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爱汪曾祺的散文,尤其他的草木随笔,初看平平淡淡,好似没什么出彩,但多砸吧砸吧几回,又觉意犹未尽。
同一个选题,换做其他人,怕也写不出这样的滋味和厚度。
可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学中文的,写小说的,写起身边草木,也头头是道。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以前会想,也许是因为他作家职业病的缘故,故而对世间一切都好奇无比,一定要去观察个清楚;遇上不懂的了,就凑过去同人聊,查资料,问个明白。
也可能是因为自身积累的缘故,毕竟中文出身,肚里存货当是不少,写个植物,联系到某篇诗词,某某典故,如此信手拈来,能有颇多说道也理所当然。
再加上自小喜爱绘画,写起文来,画面感强,对色彩亦敏感,写作功底必然深厚。就连汪老自己也说:“喜欢画,对写小说也有点好处。……可以锻炼对于形体、颜色、“神气”的敏感。”
直到某天,参加鸟兽的自然解说员培训,室内课上,树蛙和我们讲起自然解说员的基本功修炼路径:观察——记录——阅读——分享。
这时候,再重读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猛然发现汪老爷子也是这么个节奏!
所以呀,今天不聊汪老的文笔,也不聊他的书和草木故事。而是借着这本书,试着来聊聊看,一个野生的博物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我想,对于每一个非科班出身,又渴望过一种自然的、博物的生活的人而言,这会是书里更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所在。
1. 长期且持续地观察是第一步
鲁迅回忆儿时,必提那个带给他无数乐趣的百草园。汪曾祺回忆童年,同样绕不开他家里的那座小花园。
他说,“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鸟,虫,草,花,一个孩子玩的不亦乐乎,最觉自由畅快的岁月,大都和自然有关。对自然的好奇与探索,大概就是在儿时玩乐中不知不觉间开始的。
这种观察和探索的习惯,从小到老,便一直不曾断过。汪曾祺的自然观察功力有多厚呢?他从不正面去提,但仍能从文章里窥得一二。
他写葡萄。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下放劳改,去果园里做事,明明辛苦得要命,他却自得其乐。观察葡萄从种苗到结果整个过程,连葡萄开花、花期这么细微的东西都会留意。(我小时候也种过葡萄,就不曾认真去探过,只晓得盯着果子流口水)。
他儿子回忆往事,说汪曾祺常爱带大家去公园,“小孩子对于花花草草的兴趣实在不大,他却看得十分仔细,而且往往都能说出花名和品种来”。
没有用心观察过细节的人,是说不出这些分别来的。不曾亲眼目睹,或是触摸过,闻过尝过,怎么见多识广,得的出自己对待事物的见地?
汪老的随笔,吸引人的第一处,便是它大多都是自己亲身体验或目睹、查证而来,不乏见地,真实又有趣。
2.平素注重大量的体验和积累
汪老儿子在序言里爆料了一个故事,挺有意思。说文革时期,汪曾祺常会去书店翻旧书看。
“一次找到了一本清代状元写的《植物名实图考》,不知用了什么理由,居然动员剧团资料室把这样一本书买了下来,认真研读了好几遍。”可见对这类事情的喜爱和坚持。
大学毕业,也有找不到工作,前途渺茫而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偶然发现一颗被人随意乱丢的芋头,在煤块堆里竟然活了下来,长出了几片绿色。于是写:“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的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他写北京城里东湖的柳树,提到树上的铁蒺藜,那是四人帮时期留下的产物,后来四人帮粉碎,东湖解放,铁丝网撤掉,结果有棵柳树上的铁丝网没拆干净,树要长大,就把铁蒺藜包在树皮里,带着一段历史的印记,还继续长。
如果不晓得这段往事,看到这棵奇怪的树,顶多惊讶一下怎么回事。但倘若你记下来,这些印记背后的历史,就不会跟着忘记。
汪老的自然随笔,除了写草木本身,有时会联系到他的生活经验和内在感受,有时还会扯的更远,相关的诗词文学,习俗典故,或是历史文化,引经据典,非常丰富,看得人随之如临现场,摇曳陶醉。
信手拈来的前提是肚中有物。对于自己关心的主题,平时留心去做大量的积累和记录,可见多么重要。
3.像“记者”一样的八卦和好奇
除了多往书里寻,一个合格的自然观察者应像记者一样,对待世间一切都保持内心的好奇和敏锐。
譬如汪曾祺写的《北京人的遛鸟》,大部分内容就是常去玉渊潭散步,跟这些遛鸟人闲扯攀谈聊出来的。
瞧,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事,一层一层,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总能挖到一点惊喜和收获。
4.像“作家”一样嗜写如命
记得《奇特的一生》里,主人公柳比歇夫曾开玩笑:“给我们这种科研人员拍照,不要拍脸,而是要拍臀部。科研做得好的人,坐功都好。”
作家大概也是坐功极好的那类人,伏案写写写是热爱,是追求,也是乐趣所在。而树蛙也说,自然观察,除了自己闷头去做,也要多多分享。
的确如此,写的多了,不仅是自己表达功力上有所长进,也能带给更多人快乐、触动或能量。
《少年小树之歌》里有句话讲得就很在理:“当你发现美好的事物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享给任何你遇见的人。这样,美好的事物才能在这个世界自由的散播开来。”
5.“人间送小温”的赤子之心
虽然这点放在了最后来讲,却也是我觉得做自然观察最不可或缺的所在。
这种赤子之心,是对自然的虔诚,对鸟兽虫鱼发自内心的喜爱,也是对生活之美的品位和珍惜。
读汪老散文,若是留心,你会发现他去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情,有过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当然,那个时代比较特殊,许多体验不是自己要去的,而是迫不得已。
苦是真苦,但读其散文,乐也是真乐。
后来读他的个人杂述,从中窥得一点理解。沈从文作为老师,有句训导让他印象很深:
“一个人,总应该用自己的工作,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这大概也是汪曾祺笔下一直坚持的东西吧。“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汪曾祺小说写得好,散文也受欢迎,过了这么多年还有人看,有出版社争着要再版,真叫人开心。
也许以后某天,他的文都没有再读了,但那种美好的感觉,想必许多人仍会一直记得。
无论科班出身,还是野蛮生长,都希望我们能在自然里一起观察,一起成长,一起分享,为这人间传递一些美好的温情。
鸟兽自然解说员培训也在持续招募中,期盼能与越来越多热爱自然的伙伴相遇在此。如果你也想成为有趣有料的自然教育者,带来专业且有意思的自然解说,这里将是你的新起点▼
报名:初级自然解说员培训(广州场)
— END —
撰文丨晚晴
配图丨日本画家柴田治
官网:http://www.kosaisya.com
暑假出发丨端午出发丨斯里兰卡丨野性台湾丨婆罗洲丨解说员培训丨关于鸟兽丨非洲之行丨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自然的世界:博物学家的植物插图笔记
邮说医学史87:才华横溢的博物学家——林奈
海花岛的故事:东方“迪拜”怎样炼成
一位博物学家的山川情怀
伟大的博物学家林奈,有着怎样的一生?
数十种受威胁 野生种群告急 秋海棠:一个华丽家族的凋零
保护湿地,给野生动植物一个安稳的家
多样之美 | 数十种受威胁 野生种群告急 秋海棠:一个华丽家族的凋零
“变化真大啊!”绿满中轴是如何炼成的?
野生植物学家的标本制作指南
网址: 一个野生的博物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05411.html
上一篇: 听说你也是博物学家 短评 |
下一篇: 丝路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