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西起甘肃东南,东至河南西部的伏牛山,西高东低,陕西境内即为狭义的秦岭,海拔2000~3500米以上,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中段秦岭林地貌上并不对称,南侧比较平缓,北侧非常陡峻。原来秦岭北侧沿着现代的渭河河谷方向发生了大规模的和多次的断裂下陷,南侧强烈抬升,导致整个秦岭山地北仰南俯,北侧产生大量清晰的断层崖,诸峰拔地而起,加之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岩体沿节理风化崩坍,使山地陡峭险峻,尤其由于古地理原因,秦岭又是冰期植物的“避难所”,植物种类极其丰富多彩,历史和异地植物极多,因此山地不仅巍峨,而且俊秀。
秦岭北坡位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南部,由于山体宏大,绝对海拔为我国东部之冠,坡面一般极陡狭,自然条件上下变化殊异,植被垂直带与亚带的数目随山地绝对高程的增加而较为完整和明显,排列也较为整齐。落叶阔叶林带的垂直带幅最大可达2000多米,几为秦岭北坡最大高程的三分之二,其中落叶栎林幅度达1500米,可见落叶阔叶林之发达程度,当然林带内的亚带分化也很发达。现仅就秦岭北坡从西向东,主要代表性山峰的垂直带谱记述如下:
一、 太白山北坡植被的垂直分布(图7—8)
秦岭主峰太白山,位于太白、周至和眉县三县交界处,最高峰拔仙台,海拔3767米,山高坡陡,狭谷深邃,花岗岩山体,北侧断层陷落,尤为陡峻,古冰川遗迹明显,石河、石流、石环、图7-8太白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异倒石堆独具一格,生态条件随高度而速变,土壤、植物及自然景观带分异显著,从山麓至山顶共分为4个植被带10个植被亚带。
图7-8 太白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异
(一)山麓农耕植被带太白山山麓约起于海拔600米至900米间,从山前洪积平原逐步向山地过渡,自然植被几被全部破坏殆尽,代之以农耕植被和村屋伴人树种,整个景观为农业景象,下部与灌溉农耕为邻,上部接山地植被,具一个植被亚带。
山麓旱作农耕植被亚带分布于海拔600~900米间,原系自然植被的落叶栎林带,与水平带相一致,在漫长的人文活动中,自然栎林已不复存在,代之以麦棉秋杂类作物、果树和散生农家树种。其下接灌溉农业(有水稻田及大面积蔬菜圃)植被亚带,其上逐步增加了反复采伐残留或恢复次生的灌草丛和矮林,并偶有侧柏林成片留存,景观殊异。
(二)山地落叶阔叶林带这是紧接农耕带以上的植被带,垂直分布范围相当广大,从山麓海拔780米至2800米的大部分山地被落叶阔叶林占据,主要类型是栎林和桦木林,伴存有温性针叶林——侧柏林、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由于落叶阔叶林各主要群系在垂直空间上的趋异分布,本带还应划为5个亚带
1.栓皮栎林亚带分布于海拔780~1200米间,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10~12℃,年雨量为650~800毫米,土壤为山地褐土和山地棕壤。栓皮栎是本亚带的代表类型,分布广且多纯林。乔木层中常有零星生长的槲栎、槲树、园柏等;林下灌木种类较多,常见有黄栌、艹杭子梢、毛樱桃、卫矛、葱皮忍冬、扁担杆、鞘柄菝葜、多花胡枝子等;草本层以大披针苔最多,其他尚有野青茅、兔儿伞、苍术、牡蒿、短角淫羊藿、大油芒等;层间植物有华中五味子、盘叶忍冬、三叶木通、野葡萄、穿龙薯蓣等。山麓地带的侧柏林乃栎林破坏后次生而成,本带最下部的侧柏林也是如此,被一些人误认为是一个带,实际它极不稳定。
