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刀上的舞蹈,生命的疗愈,谈谈医·艺同源

刀上的舞蹈,生命的疗愈,谈谈医·艺同源

文/刘雪惠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花开落,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东方到西方,从我到你,岁月很长,生命很短……“这是来自医学·艺术同源性研究展上的文字,静静地倚在花艺和摄像作品旁。

当你细品,仿佛在一呼一吸之间,透过画框内春花秋叶,嗅到了一朵花的芬芳,听见一片叶落的声音,你也能透过雨滴悬挂的车窗看到远赴武汉的医生们平静的表情下的担当,拳头大小的新生儿在护士长手中所描绘出的生命色彩。

这些是12月12日,在南京FOURART艺术空间里展出的“医学·艺术同源性研究展”作品,并不锋芒毕露,却引人遐思,并不惊艳夺目却温情脉脉,让清冷的南京冬日丝毫不令人感到冷清。

南京鼓楼医院的外科医生蒋健老师,利用摄像之眼,定格医生在手术刀上的起舞、推着急诊病床赶往急诊室的医生风一样的身影……花艺作者何蓓蓓老师用自己的巧手匠心,把大自然的春华秋实定格在画框里,留住自然馈赠最初的模样,佐以动人的小诗,将观展者拉入了对医学和艺术本质的遐想世界之中。

这场展览,链接了来自医学界、艺术界、教育界、警察界的朋友,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追溯医学与艺术的源起,透过现场营造出的文艺情境,大家不吝分享,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生命遐思。

医学有如艺术般荡气回肠,予人以高峰体验

医学与艺术一样,能给与之接触的人们带来高峰体验。在这场展览之中,你可以看到显微镜下,精子和卵子碰撞的那一刻,构造出了极具心灵冲击力的美妙画作,同时,让人心生恐惧的艾滋病病毒及其感染细胞后的模样,其结构居然如构思缜密轮廓精巧的画作,令人叹为观止。拳头大小的新生儿,垂垂老矣的老者,经由摄影师形式构造,定格,纪实,把生命的闭环,生而死,死而生,绘制成了令人怦然心动的艺术作品。

医学里无处不在的高峰体验谱写出荡气回肠的生命恋歌。医生是生命疗愈场上的舞者。“外科医生是手术刀上的舞者,外科手术的过程充满了艺术性”,来自上海健康医学院的黄钢校长缓缓道来:“外科手术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艺术场面,有强烈视觉冲击,鲜明的动感变化,明确的心灵触及,让人有难忘的记忆。至于外科医生,大家常用“狮心、鹰眼、女人手”来形容,外科医生的狮心体现决断,鹰眼体现在迅速观察变幻莫测的医学和外科手术中的敏锐观察,同时,外科医生也要有一双精巧的绣花的手,是刀上的舞者,这不就是艺术?医学,带来了健康,医学与艺术为了健康而服务。

外科手术系统“达芬奇机器人”的命名也是医学和艺术融合的最好的表现,作为一名解剖学家,达芬奇绘制了精妙的人体解剖图,在医学系统里至今仍被人称道,而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几百年来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他的“最后的晚餐”在许多虔诚者的心灵间涤荡,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岑珏老师看来,这是医学与艺术的融合,如同中国的九章算术和嫦娥奔月一样,医学与艺术的融合有着古老的基础。

医学返璞归真,回归对最原初身心的呵护

医学回归对人类最原初的“身心”的呵护,医学亦然。正因如此,一门旨在关怀人之情感更深处的医学实践——叙事医学(护理)孕育而生。

从事几十年叙事护理,同时又担任研究生导师的杨青敏老师分享了她的护理之道:回归至简,从做好新生儿的洗澡,老年人的口腔和耳朵护理开始,提升生命的质量,从聆听他们生命的喜怒哀乐开始,以更细腻的关怀,关注他们的生命故事,感受生命的交融与碰撞。

过去,好长一段时间,医学的焦点都在对疾病的循证研究,企图不断地用科学攻坚,以攻克疾病,还患者以身体健康,这很重要,但亦有其问题:对于人的心灵的关注变少了。叙事医学和叙事护理的兴起,转向对病人更深层次情感的揭露,转向对人的身心灵健康的更深处关怀,关注生命的初始,关注渐渐老去的人们,研究老年护理、阿尔兹海默症。

艺术疗愈人心,带来深层次的健康

一位来自艺术界的朋友认为艺术是对人身心灵的更深处的呵护。艺术放松身体,安抚情绪,按摩灵魂。

国外有心理咨询师,艺术治疗师,倾听心声,释放情绪,安抚躁动不安的内心,这样的治疗,在国内也渐渐兴起。例如,帮助自闭症者在音乐与绘画之中建立和他人以及世界的联结。此次策展人高木也曾从事艺术疗愈多年,鼓励自闭症患者从事艺术创作。

