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合肥市庐阳区西部,西起南淝河支流汇合口,东至董铺水库大坝,北起三国城路,南达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南界,规划总面积4667.43公顷,湿地面积2949.79公顷,湿地率为63.2%。规划区域包括南淝河、董铺水库及其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范围。
庐阳区多措并举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在庐阳区推进的退居、退渔、退棚、退耕等政策支持下,庐阳董铺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动植物数量、种类不断增加。
植物资源中有维管束植物120科,375属,579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共403种、人工栽培植物176种。野生植物中野大豆、野菱、莲、中华结缕草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动物资源中共记录到浮游动物3大类52种,昆虫11目103种,淡水软体动物2纲9科29种,鱼类6目12科34属44种,两栖类1目5科8种,爬行动物2目4科9种,鸟类17目45科145种,哺乳动物5目5科5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性动物共21种,其中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鸟类有19种,东方白鹳和白头鹤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制度建设,建立湿地公园管理体系。2016年12月经市委编办正式批复,在原三国遗址公园管理处的基础上,建立合肥市庐阳董铺湿地公园管理处(含合肥三国遗址公园管理处),内设机构5个科室,依据国家、省、市湿地建设管理规范和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初步建成保护管理体系。
专家指导,推进湿地保护工作。邀请省市林业部门专家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的学者、教授,共同组成湿地公园专家咨询工作组,以完善科技支撑机制,加强科研监测工作,科学指导园内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建立湿地巡护队伍。严格执行常效巡查制度和报告制度,坚持做好每日例行巡护查、值班值守工作。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生态湿地。建立了董铺国家湿地公园地理信息监管平台,运用信息化管理,加强对湿地公园动植物、气象、水质、科研等资源的监测,监控人为活动对湿地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升湿地公园管理能力。
资金保障,助推湿地生态环境建设。总投资约7050万元,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等,拆除影响环境和安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清运建筑渣土和垃圾;连通现有水塘(原个体养殖鱼塘)作为水库前置氧化塘,确保入库水质达标;对部分原有养殖塘进行水系沟通,恢复湿地植被和湿地生境,结合水源涵养林的营建,为鸟类等动物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结合湿地资源与当地历史文化,在领略湿地美景的同时,展现淝水历史变迁及地位、三国历史文化、古庐州文化等,打造体现历史文化内涵的宣教片区。
宣传教育,传承生态环保理念。开展湿地科普“四进”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小区),宣传环境保护及湿地科普知识,共建湿地课堂,开展环境保护与湿地科普宣教活动。让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万千人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日趋向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儿、哺乳动物、昆虫在这里安家落户,嬉戏玩耍、繁衍生息,庐阳区以行动践行生态保护,以初心守护生物多样,构建新生态自然观。
原标题:保护生物多样性 | 庐阳区:完善湿地生态保护机制 构建智慧生态湿地
来源:合肥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
相关知识
安徽合肥四里河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海珠湿地十周岁了!一文读懂:广州湿地生态保护建设主题发布会
浅谈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生态】关爱湿地 保护湿地
滨海滩涂湿地现状及互花米草的生态机制研究进展
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湿地生态和资源修复策略研究
李晓文:湿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
保护湿地生态 共享自然之美
广州:保护湿地资源,润泽千年花城
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
网址: 合肥庐阳区完善湿地生态保护机制 构建智慧生态湿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11104.html
上一篇: 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专家到景宁开展自 |
下一篇: 花繁叶绿 绿叶繁花 中国湿地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