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1 传播路线2
现代番茄的起源野生番茄有十六个兄弟分支(根据2005年的分类,现代番茄有着16个野生或近缘野生种),这些兄弟们果实成熟的颜色更是多样,有黄色、绿色、黄绿色、褐色、黑色、泛紫色,还有带条纹的(所以现在市场上看到奇怪的番茄颜色也不要觉得诡异,因为祖先们很多样);授粉方式有自花授粉也有异花授粉(图2)。
图2 番茄外形的多样性
图4 栽培番茄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的全基因组关系和番茄的果实形态变化2020年1月,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Ana L Caicedo教授,通过群体基因组学方法来重点关注中间阶段发生的进化转变,发现SLC的起源可能早于驯化,许多被认为是典型的栽培番茄的性状出现在南美洲的SLC中,但一旦这些部分驯化的品种向北传播,这些性状就会消失或减少(图5)。在普通栽培番茄向全世界推广之前,这些性状可能会在普通栽培番茄中以一种趋同的方式被重新选择,进一步揭示了番茄复杂的驯化历史(Razifard et al., Mol Biol Evol, 2020)。
图5 根据群体历史分析和果实大小中值比较的综合结果,推断出番茄系统发育和驯化历史
3
图6 栽培番茄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的全基因组关系和番茄的果实形态变化随后的2017年,CSR(Cell Size Regulator)(fw11.3))基因被克隆,该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番茄果皮细胞增大,果实重量增加,果肉丰满多汁。樱桃番茄(番茄的祖先)的人工驯化选育过程得到了CSR基因的突变基因型CSR-D,CSR-D比CSR缺少了1.4Kb,其编码的蛋白截短了194个氨基酸。CSR基因编码一个新的尚未得到研究的蛋白,共表达和GO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SR蛋白与果实组织和维管束的细胞分化有关(Mu et al., PLoS Genet. 2017; https://journals./plosgenetics/articleid=10.1371/journal.pgen.1006930。
图7 CSR基因的突变基因型CSR-D使番茄果实增大2020年,番茄果实变大的负调控因子ENO被发现,是一新的APETALA2/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 (AP2/ERF) 超家族转录因子,它可以通过在花器官中调控 WUSCHEL (一种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来限制花中干细胞的产生,进而影响果实的大小(图8)。他们还发现,在长期驯化过程中,ENO 启动子发生了突变,导致果实大小增大(图9)。更具体地说,他们发现ENO的突变导致产生了更多的空腔,这种空腔可以容纳种子(Fernando et al., PNAS, 2020)。
图8 ENO参与转录调控网络,调控花器官分生组织大小
图9 番茄野生祖先(A) ;半驯化的番茄(B) ; 栽培番茄品种(C-F) ; lc突变体(D) ; lc和fas 突变体(E) ;eno突变体(F)2 番茄风味的形成机制番茄风味形成机制——为培育美味番茄提供技术蓝图风味不像产量、抗病性、外形、色泽等易于量化的育种性状,这一特性能“感觉到”,但“看不见、摸不着”,这就决定了研究的难度。2017年,黄三文团队组织了一个170人的“品尝小组”,对100多种番茄进行了多次严格的品尝实验,并利用数据模型分析确定了33种影响消费者喜好的主要风味物质,这些物质包括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和29种挥发性物质,揭示了番茄风味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400多份番茄的风味物质含量、并进行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控制风味的250多个基因位点,从而首次阐明了番茄风味的遗传基础。其中2个控制含糖量的基因位点,5个控制酸度的基因位点,发现了一些挥发性物质能够提高果实的甜感,另一些可以赋予果实花香的气味。这项成果为培育美味番茄提供给了切实可行的路线图(Tieman et al., Science, 2017)。而现代番茄,之所以“西红柿没有儿时的味道了”,是由于在现代育种过程过于注重产量、外观等商品品质,导致了控制风味品质的部分基因位点丢失,造成13种风味物质含量在现代番茄品种中显著降低,最终使得番茄口感下降。但是要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到美味番茄育种中,需要对这些物质的遗传调控做进一步的解析,了解其调控的分子机理。番茄有9亿碱基对,3.5万基因,它们与33种决定番茄风味的物质又是怎样发生关联的? 