2.尖齿栎林亚带分布于海拔1200~1800米间,气候夏温暖、冬寒冷,年雨量800~1000毫米,土壤和空气湿度均大于前一亚带,以山地棕壤为主。尖齿栎林是本带的一个重要栎林类型,秦岭北坡出现较为普遍,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山地植被亚带,占有较为宽厚的垂直范围。尖齿栎林多为萌生纯林,外貌葱郁整齐。林内伴生树种有栓皮栎、辽东栎、山杨、青榨槭、华山松、油松等少量个体;灌木层种类复杂,有绣线菊类、胡枝子类、杭子梢、桦叶荚莲、绣线梅、卫矛、米面翁、青荚叶、六道木等;草本层主要有宽叶苔草、大披针苔、野青茅、铃兰、糙苏、山萝花等;藤本植物除华中五味子、三叶木通、盘叶忍冬外,还有串果藤、葛藤、猕猴桃等。
3.辽东栎林亚带分布于海拔1800~2300米范围内,夏温和,冬严寒,年雨量仍较丰沛,蒸发量小,湿度较大,以山地棕壤为主。辽东栎在秦岭北坡主要分布在沣河谷以西、太白山北坡面积较大。纯林少见,多与山杨、千金榆、槭类、华山松等混生;林下灌木习见者为照山白、华桔竹、箭竹、湖北山楂、桦叶荚蒾、青荚叶、大叶华北绣线菊等;草本植物种类很多,常见有短角淫羊藿、宽叶苔草、鬼灯檠、藜芦等。
4.红桦林亚带分布于海拔2300~2600米山地,气候温凉,降水较前一亚带有所减少,土壤为山地暗棕壤。红桦林结构简单,多系纯林,群落层次分明,林相比较整齐。林木中有混生的牛皮桦、巴山冷杉、华山松、槭类等;灌木以峨嵋蔷薇、箭竹、太白杜鹃、桦叶荚蒾、陕甘花楸、华帚菊、陇塞忍冬等常见;草本有大花糙苏、假冷蕨、大叶碎米荠、碎米荠、毛状苔草、川赤芍等。
5.牛皮桦林亚带分布于海拔2600~2800米的中山地带,水热条件均低于红桦林亚带,这是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中分布最高的一个亚带。牛皮桦林多以纯林出现,仅在有些群落中夹有少量巴山冷杉、红桦等乔木;林内灌木有金背杜鹃、川滇绣线菊、太白杜鹃、冰川茶藨子、峨嵋蔷薇、华桔竹等;草本层的优势种有升麻、二花茔菜、大叶碎米荠、多种苔草、独叶草及大花糙苏等。
以上两个亚带的出现,可能是局部环境特殊或树林破坏后次生而来。
(三)山地针叶林带以冷杉属和落叶松属乔木树种为建群种的寒温性针叶林分布于山地中上部,主要集中于海拔2800~3400米间的垂直范围内,形成一个独立的植被垂直带。气候夏季温凉短促,冬季严寒绵长,年雨量约800~900毫米,土壤为山地暗棕壤。按照针叶林类型的不同,本带划分为2个亚带:
1.巴山冷杉林亚带分布于海拔2800~3200米间,巴山冷杉林占优势地位,另外小面积秦岭冷杉林也有出现。林地潮湿,腐殖质层较厚。外貌暗绿,林相整齐。群落中除在上下过渡地带有少量太白红杉或牛皮桦混生外,一般均为纯林;灌木层的植物随上层乔木的郁闭度疏密变化较大,主要种类为金背杜鹃、秀雅杜鹃、华西忍冬、五台忍冬、华西银露梅、冰川茶藨子等;草本层植物主要有大叶碎米荠、秦岭弯花紫堇、独叶草、细弱草莓等。郁闭度较大时,灌木层与草本层植物均很少,常常形成发达的地被层,藓被厚度有达3~13厘米者。
2.太白红杉林亚带分布于海拔3200~3400米间,其上限即为秦岭北坡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本带基质粗糙,裸岩出露甚多,土层脊薄,气候严寒,风力强劲。太白红杉在本亚带下部阴坡和半阴坡生长较好,靠近上限的林木生长缓慢,茎杆低矮弯曲,整枝不良,林木稀疏。群落中除在分布下限附近混生巴山冷杉及牛皮桦外,多形成纯林;灌木主要有头花杜鹃、华西银露梅、高山绣线菊、金背杜鹃、刚毛忍冬、华西忍冬、杯腺柳、香柏等;草本植物则比较复杂,优势种有嵩叶禾草、毛状苔草、白花碎米荠、发草、太白韮、珠芽蓼、秦岭龙胆等。有些林下草本植物很少,藓类地被植物较多,主要为塔藓、镰刀藓、泥炭藓等。
