修复区内外鸟类种群数量均明显增加,2022年越冬小天鹅达2900只,创历史新高。
修复区内以小天鹅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鸟类逐步回归,生态修复效果充分显现
供稿:局生态处
编辑:乔佳妮
相关知识
在上海崇明生态岛国际论坛上的报告:崇明东滩湿地修复与低碳利用(20100706)
上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了哪些工作?COP15上海日有答案
上海崇明:生态宝地的“湿”意密码
东营市人民政府 16、提高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 人民日报点赞东营等地:防控外来物种 保护海洋生态
复旦、云大、兰大互花米草合作研究系列进展(第10期):Ecological Applications:上海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特大型生态治理工程促进了节肢动物多样性及营养关系的恢复
浙江公布第一批湿地生态修复优秀案例
“长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图”正式发布!
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10)
10个上榜!浙江公布第一批湿地生态修复优秀案例
从河口海岸到生态环境“宽视野”助力生物多样性建设
网址: 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优秀实践案例展示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00652.html
上一篇: 迎春花的生长环境及生长地方条件 |
下一篇: 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