2018年,黄三文团队再次在Cell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通过“代谢组+基因组+转录组”多组学大数据同时分析一种作物的育种过程,并解读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分析了包含来自数百种番茄基因型的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的数据集,建立一个多组学的网络来整合上述数据,mGWAS和eQTL结果的重叠产生13361个三重关系(代谢-SNP–基因),其中包括371个代谢物,970个SNPs,535个基因。该研究为番茄果实风味和营养物质的遗传调控和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了思路。不仅是这些风味物质,还发现了影响果实中多种维生素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含量的遗传位点。该文章为所有植物的代谢物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源头大数据和方法创新(图10)(Zhu et al., Cell,2018)。
图10 采用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组学大数据同时分析一种作物的育种过程,并解读三者之间相互关系
图11 番茄的组织和发育特异性的表观遗传变异4 番茄转录组数据库基因表达是连接基因组和表型的桥梁,在物种驯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番茄基因表达变异的研究,主要基于单一番茄参考基因组亨氏1706, 驯化改良过程中表达存在/缺失变异(ePAV)的基因被忽视。通过组装群体转录组,可以全面揭示驯化改良过程中番茄基因表达变异。2020年1月,黄三文课题组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JIA)发表了题为“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changed tomato fruit transcriptome”的研究,构建了番茄泛转录组,全面分析了番茄驯化改良过程中的转录组变异。该研究对399份橙果期番茄的RNA-seq数据进行了群体水平转录本的重新组装,鉴定出41,265个基因在番茄橙果期表达,其中7,181个基因为新基因。此外,3,629个基因在番茄驯化育种过程中差异表达,19个基因与番茄驯化育种过程中糖、酸等含量的变化有关,包括LIN5, TIV1和7个糖转运相关的基因。在番茄驯化育种过程中6,123个基因缺失/获得表达,其中包含160个响应刺激相关基因。晚疫病抗性基因PIM_DN29746_c0_g3_i1和类过氧化物酶P7基因PIM_DN30274_c0_g2_i1,在驯化及育种过程中丢失表达(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JIA),2020)。2020年5月,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的Estefanía Mata-Nicolás等人,研究选取了包括醋栗番茄、樱桃番茄和栽培番茄在内的163份番茄材料来代表番茄在其起源和驯化中心—秘鲁和厄瓜多尔的安第斯地区和中美洲的遗传和形态多样性。这份收集材料富含来自亚马逊地区的未被分析过也未被广泛使用的樱桃番茄。形态学分析显示,这些番茄材料在果实、花和营养器官具有性状多样性。基于这些番茄材料已经公布的的基因组(solgenomics. net/projects/varitome)通过SnpEff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作者不仅发现了已知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和基因,还发现了与果色、每个花序花的数目及花序结构等性状相关的新位点。此外,作者将这163份材料分别与醋栗番茄、樱桃番茄和栽培番茄的代表品种BGV007109(SP)、 LA2278(SLC)和Money Maker(SLL)进行杂交并构建了F2群体,F2种子可在COMAV和TGRC种质资源库免费获得。Solanaceae Genomics Network (https:///)整合了大量番茄种质的基本信息、鉴定数据、谱系信息、基因组序列、SNPs和GWAS等分析结果(图12),这些免费并且方便获取的资源为番茄的遗传研究和品质改良搭建了一个强大的平台,对番茄的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Mata-Nicolás,Hortic Res,2020)。