(四)高山灌丛草甸带此乃秦岭山区出现位置最高的一个植被带,在太白山北坡分布于海拔3400米至3767米的岭脊山顶。地势高峻,基岩裸露,风化岩屑块石遍布;气候十分寒冷,年中10个月以上均温低于0℃,最低可达-30℃以下,7、8月5~10℃温度约有50天;年降雨量700~800毫米,风力强劲,生长期短。土壤主要为薄层的高山草甸土与原始土壤。严酷的环境限制了乔木树种的生存,发育着能耐高寒气候的灌丛、草甸植被和地衣群落、苔藓群落。按照不同高程各主要群系的相对集中程度,本带可划分为两个亚带。
1头花杜鹃灌丛与杯腺柳灌丛亚带本亚带分布于海拔3400—3600米间,主要植被类型为具常绿草质叶片的头花杜鹃灌丛和落叶阔叶的杯腺柳灌丛及高山绣线菊灌丛,前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后者面积最小。各类灌丛的建群种植被低矮,分枝繁密,直立或半匍匐状,在多风处植株更矮,成为高仅5厘米的密垫状。群落中除头花杜鹃、杯腺柳、高山绣线菊互有混生外,还可见到华西银露梅、香柏等;草本层以禾叶嵩草、球穗蓼、珠芽蓼、太白韮、太白银莲花、秦岭龙胆等为习见。这些灌丛常与草甸镶嵌分布,但是灌丛主要成分分布于本亚带,而生长发育较为良好。
2禾叶嵩草、球穗蓼草甸亚带分布于海拔3600~3767米间的太白山顶部,生境更比前一亚带严酷,头花杜鹃等灌丛的面积明显缩小,群落也更加低矮,占优势的植被类型是由禾叶嵩草和球穗蓼分别或共同为建群种形成的高山草甸,此外尚有小片野罂粟草甸分布。高山草甸的植物低矮,生长密集,群落结构简单,草层高度除禾叶蒿草草甸较高外,一般仅10厘米左右。常见伴生植物较多,主要有秦岭无尾果,大拟鼻马先蒿、紫苞风毛菊、石砾紫苑、秦岭龙胆、滨发草、苔草、太白韮、珠芽虎耳草、凤尾七等。夏季各种植物盛花时节,群落外貌十分华丽动人。
二、 牛背梁北坡植被的垂直分布
牛背梁位于秦岭主脊的中段长安县与柞水县的分界线上,为秦岭中部的高峰之一(最高峰为长安县西南的麦秸磊,海拔2887米),海拔2802米,梁脊较为平缓,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以冷杉为主,适于羚牛的褄息生长,现为羚牛自然保护区。北坡上升较急,依次出现由下向上的植被带(图7—9)
图7-9 牛背梁北坡植被垂直分异
(一)山麓农耕植被带海拔600~900米间分布,平缓土厚的地方已垦殖和建设村屋,上部陡峻多石的坡上有受人工保护的侧柏矮林和疏林(以石灰岩地区最集中),今天为显著的山村景观,昔日乃落叶阔叶林分布地。本带不分亚带,编序为(1)亚带。
(二)落叶阔叶林带海拔900~2100米间分布,按优势种不同而分为不同亚带:
1栓皮栎林亚带分布于海拔900~1200米间的低山丘陵区。建群种有栓皮栎和油松,此外还有乔木树种核桃、柿、槲树、槲栎、板栗、毛白杨、小叶杨、柳、槐、楸、梓、榆、桑、朴、泡桐、黄连木、皂荚、楝、香椿等。油松可形成纯林。林下灌木有黄栌、盐肤木、艹杭子梢、黄檀、柔毛绣线菊、三桠绣线菊、胡枝子、鼠李等。本亚带下部石灰岩陡坡出现时则会有零星的侧柏疏矮林,其林内类以少量桧柏、山刺柏等乔木和旱生灌木、草本狼牙刺、荆条、酸枣、白羊草、白茅和铁杆蒿等。
2尖齿栎林亚带分布在海拔1200~1800米间的中山山地,建群种为尖齿栎和华山松,优势种还有油松、槲栎、辽东栎、山杨,其他乔木还有白皮松、太白杨、青皮槭、椴、臭椿,下木有艹杭子梢、黄栌、六道木、马氏忍冬、荚蒾、连翘、小蘖、照山白等。
3桦木林亚带分布于海拔1800~2100米间的中山上部较为平缓的谷坡上,优势成分为桦类。以红桦为最多,其次是牛皮桦、光皮桦和白桦,此外还混有华山松、铁杉、山杨、太白杨、椴等。上部则有少量的云杉和冷杉等。下木中有花楸、榛子和杜鹃等。本带实际上是落叶阔叶林带向针叶林带的过渡带,其桦木林的出现可能系小环境特殊及原生的落叶阔叶栎类和杉类破坏后的次生现象。
(三)针叶林带分布于海拔2100~2802米间的中高山山地。具两个亚带。