作为追踪南医大杀人案20多年的老警察黄巍威谈到了艺术对于警察队伍的疗愈功能。警察如同医务工作者一样,节奏快,压力大,精神紧张,类似像心理咨询室这样的设置,帮人们宣泄情绪就很重要了,相关的艺术作品展出,也能够起到这种作用。

此次展出的花艺作品的作者何蓓蓓在进行花艺创作时就深切体会到艺术创作的疗愈功能。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生活之中,这次疫情,在超长的假期之中,艺术的创作疗愈了她的身心,创作和分享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艺术的人生,忘我的人生,带来更深层意义上的健康,这与医学的目的不谋而合。

来自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柯江老师为一种艺术的忘我人生而感触良多:“艺术入门容易,做得好却难,但是,艺术创作比追求功名利禄更具有内在价值,更值得追求。”

他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朋友,七十多岁时候得了癌症,那个时候,他住在机关医院,许多同样患癌的朋友,经过长期的医学治疗,没有好转,他索性不治了,游山玩水,从事书法创作,过上了艺术的人生,最后竟然活到97岁,癌症与之相伴却不妨碍他的健康。游山玩水、书法创作,用忘我、沉浸式的艺术精神去生活,这是艺术对人疗愈的真实案例。

至于他自己,无论作为创作者还是观赏者,他能在与艺术作品接触过程中,在具象与抽象的艺术呈现之中,感受到艺术创作中的身心灵愉悦。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张青老师分享了他从上海骑车到可可西里的心路历程。驰骋职场多年,获取了许多成就以后,突然感受到了生命意义的虚空,活着的疲乏无味,当他骑行到可可西里不冻泉入口的时候,他感受到了某种类似艺术创作那种忘情的高峰体验。他认为,艺术和医学的交融,在精神医学的领域有很多体现,他自己对艺术、医学、哲学亦有许多同源性的思考。

 “只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才能配得上世界上最高尚的情操”

此次疫情猝不及防,“当我们被称作英雄的同时,其实我们也更是凡人,想的是如何科学地救治病人,如何更为细致地照顾病人。”复旦大学的杨青敏老师谈到了她在抗疫过程中的体会。

可是,与微观世界的病毒做斗争,在危重症病区抢救垂危的病人,敌在暗,我在明,医务人员也是肉体凡胎,这个过程中的压力不难想象。而艺术,却能疗愈医者的心灵。

苏教国际欧洲项目负责人、星宝贝艺术治疗关爱基金特聘学术研究员李清羽这样阐述她的感受,“只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才能配得上世界上最高尚的情操”。她分享了疫情肆虐时候的西班牙的这些场景:音乐家自动给医护人员拉小提琴,民众主动为他们唱国歌,小朋友把手绘放在医生家门口……

人们自发的用绘画、用音乐,用艺术的表达去安抚医务人员的心灵,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冯晓源在视频分享中说到:“作为一个老医生,我非常深地感受到艺术的修养对行医的帮助。如果你喜欢贝多芬的作品,喜欢贝多芬对生命的热爱和不屈,你也会被其感染,在处理医事时就会更加坚持,更加顽强。如果你喜欢老莫的作品,那么你对病人的关爱就会更加细腻……。当心烦意乱时听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这会调整你内心的频率和节奏,让你安定下来。不是每个病人都懂贝多芬的,危难中的患者不见得会和你讨论高雅的艺术。但是你要懂一点,不求对音乐艺术的共鸣,但我相信对生命的热爱是共同的,尤其危难中的患者求生欲望更加强烈,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本次摄影作品创作者蒋健老师分享了南京鼓楼医院从事医学人文实践的一个小举措。从2012年开始,南京鼓楼医院的正厅就稳稳地安放着一台三角大钢琴,钢琴制作人张钢宁将其捐放于此。志愿者时时弹奏数曲,美妙的琴声缓解了医院紧张压抑的气氛,滋润了患者、医务人员们的内心,安抚他们的疲惫,这正是对生命的深层次呵护与关照。

播放失败: 请确认播放源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相关知识

疗愈花园平面图(疗愈花园平面图景观)
疗愈花园——用植物的生命影响人的生命
佛医宽恒法师:用果蔬花草疗愈世间疾苦,演绎佛门里的医学传奇
呼吸净化催眠疗愈 ——花海绽放生命之光
花草疗愈您的心
生命疗愈师、中国纹绣大师王文丹
一个新型的情绪疗愈职业——花疗师
上海天宸生命科技城花境印象派疗愈花园选择亨瀚园艺
花艺疗愈课让生命更绽放
疗愈花园系列:治愈你的时间和空间

网址: 刀上的舞蹈,生命的疗愈,谈谈医·艺同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1502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龙门乡村】美丽经济 兰香李洞
下一篇: 花艺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