图12 番茄数据库,整合了大量番茄种质的基本信息、鉴定数据、谱系信息、基因组序列、SNPs和GWAS等分析结果5 基因编辑下的开挂番茄得益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番茄也开始了开挂的历程。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发展,为农作物育种带来了变革,如作物的品种驯化方面,包括了孤儿作物的驯化和野生作物的从头驯化。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具备天然抗逆性的野生植物进行从头驯化,是获得抗逆作物的全新策略。2018年10月1日,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许操和高彩霞课题组,运用基因编辑技术精准靶向多个产量和品质性状控制基因的编码区及调控区,在不牺牲其对盐碱和疮痂病天然抗性的前提下,将产量和品质性状精准地导入了野生番茄,加速了野生植物的人工驯化。研究人员使用多靶点CRISPR/Cas9载体系统,精准靶向开花光周期敏感性、株型和果实同步成熟控制基因SP和SP5G的编码区(Coding region)、果实大小控制基因SlCLV3 和SlWUS的顺式调控元件(Cis-regulatory element) 和维生素C合成酶基因SlGGP1的上游开放阅读框 (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gment, uORF),获得了140个独立的基因编辑株系,后代群体的基因型和表型鉴定表明,基因编辑消除了野生番茄开花的光周期敏感性,突破了栽种的地理范围限制,实现了野生植物驯化的第一步。同时将醋栗番茄开花晚、坐果稀的无限生长型(Indeterminate)的株型变成了“双有限”生长型(Double determinate)的紧凑株型,提高了坐果率、果实成熟的同步性和收获指数。而对小肽基因SlCLV3 及其信号途径下游基因SlWUS的顺式调控元件和SlGGP1上游开放阅读框的编辑使野生番茄果实变大,维生素C含量升高。盐处理和疮痂病菌接种实验表明,上述重要农艺性状的精准导入并没有影响野生番茄的天然抗性(图13)。该研究首次通过基因编辑实现野生植物的快速驯化,为精准设计和创造全新作物提供了新的策略。
图13: 基因编辑将理想株型、开花的光周期不敏感性、果实大小和成熟同步性等重要驯化性状一次性导入野生番茄
番茄像葡萄一样,都市农作物,你家阳台就可以种植!在繁华都市,人们对新鲜果蔬产品的需求很大,催生了城市农业这一新兴产业。但是城市的空间有限,而为了能在狭小种植空间收获更高产量,城市农业系统中栽培的作物大多植株矮小,生长快速。为丰富人们的餐桌,开发出更多新型“都市农作物”已成为科学家的重要目标。 2019年12月23日,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美国冷泉港Zachary B. Lippman课题组题为“Rapid customization of Solanaceae fruit crops for urban agricultur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番茄三个基因突变后,培育了新品番茄,该品种植株外形紧凑,结出的小番茄就像葡萄一样串在一起,并且能更早开花结果,很适合在空间狭小的城市环境、甚至是空间站内种植,将会是一种理想的“城市农作物”。该研究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对番茄的三种基因—SP基因、SP5G基因和SIER基因进行了编辑。三种基因中,SP基因可调控植株的生长成熟期,SP5G基因能控制植株的开花时间,SIER基因则能调控植株茎干的长度。通过设计了性状叠加策略,将三种修饰后的突变基因结合起来,最终培育出的新品番茄植株外形紧凑,如同玫瑰花束,结出的小番茄就像葡萄一样串在一起。相比其他番茄品种,新番茄能更早地停止生长,更早开花结果,40天即可成熟。因此,新品番茄果实小,味道好,种植起来很环保,不会占用大面积土地,很适合城市农业系统,甚至是在空间站种植。
图14: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对番茄的三种基因—SP基因、SP5G基因和SIER基因进行了编辑,产生葡萄串式番茄
图15 如何让番茄生产辣椒素这样做到底可行不可行?辣椒和番茄拥有共同的祖先,1900万年前分开,但仍然共享着一部分相同的DNA。研究者表示,他们有足够强大的工具来设计任何物种的基因组,挑战在于需要知道要设计哪种基因以及在哪里。辣椒全基因组测序以及番茄具有刺激性所必需基因的发现,为设计辛辣味番茄铺平了道路。
与转基因不同,基因编辑只改变作物原来的部分基因,而不导入外源基因。领导研究的筑波大学教授江面浩说,基因编辑能大幅缩短作物品种改良时间,可以将原来需要10年的品种改良时间缩短到约1年半。相关知识
揭开番茄繁衍的“密码”
Science | 福建农林大学破解番茄自花授粉的分子秘密
从旷野到餐桌:植物的驯化之旅
番茄团队揭示番茄从异花授粉向自花授粉演变的分子机制
科学家揭示番茄闭花授粉形成机制—论文—科学网
种子千年驯化史
植物工厂的崛起与未来
浙江杜鹃花种质资源与引种驯化
番茄植物的生命周期(探究番茄植物的生长周期及特性)
我科学家揭示番茄进化线路
网址: 必读!番茄的驯化与未来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27466.html
| 上一篇: 年轻人怎样学着在阳台种菜? |
下一篇: 创意摆件园艺术室外装... |