1云杉林亚带分布于海拔2100~2300米间的中高山地,本带幅并不很宽,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上部冷杉亚带植株的下移和下部桦林亚带植株的上移。建群种为云杉,其他乔木则有铁杉、鹅耳枥、千金榆等。林下灌木有高山绣线菊、花楸、峨嵋蔷薇、杜鹃、茶藨子、六道木、忍冬等。
2冷杉林亚带分布于海拔2300~2802米间的山顶部位。在林缘或林隙间有山地草甸分布。建群种为太白冷杉,另有四川冷杉、秦岭冷杉,几乎都可成为纯林。下木以杜鹃为最多,其他有蔷薇、忍冬、绣线菊、茶藨子等。草甸植被的出现与其频临高山位置和生态条件适宜有关,也可能与人为影响有关,即部份冷杉系人为破坏或人工种植所成。
三、 南五台植被的垂直分布
南五台位于西安城南27千米处,是秦岭终南山中段的一个支脉,在牛背岭之正北,属长安县五台山,因山上有大台(观音台)、清凉台、文殊台、舍身台和灵应台等五个峰台与渭北耀县药王山南北呼应而称为南五台。大约1.4亿年前燕山运动后,南五台随秦岭缓慢抬升,新构造运动时,开始大幅度上升,形成了山形峻峭、峰峦叠障的地形,主要由片麻岩组成,三个断层使其直仰,经过自然界的沧桑变化,今已是林荫树密,庙宇栉比,宗教和旅游活动的胜地。由于其天然发育和人为保护,山虽不很高,海拔仅1688米,但其植被海拔的垂直分异尚属清晰(图7—10)。
图7-10 南五台植被垂直分异
(一)农耕、柏树林带位于海拔450~830米间的山麓和山口地带,天然植被已全被破坏,落叶阔叶林荡然无存,代之以农业植被和受人工保护的村屋树种、片状次生林。按植被属性和分布的高程分异可划为两个亚带。
1山麓旱作农耕亚带海拔450~550米间,除山藨洪积漂砾外,坡缓土厚惟地块稍小,原以麦秋一年两熟的作物为主,地边崖坎及村屋附近杂以各种落叶阔叶农家土著树种,现已配置并营造起以苹果、石榴、梨等为主的山麓果树林带,实行果耕套作的立体种植,以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率。
2山口农耕柏林亚带分布在海拔550~830米间,这里除屋舍外平坦耕地甚少,只在较缓山坡因近靠村屋垦有旱坡地外,大都为农村樵采用地,现存大多为杂类灌草丛和灌丛,生态上多为旱中生和中生类别,惟在陡坡土薄甚而石灰岩裸露地上有天然下种、人工保护的片块状侧柏疏林和矮林,而且中下部即650~730米间以侧柏疏林为最多,有时可形成背景,上部即海拔730~830米间则以散生的刺柏至为明显。灌丛中有槲树均为灌木状,黄菅草在这里极为常见。
图7-11草链山植被垂直分异(二)落叶阔叶林带从海拔740米直到山顶海拔1688米,尽管有人为影响,但其落叶栎林十分发育,除下部栓皮栎林大部为人工种植外,其他各带基本树种均系天然繁殖,加以宗教思想影响下的人工保护的结果。具三个亚带。
1栓皮栎林亚带在海拔740~1350米间均有分布,尤以海拔830~1100米间最为集中和发育典型(兴宝泉—古弯柏树间),其下部兴宝泉至五佛殿上下均系人工植种,林相整齐茂密,林内有母树,其上均为成龄树系半野生状态。林内灌木发育,草本甚少。沟底阴湿处植物种类甚多,猫儿屎、七叶树(幼树苗)、湖北花楸等均有存在。
2尖齿栎林亚带分布在海拔1100~1600米间,尤以海拔1280~1600米间最为集中,尖齿栎林成龄,树木高大,分布较稀,在陡峻的石崖区有油松生长,有时油松成为片丛。二者均高大挺拔,生长健旺。尖齿栎林内荫湿,灌木草丛只在林缘和林隙茂密,林下均为一些喜荫耐湿种类。
3辽东栎林亚带仅在海拔1600米以上至山顶由于接近陡峭的山脊顶部,相对冷湿,生理干旱迫使林木较少,以辽东栎、油松稀既有在,灌木中有橿子木出现。此间植物种类虽多,但因地形原因,相对要稀疏一些。
四、 草链岭植被的垂直分布
草链岭系陕境秦岭东段北支华山的最高峰,海拔2646米,位于华县和洛南县的分界岭上,为渭河下游和伊洛河上游的分水岭,是华山山系的主峰。从下向上具以下植被带。(图7—11)
图7-11 草链山植被垂直分异
(一)山脚农耕侧柏带海拔360至500米间的山脚地带,地面坡度虽不大,但漂砾遍布,地块分割破碎,分布着村屋、耕地和果圃。
山脚农耕侧柏林亚带此间原生栎林已破坏殆尽,代之以农田、村舍和少量河滩草甸植被,在人工培育下,营造和发展了以杏、拐枣等为特色的果树林带,在近山口的较高部位石灰炭出露的断层三角面上有相对茂密的侧柏林分布,其他邻近山坡已是樵采过度而留下的荒山灌草丛和草丛。此间农田由于地处山阴,胜产大葱、白菜和青竹。
(二)落叶阔叶桦栎林带海拔500~2100米间广布,分为三个亚带。
1栓皮栎林亚带分布于海拔500~1100米的低山丘陵地区,建群种为栓皮栎,其他落叶乔木有槲树、槲栎、茅栗、板栗、山杨、栾树、小叶扑、黄连木、杨、柳、椿、榆、楸、槐、刺槐、桑、柿等;针叶树有油松、侧柏,前者普遍混生在栓栎林内,有时成为小片纯林,后者则多见于海拔800米以下较陡的石灰岩质的阳坡、半阴坡。林下灌丛和草本种类很多,尤以坡缓土厚处为甚,耐荫湿种类较秦岭中段和西段要多。
2尖齿栎林亚带分布于海拔1100~1800米的中山。建群种为尖齿栎和华山松。优势种有油松、山杨、槲栎和白皮松。其他乔木有辽东栎、椴、千金榆、鹅耳枥、大白杨等;灌木层主要有箭竹、照山白、绣线菊类、短枝六道木、毛黄栌等多种;草本层有苔草、野古草、鬼灯檠、糙苏、短角淫羊藿、玉竹、野青茅、红升麻和华北楼斗菜等。
3红桦林亚带分布于海拔1800~2100米的中山。建群种为红桦,优势种有牛皮桦、白桦和坚桦,其他乔木有华山松、山杨、大白杨、铁杉、千金榆、椴及少量油松、青杄、秦岭冷杉等;林下灌木有箭竹、照山白、太白杜鹃、六道木、忍冬类、绣线菊类、陕甘花楸、艹杭子梢、鸡树条荚蒾、榛等;草本层有红升麻、毛状苔草、膨囊苔草、针苔草、鹿蹄草及鬼灯檠等。
(三)针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2100~2646米间的亚高山。按建群种和所居高程的差异分为两个亚层。
1云杉林亚带本亚带占据了海拔2100~2300米的亚高山下部。建群种为云杉,本亚带上界有秦岭冷杉和太白冷杉的下移现象;下界则有红桦和华山松上升的表现,因而云杉林亚带内云杉林不甚明显,真正的云杉林多呈残存和散生现象。其他乔木有铁杉、千金榆等;灌木层有南川绣线菊、长芽绣线菊、陕甘花楸、峨嵋蔷薇、太白杜鹃、茶藨子、箭竹、光叶珍珠梅、六道木、刚毛忍冬、华西忍冬等;草本层有早熟禾类、西伯利亚三毛草、贫花三毛草、膨囊苔草、鹿蹄草、千里光、藓生马先蒿、红纹马先蒿、凤毛菊类及糙苏等。
2冷杉林亚带本亚带分布于海拔2300~2645米的亚高山,几乎是冷杉纯林,由太白冷杉和秦岭冷杉组成;灌木层主要为杜鹃类、箭竹等,其他有峨嵋蔷薇、扁刺蔷薇、忍冬类、光叶珍珠梅、绣线菊类、糖茶藨子、长刺茶藨子等;草本层有膨来苔草、毛状苔草、大叶凤毛菊、川叶凤毛菊、茶耳七、芒药茶耳七、双花堇菜等。
五、 华山植被的垂直分布
华山位于华阴县南部,属秦岭东段北支华山山系的主峰之一。华山在构造上属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后经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强烈断块隆起,南北两侧断裂下陷,中部因掀挤而北仰南倾,图7-12华山植被垂直分异北面断层与关中平原相接,主脊偏北,呈东西向,北坡短而陡,南坡缓而长。华山远望,南峰(落雁峰,海拔2160米)、东峰(朝阳峰2100米)、西峰(莲花峰2083米)、中峰(玉女峰1880米)、北峰(云台峰1615米)等五峰环耸,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其植被垂直分带如下(图7—12):
图7-12 华山植被垂直分异
(一)山脚垦殖带从海拔350米(华阴县)~1000米(青柯坪)间为落叶涧叶林受到人为深度破坏后重新发育起来的人工植被和受人工深刻影响而发育起来的次生植被。其中又可分为三个亚带:
1.农田村屋亚带海拔350~400米(玉泉院)间主要为农田和村舍散生落叶树景观,山麓阴湿处还有人工培育的竹林及小片稻田。
2.侧柏、灌木疏林亚带海拔400~850米间基本上为大断层的三角面,灰岩基质,其上几全为侧柏纯林,由于人为间伐而经常呈稀疏结构,其他山坡为中生杂类灌木及草丛。
3.刺柏、灌木疏林亚带海拔850~1000米间大多为各种火成岩裸露的陡峻山坡,缝隙之间疏生着刺柏,山坡为稀疏的中生中旱生耐荫的灌木和灌草丛,极少星散的陡坡小片农田。
(二)落叶阔叶栎林带从海拔900米的毛女洞至南天门所在的海拔2020米之间栎林广布,由于山势陡峻生态条件不佳,林木稀疏星散,但由于海拔上升,其亚带差异也有反映.
1.油松栓皮栎林亚带海拔900~1200米间以栓皮栎林为主,条件严酷陡峻处为油松片丛或散生,林木景观显著处,大多为条件较好受人为保护和利用地,油松则存留在极险而人迹难至处。
2.油松、栎、桦林亚带海拔1200~1600米的北峰间分布着稀疏星散而又苍劲的油松和尖齿栎树丛和植株,由于山势壁立,远眺几无其他树种和灌木,实际仅有少量生长在陡崖上的石生或旱生灌木、小灌木、草本。
3.油松、辽东栎、桦木林亚带从北峰(海拔1600米)到西峰南天门(海拔2020米)间,油松依然存在,但数量更少年龄更加古老,桦木林占据了较为肥沃的小块地区,最为特殊的是出现了辽东栎群落,虽稀疏星散,却体现了海拔升高和栎林的最上界限的到来。
(三)针叶林带从西峰(1997米)海拔开始到峰顶的南峰(海拔2160米)为针叶林分布,主要为云杉林。
云杉林亚带地处峰巅,生态条件极为严酷,但由于华山诸峰环布,中间有似花心,稍有平坦肥沃处仍生长有半天然半人工的云杉山古树和片丛。
总观秦岭北坡植被的垂直分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基带同是垦殖带,以山麓旱 农景观称著,向下农业植被更加显著,向上多为林地破坏后次生的柏林和灌木草本为主;第二,基带的天然植被为夏绿落叶阔叶林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后而代之以发达的农业植被;第三,天然植被的主要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其中以栎林为主,且从下至上依次为栓皮栎林、尖齿栎林、辽东栎林,各带和亚带带幅的宽窄因山地绝对高差和生态条件差异而定;第四,海拔2000米左右为是否出现针叶林带的决定因素,南五台尚无针叶林,华山刚出现针叶林,牛背梁和草链岭则针叶林带较为完整,而太白山因高程最高,植被带最为完整,为中国东部山地的典型;第五,同一性质的带谱出现的海拔由西向东有愈低的趋势,人工影响也有愈东其影响的深度愈大的趋势;第六,各带谱均受到人为影响,而且影响呈愈烈之势。
相关知识
太白山北坡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格局研究
摩天岭北坡青川箭竹种群年龄结构的初步研究
【重磅整理】一文看懂植被与环境的关系,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植被类型及分布考点!
【地理素养】地理环境与植被关系归纳,看高考地理如何考察 植被类型及分布
秦岭绿色版图上的奇花异草 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
第四节 植被分区概述
中国植物地理知识汇总,中国主要植被分布规律归纳
北宫国家森林公园裸露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探究
古诗词里的气象密码 ——春雨篇,高考常考的十个特殊气候分布地区,植被——高考必知
土壤分布
网址: 第五节 秦岭北坡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24856.html
上一篇: 南昌雨水花园景观营造中植物及群落 |
下一篇: 植物的常用配置种类.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